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采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两个间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两个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均呈现快速扩张的态势,增长速度均在2000—2005年达到峰值,对应的净增长率分别为36.6%和31.1%。(2)两个城市群城市扩张空间演化过程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表现为“点—轴—波式循环”模式,空间异质性较高,出现多个城市扩张热点区域;而中原城市群表现为“点—轴—网”模式,地区间扩张差异较小,温点扩张区域居多。(3)影响两个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居民收入。从影响程度大小的区域对比来看,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程度高,人口规模对中原城市群的影响程度高。  相似文献   

2.
为综合考察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长株潭地区为例,结合脱钩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建设用地扩张与二三产业GDP增长之间的脱/复钩关系,分析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脱钩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长株潭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与二三产业GDP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扩张性复钩状态,即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关系。对长株潭地区二三产业GDP的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和增长源泉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得并不明显,但通过区域横向对比发现,株洲市和湘潭市的建设用地弹性系数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较发达的长沙市。随着经济质量的改进和发展阶段的提升,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趋于不明显。应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力度,通过产业转型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0~2015年为研究时段,运用了定性和区位熵、锡尔系数、产业同构系数、SSM模型等定量评价方法,对滇中城市群的产业专业化程度、总体经济差异、产业同构化、经济整合的主要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正成为区域主导性产业,经济发展呈现整合状态且稳步推进态势明显;内部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宏观政策、区域空间合作格局成为推动经济整合的主要驱动力。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更好推进滇中城市群经济整合发展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ArcGIS软件和云南基础地理数据支持下,对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进行初步解析.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的突出优势在于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城市化综合指数较大,其中昆明和玉溪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较高,同时表现出空间差异;滇中城市群紧凑度较高,城市交通优势度相对较高,可达性较好,重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但城市数量较少,规模效益相对欠缺.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滇中城市群方案.  相似文献   

5.
魏乐  周亮  孙东琪  唐相龙 《地理研究》2022,41(6):1610-1622
黄河流域城镇扩张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显著,城市群人口聚集与增长引发了流域“人-地”矛盾和“空间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FLUS模型对2025年和2035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 1990—2018年呼包鄂榆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建设用地面积经历了“平稳增加-缓慢增加-急剧增加”的变化过程,区域总体以草地为主,其占土地总面积的50%以上,其次是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次之。② 城市群扩张最剧烈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发生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城市主城区,且扩张模式以外延式扩张为主,扩张来源主要是耕地、草地等生态用地。③ 三种情景模拟发现,2025年和2035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差异明显。自然发展情景下,城市扩张不受约束,高速增长占据了大量生态用地;加入生态约束条件很好的控制了对草地和林地的占用;经济发展情景下,城市扩张将进一步占据更多的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本研究通过城市群扩张时空格局演化及情景模拟分析,尝试为区域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和区域生态空间保护提供多角度、多情景和可选择的政策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区域发展历程表明,城市群逐渐成长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但经济不整合制约了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群发展视角,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分工与合作、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扩张和网络化组织的促进作用等方面阐述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必要性。从城市群经济系统整合、城市群经济支撑系统整合和城市群区域协调机制建设等方面论述城市群经济整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使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2006年~2015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山东半岛城市群五类功能性用地呈扩张趋势,且分布相对均匀,同时存在结构性差异。研究期内,居住用地分布最均衡且稳定,工业用地次之,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分布相对集中,但向均衡分布发展,绿地分布由集中向均衡发展。从区域来看,鲁西北分布最均衡,鲁中南次之,鲁东区域相对较为集中;(2)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为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为衰退性结构;空间分布上看,青岛、济宁、莱芜、德州、聊城和滨州市建设用地扩张迅速,且青岛市和济宁市竞争力较强,济南市较弱。泰安和菏泽市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其余地市补给挤出效应互有强弱,其中潍坊市竞争力较弱;(3)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变化受经济、人口、产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使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2006年~2015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山东半岛城市群五类功能性用地呈扩张趋势,且分布相对均匀,同时存在结构性差异。研究期内,居住用地分布最均衡且稳定,工业用地次之,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分布相对集中,但向均衡分布发展,绿地分布由集中向均衡发展。从区域来看,鲁西北分布最均衡,鲁中南次之,鲁东区域相对较为集中;(2)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为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为衰退性结构;空间分布上看,青岛、济宁、莱芜、德州、聊城和滨州市建设用地扩张迅速,且青岛市和济宁市竞争力较强,济南市较弱。泰安和菏泽市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其余地市补给挤出效应互有强弱,其中潍坊市竞争力较弱;(3)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变化受经济、人口、产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鹰  陈云  李静芝  阎晓静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
