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外旅游研究领域Web点击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eb点击流数据记录了在线旅游者使用互联网实际发生的电子记录,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机会。该文介绍了Web点击流数据的特性及Web点击流数据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回顾了国外Web点击流分析在旅游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包括旅游网站(目的地网站和酒店网站)访问者行为、旅游者在线信息搜索以及旅游目的地建议系统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游客旅游决策过程和影视营销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影视营销影响游客旅游决策机理,构建了影视营销对游客旅游决策影响模型和影响效果测评指标体系。以张家界借力《阿凡达》营销为例,研究发现:影视营销对激发游客旅游需要和动机、收集与评价信息以及确定旅游目的地影响效果一般,对游客旅游体验、游后评价、获取影视与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影响效果比较好;区域、市场生命周期和年龄等因素对影视营销影响游客决策效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旅游者选择旅游线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政府寻求有效的区域旅游空间合作,为旅行社等相关旅游企业组织和设计旅游线路提供科学依据。在深入分析江苏省国内游客旅游线路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度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目的地吸引力、旅游者出游目的、旅游交通和旅游成本等不同角度综合研究了旅游者选择区域旅游线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差异可将江苏13个省辖市划分为4种城市节点类型;(2)出于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选择旅游线路时对不同城市节点类型具有倾向性差异;(3)不同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对旅游线路选择的影响尺度和程度存在差异性;(4)通过构建旅游成本统计模型,揭示了旅游成本中距离、时间和消费3个因子间的关系,并结合统计数据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公式。  相似文献   

4.
奚雨晴  桑广书 《热带地理》2022,42(12):2121-2131
为充分把握新冠疫情发生前后乡村旅游游客的行为变化,利用网络游记,基于旅游进展的时间逻辑构建乡村旅游行为模式,通过扎根理论对新冠疫情发生前、后浙江省乡村旅游者的行为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行为包括行为动机、体验行为、评价感悟行为3个阶段,其框架可从行为时间、行为环节、行为内容、行为层次4个方面组织;2)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乡村旅游造成危机的同时也带来发展机遇,疫情下催生出包括疫情压抑反弹、逃离疫情阴霾、门票特价诱惑、寻求安全区域、出行时间限制和出行空间限制在内的六大新兴乡村旅游动机;3)旅游实际体验中,疫情背景下乡村旅游游客体验行为呈现一系列新特征,体现在交通选择行为、拥挤感知程度、消费行为、管理体验行为上,景区游客数量、景区管理措施、景区消费场所的改变能相应地影响旅游者行为;4)疫情下出行需求与现实矛盾激烈影响旅游者的情感,游客的情感表达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意象在旅游者决策与目的地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领域。海洋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对于提高目的地竞争力与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夏威夷为例,基于国内旅游者发布在网络上的游记,利用扎根理论与文本分析法对夏威夷的认知意象、情感意象与总体意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洋自然吸引物”、“海洋人文吸引物”、“海洋旅游活动”、“目的地软环境”、“旅游服务”、“公共场所与服务”是构成海洋旅游目的地认知意象的六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游记中的情感语句并结合“情感环状模型”发现夏威夷的情感意象以正面情感为主;从语义网络与重游意愿来看,夏威夷的总体意象较为积极,并未出现明显的负面感知要素。研究旨在为国内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入境旅游是一个国家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及宣传国家形象等综合功能。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相对滞缓,本研究将试图从入境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探寻阻碍和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研究将基于外国游客的英文网络游记的内容进行分析,运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方法分析游客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负面感知的来源,并研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游客负面感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文化差异的双面效应;第二,旅游服务和接待质量有待提高;第三,旅游产品和宣传信息的不对称。另外,游客的对中国旅游形象的负面感知主要来源于目的地社会、旅游企业和旅游吸引物,针对这三个层面,进一步提出改善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本分析法,使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6个5A级沙漠型旅游景区的在线评论内容。结果表明:(1)沙漠旅游正在向大众旅游发展,可以分为观光型旅游景区、过渡性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景区3个阶段;(2)核心吸引物是自然资源,以“沙+水”模式为主,游客感知差异明显;(3)出游方式倾向于亲子游和自助游,孩子的旅游体验是亲子游中的关键,线上攻略是自助游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行程规划倾向于目的地景区组合,景区效率、收费、服务态度、游客数量与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针对沙漠旅游提出了合理开发沙漠资源、重视景区间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景区功能、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体验经济时代,为游客创造旅游体验记忆至关重要,这种体验后的记忆将会影响旅游者的未来旅游决策。