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测绘》2009,(2):75-75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寻梦古都北京》,主要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遗址,如:名人故居、皇宫王府、城楼街市、商政行署。桥塔碑祠墓。学府书社。会馆戏园。寺庙教堂、胡同文化、老字号商店等等,为广大想要了解北京的人提供一个详实的文字介绍。另有北京各个时期的古地图、今天的北京街道胡同地图。《寻梦故都北京》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它集文字、地图,图片为一体,详细介绍了北京的过去、现在,把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北京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2.
田俊华  田率 《地图》2009,(1):61-61
我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生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胡同串子”。我家原来住在菜市口,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逢周末便约上几个发小儿一起去陶然亭游玩。那时候觉得陶然亭的湖面是那么的宽阔,湖水也很清澈。一到暑假,我们几个淘气的秃小子经常下水撤欢,扎几个猛子,游上它一下午,十分解暑。  相似文献   

3.
张文彦  潘达 《地图》2006,(5):89
后海大翔凤胡同6号的小院,虽然被文物局以“曹雪芹故居”的名义列入保护名单,但曹雪芹究竟住没住过这里,却是无从考证。而斜对面的大翔凤胡同3号,即现在的《民族文学》杂志社,则千真万确住过一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丁玲。  相似文献   

4.
我手上有一本注明出版时间为1 966年4月的《中国地图册》.这本地图册上的每一页都印着毛主席语录,每一页上的毛主语录都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台湾》图幅的语录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山西省》图幅的语录是“农业学大寨”;《黑龙江省》图幅的语录是“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黑龙江省》图幅的语录显然与当时大批知识青年到黑龙江各生产建设兵团去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地图》2008,(1):144-144,F0003
特写FEA下URE昆曲:徽口的贵族时尚昆剧的故事戏说行话雾里看花昆曲的江湖赏心乐事谁家院从《十五贯》到《1699桃花扇》去看昆曲的加个理由(2(X)7一01) (2007一02) (2007一02) (2007一03) (2007一03) 2007一04) 2007一04)云南街子:乡土式乐活当关街已成往事时间另一端的记忆快乐街子的12曲变奏我与街子的三次邂逅云南街子的前世今生(2(X)7一02)—桃花坞木版年画风雅山塘北京胡同:街巷里的似水流年苏州城门的斑驳时光拿什么来保护你—欧洲世界遗产独特津门老四开总是被误读,“地名”很生气—令人头痛的中国地名台湾的关帝崇拜热非洲遗产:…  相似文献   

6.
张文彦  潘达 《地图》2006,(5):89-89
后海大翔凤胡同6号的小院,虽然被文物局以“曹雪芹故居”的名义列入保护名单,但曹雪芹究竟住没住过这里,却是无从考证。而斜对面的大翔凤胡同3号,即现在的《民族文学》杂志社,则千真万确住过一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丁玲。[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某个下午,我坐在书桌前,从书柜中找出那本《客厅里的欲望列车》,又看到扉页上的那句话:"拿这本书的陌生人,你好,在无聊漫长的旅行中,愿我的书可以陪你去旅行."这本书是我最后一次离开曼谷时从客栈书架上带回的,它与我,有过一段旅行. 我离开曼谷去缅甸旅行前,想想在那个比泰国更难看见汉字的国家,如果随身没有一本书相伴,会觉得连时间也在满怀恶意地流淌.于是我临行前在客栈用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交换了一本《客厅里的欲望列车》.我原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香艳故事,不料通篇都是火车收藏.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镇远,我就会想起苗族歌手阿幼朵那首柔美流畅的《美丽镇远》: 我向往我想要去镇远,去古老的小城找春天; 踏着那府城街的青石板,感受那光阴似箭; 我想念我想要去镇远,去寻找那梦里的家园; 站在那玉皇阁上望一望,美丽的天上人间. 在中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叫"镇远".她位于贵州省东端与湖南省交界处,隶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唯一形若江南水乡的古城.  相似文献   