以方特为例,选取网络游记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共现网络法,探索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的结构维度,尝试构建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构成模型。研究发现: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按照游前——游中——游后时间轴,分别包含体验预演和成本估计——城市形象、身份重构、参与涉入、互动交往、配套支持和感知价值——行为意向总计9个维度,并进一步构建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构成模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对赴黄山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借助SPSS 22. 0和AMOS 22. 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网络口碑对游客目的地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送者专业性、网站和内容可靠性、效价、数量、接受者网络涉入度和目的地熟悉度以及感知可信度直接影响游客目的地决策;网站和内容可靠性、效价、接受者网络涉入度和目的地熟悉度直接影响游客的网络口碑感知可信度;感知可信度在网站和内容可靠性、效价、数量、接受者网络涉入度和目的地熟悉度对游客目的地决策的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葡萄酒消费在中国的增长,葡萄酒旅游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已有研究表明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受游客感知和满意的深刻影响。为全面理解游客感知与偏好对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过程及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方法,针对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从旅游者感知视角,在揭示当地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从设施与环境、服务认知、旅游功能、资源价值、资源保护等五个维度,分析了影响葡萄酒旅游开发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葡萄酒旅游作为特殊新兴体验产品,游客群体具有明显的收入水平、年龄结构、出游方式等差异化的市场特征;(2)葡萄酒旅游资源价值是影响游客感知的最重要因子,其旅游功能舒适性对游客感知也具有突出吸引力和价值,同时服务质量是支持葡萄酒旅游游客感知的重要因子;(3)尽管在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中,设施与环境感知、资源保护感知对葡萄酒旅游者的支持度影响不大,但其仍为目的地葡萄酒旅游开发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1.
以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五台山风景区为例,利用百度、Google以及国内各旅游网站收集游客记述五台山旅游形象的87篇网络游记和620条网上点评,运用质性研究之扎根理论的方法对五台山申遗后旅游形象的感知进行研究,以期为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拓展方法和为其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1.从71篇网络游记和490条网络点评中提取出佛教胜地、静心拜佛、避暑胜地、建筑精湛、许愿还愿和朝台览胜6大积极感知因素;2.从226句负面评论中,归纳出五台山旅游形象的6个消极感知因素为旅游供给、旅游环境、旅游设施、旅游管理、旅游吸引和旅游服务;3.同时,典故传说、佛缘之地、民风淳朴亦为五台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的需求及行为方式从匆忙的景观凝视向多元生活方式转变,追求旅游生活品质的生活型旅游将成为未来新的旅游模式。该文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运用SPSS23.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把握了游客生活型旅游认知和行为意向的基本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对生活型旅游认知清晰且意向强烈,但受休假时间等因素制约,与实践存在较大反差;2)充足的时间和适宜生活的优美环境被认为是生活型旅游最重要的特征;3)游客在生活条件、生活习惯、休闲活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较为明确的生活日常化意向。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生活型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指导生活型旅游目的地设计和开发实践,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搜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大陆游客赴欧洲旅游游记,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并刻画中国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安全感知事件数量分布差距明显,气候多变、被宰受骗和文化习俗差异为高频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内容。(2)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区域分布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乌克兰、法国和希腊是游客安全感知事件高重灾区,匈牙利、比利时则为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相对沉寂区。(3)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类型数量存在正相关趋势,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安全感知事件趋同性与异质性并存,遭遇抢劫、被宰受骗为普遍性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建议政府加强事件的事前预警与事后管控;企业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游客自身应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  相似文献   

14.