9.
我首次见到《地图》杂志,是7年前在省城福州一位师大地理系毕业的老朋友家中。1992年10月,在报刊发行目录上看到《地图》杂志从1993年起,交邮局公开发行。我当时欣喜万分,毫不犹豫地去邮局订了一份。1993年又补购了1992年度的本刊。此后,便与《地图》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是,当1993年第1期《地图》杂志到我手上时,面对文中那么多的英文目录、内容提要与外文公式、定律等,简直傻了眼、因我解放前汉断断续续地读了五年多书,又毫无专业知识,对这样一本纯学术性的理论刊物,真后悔太鲁莽了。但从小就喜爱地图和强烈的求知欲,又使我这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图历史上没有哪一张地图比荆打手中捧的那卷地图更富杀机了。图穷匕见,荆何差一点改变中国历史。最酷的地留应该算斯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里的那张图。独眼海盗临死前交给男孩吉姆的地图,居然是大盗库克船长的藏宝图。男孩子们大概都想得到这样一张地图,以充分展现英雄气概。现代地理学对地图的定义是:“对所选择的空间信,包的结构性再现。”在地图爱好者们看来,地图作为一种知识我体,不仅仅是实用,其中蕴含的“意境”给予了他们丰富的联想,更是情感的载体。地图帮助我把视野扩展到个人无法直接达到的广阔空间,它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11.
正我长期从事地图的编制和编辑设计工作,有着设计各种地图的经验。但在一生的工作经历中,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是在1979年,我有幸被单位领导派去北京大学参加由侯仁之教授主持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编纂工作。这是北京市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过去我们没有做过,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但能参与这样一项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和历史地图的编制,  相似文献   

12.
编读互动     
《地图》2006,(4):4-5
贵刊2006年第2期登载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的文章,诱发了我购买这一图集的欲望,也勾起了我对20年前一件往事的回忆。1985年的冬天,我乘长途汽车到临清,准备去探望一位老同学。这个同学在校友通讯录上的通联地址是:山东省临清县大辛店区刘垓子村。到达临清后,我  相似文献   

13.
看上去很美     
方荔 《地图》2006,(5):62-63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看地图、收集地图的呢?大概是第一次去丽江旅行开始的吧。以前…以前似乎没有太多意识要去买地图,认识地图。我记得中学时,地理课发的两本地图,一本《世界地图册》,一本《中国地图册》,虽然被翻看得烂兮兮,线都拆散了,但还一直保留至今,这大概也是潜意识里的一个起因吧。  相似文献   

14.
simon 《地图》2007,(6):7-7
暑假期间我刚去了趟埃及,没几天就看到了《惊艳埃及》,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我不但藉此重温了这次旅行,而且还补充了不少知识,更深入地梳理了一遍旅途见闻。  相似文献   

15.
饶了北京吧     
《地图》2007,(1):111-111
晚上看博客,才知道两会上有委员作了提案,建议对北京的胡同、街道以数字编号,并舍弃少数难记的胡同名。委员认为此举能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有更多的人熟悉、了解、喜爱、适应北京。然后有我的小同行在博客上撰文,认为“胡同不能简单以数字命名”,这位名叫cyuwj的新闻系学生认  相似文献   

16.
互动     
《地图》2008,(4):10-10
收到今年第3期《地图》的时候,我的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让我简直没有任何心情去关注其他任何事情,当然也无心阅读这期杂志了。在后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终日沉浸在焦灼与不安中,时刻关注着与地震有关的追踪报道、网络新闻以及各种评论。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篇专栏文章《谁来说第一个笑话》,说美国遭遇"911"之后,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却一反低沉悲伤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惜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当我准备写一写桂林的时候,这首20年前的、流行一时的老歌《我想去桂林》就一直在脑子里打转.想想那年头儿云南尚且神秘,西藏更遥不可及,没人去三亚过春节,也不敢赴西塘求艳遇.去桂林,几乎成为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旅行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地图》2005,(2)
我与地图结缘纯属偶然。2003年底,我去中国地图出版社看朋友,在他的办公室里见到一本精美的《地图》。信手一翻,恰是陈潮先生写的“50年水陆变迁话地图”一文,当即被那沧海变桑田的翔实内容吸引,于是向朋友索要了几本,回来后又自费订了一份。从此,阅读、收藏《地图》就成了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我已收集了14本,闲暇时常拿出来翻看,孩子们回家时也抢着看。多年来,地图只是人们的使用工具,而《地图》则将其与人们的生活及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个杂志,不仅看到了地图的线条和注记,还看到了所蕴含的高山峡谷、冰川大漠…  相似文献   

19.
小开本     
杨浪 《中国测绘》2021,(2):70-71
友人刚刚寄来印制精美的《老树日历》一册,摩挲之余,想起当年和树勇的对话.我说,你在新浪微博上最初的一拨画是出离的愤怒,那时温州动车事故搞得互联网第一次舆论大哗,我还想“老树是谁”?后来突然看到画风转到穿越和出世了.树勇说,都说是“做梦”的时候,我那就是从梦境里来,到梦境里去.  相似文献   

20.
张文彦  潘达 《地图》2006,(5):92-93
正午的什刹海微波轻漾,跳跃着点点金光,我顺着前海前往郭沫若的故居。身后响起一阵清脆的铜铃声——是胡同游的三轮车,车夫正操着纯正的京腔给客人介绍沿途的风景典故:“您看那边那座桥,当年汪精卫就在那里刺杀过摄政王(1892-1978)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