2001-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流位序规模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依依  温晓金  刘焱序 《地理学报》2018,73(12):2468-2480
中国出境旅游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迅速扩大,并在不同目的地间表现出显著的不均衡分布特征。通过构建2001-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数据库,验证中国出境旅游流服从位序规模理论的假设,并将目的地吸纳中国游客规模与目的地接待游客总量的关系划分为5种耦合类型。结果表明:中国出境旅游流位序规模关系符合幂函数规律,并且向高位序目的地聚集程度不断增强;从2001年到2015年,绝对领先与绝对落后型的目的地占比均超过45%,亚太地区接待中国游客普遍处于领先地位,而欧美和中东地区接待中国游客大多处于落后地位;对于游客总规模较大的目的地,绝对落后型数量大于绝对领先型,而对于游客总规模较小的目的地,绝对领先型数量大于绝对落后型。本研究为分析出境旅游流量流向提供新的分析视角,进而为国家旅游业发展中的市场政策制定与旅游产业国际化布局等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旅游网站访问者行为的时间分布及导引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路紫  赵亚红  吴士锋  韩冰 《地理学报》2007,62(6):621-630
运用多种网上查询系统和网站访问量统计工具, 获取了旅游网站访问者时间分布的较 详细资料, 基此总结了旅游网站访问者日内、周内、年内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进而讨论了旅游网站访问者人数与景区旅游者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信息流对人流的导引作用。研究发 现: 旅游网站访问者日内行为的基本规律是自身表现为一种双峰状态且国内北方显著于南方, 其在使用时段上与整体互联网及其主要网站类型的“尖峰时段”特征有较大差异, 日内旅游网站访问者人数与景区旅游者人数时间分布的基本一致性说明信息流对人流不具导引作用; 旅游网站访问者周内行为的基本规律是自身呈现出周末较少平日较多的特征, 与整体互联网及与互联网其他类型的网站比较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 旅游网站平日访问量较高周末访问量较低的特征与周内旅游人数平日较少周末较多的“Z”型分布呈互补状; 旅游网站访问者年内行为的基本规律是依据旅游网站的地域性明显与否而形成国内南北方的多种类型, 其访问者的时间行为与旅游者人数波动的紧密关系是由自然季节因素的, 旅游地旅游网站年内访问者人数走势与该旅游地旅游者人数走势表现出的波涟状特征可解释为信息流对人流发生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桂顺  龙江智  李恒云 《地理研究》2012,31(12):2185-2196
鉴于学界对银发族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还不够, 于2010年6月通 过在组团出游的老年旅游者中共发放问卷200份, 有效回收178份, 在此基础上基于市场细 分理论对银发族的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而 言, 旅游目的地治安状况、资源和环境、目的地可进入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其它因素的 影响有限;(2)根据旅游特质因子, 可将银发族旅游市场分成了三个细分市场, 即:大众型, 经验型和品质型银发旅游者;(3)不同旅游特质细分市场的银发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选择行 为和人口统计特征上存在显着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吴小根  杜莹莹 《地理研究》2011,30(9):1554-1565
游客感知形象是近些年来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的重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交织了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的各方面内容。本文在明晰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与阶段特征,进而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构建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
雷雅钦  王波  刘俊  赵莹 《热带地理》2021,41(5):1110-1119
基于在携程旅行网(Ctrip.com)上收集的2000-2019年成都相关游记,通过构建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维度分析框架与专属的分词词库,运用游客感知偏好标准差椭圆(SDE)和文本分析,从时空维度探究成都近20年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演变.总体上,认知形象呈现丰富化趋势,其时空演变具有以下特征:1)游客偏好向"体验游"转变...  相似文献   

19.
旅华外国游客旅游消费偏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索旅华外国游客的旅游消费偏好规律,利用国家基金项目组2004年7-8月在全国6个旅游热点城市的旅游市场调查资料,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旅华外国游客的旅游决策可控 因素和旅游消费偏好行为;提出旅游偏好既和外国游客本身特质有关,又与目的地国的国度 形象、旅游宣传促销密切相关;形象导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游客的选择偏好. 研究表明旅华外国游客具有明显旅游消费偏好行为.  相似文献   

20.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占旅游者总花费的近三分之一,所以加强旅游者餐饮需求与目的地农业生产联系尤为重要,其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餐饮业的感知影响着游客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费行为和回到客源国后的后续餐饮消费行为。本文以在安徽六安天堂寨景区旅游者餐饮感知的结构性访谈为数据来源,用规范的质性研究程序即翻录数据,整理数据;数据分解与初次注解;完整注解数据;数据段分类与联接;理论建构,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餐饮感知评价,初步得出旅游者对目的地餐饮感知的7个评价维度即餐饮价格、地方特色、餐饮产品、关联产业、餐饮开发、餐饮产品的原真性、餐饮卫生维度,在每个感知维度下构建二级评价因子并确定相应的权重。文章基于游客餐饮感知信息初步建构出餐饮业与地方农业的联系机制的研究构架图;最后基于游客视角得出了加强旅游地餐饮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管理建议。文章对于研究游客餐评价体系,制定加强旅游业与地方农业联系的政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