土地集约利用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综合状态,是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反馈关系回路以及指标变量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低土地集约利用度、中等土地集约利用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三种不同状态条件下,2016-2030年区域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供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用地规模仍处于扩张状态,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三种发展状态下用地增长规模、速度存有差异;② 在低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规模及供地数量大,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高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供给紧缩,用地规模增长缓慢,总规模偏小,不利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中等集约度模式则在用地规模和供给量上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能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理念;③ 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保持在15%~21%之间,其中低集约度模式下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和高集约度模式下呈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之势;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维持在27%~35%之间,其中低集约度和中等集约度模式用地占比呈下降趋势,高集约度模式比例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通过对三种发展模式的设定,确定了不同指标在三种模式下的变化趋势,可为土地供需决策优化、城市建设规划及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6—2008年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张及驱动力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张十分迅速,尤其是随着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战略的提出及逐步实施,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更快,并且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是其重要原因;2)建设用地结构的信息熵指数逐渐增大,土地职能类型逐渐多样化,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均衡,并且建设用地的效益也在不断提高;3)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工业化、人口增长、城镇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基建需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4)与全国和其他区域相比,驱动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力量具有特殊性,快速城镇化进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基础设施需求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及工业化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一般驱动力;5)经济发展水平高和城镇化进程快的中原城市群地区,特别是郑州、洛阳、新乡、焦作等地市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11.
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滇中4市如何整合发展以发挥整个城市群的带头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出发,以空间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应用引力模型对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的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得出滇中4市的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并从影响这种强度的互补性、可达性、介入性3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关于城市定位、交通建设、区域分工与合作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生产函数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估计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样本数据的特征,传统回归模型存在局限;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贡献程度小于资本和劳动力,投资驱动仍然是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分区域看,上游地区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小,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鉴于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提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和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视角下空间联系与城市扩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焦利民  唐欣  刘小平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177-1185
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扩张表现出不同的时空特征。从城市群视角研究城市扩张的时空规律,对于理解城市扩张与城市群网络化组织结构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基于交通网络、引力模型和空间句法模型,结合1980、1990、2000和2010年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建设用地扩张信息,计算城市扩张强度与速度指标;采用核心城市可达性与空间相互作用力强度分析城市的交通网络区位;采用空间句法模型计算城市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和城市在城市群交通路网中的地位。结果表明:城市扩张强度与核心城市可达性、核心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强度、空间句法变量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城市扩张速度与上述指标在第一阶段(1980-1990年)和第二阶段(1990-2000年)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第三阶段(2000-2010年)整体表现为负相关,分布在城市群外围、交通路网联系程度较低的城市扩张速度更快,呈现出空间收敛的趋势。表明城市群中的城市空间联系在城市扩张中起到重要但又不断演变的作用,研究结果对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和其他城市群城市扩张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一种国土开发密度的三维综合评估方法,即从开发强度、开发紧凑度和开发程度3个维度对国土开发密度进行多尺度综合评估,将国土开发密度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扩展。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Landsat TM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其区域建设用地及其上的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分布信息,并采用三维综合评估方法对其的国土密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自199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土开发模式以低密度蔓延式为主,新增建设用地开发程度低;伴随着建设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土开发紧凑度呈下降趋势。2)国土开发密度空间差异明显,集中体现为城市群内外圈层分异特征日趋显著,内圈层的开发强度和开发程度明显高于外圈层。3)各城镇开发强度与开发紧凑度之间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开发强度与开发程度之间的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即随着开发强度的提高,开发程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与传统的国土开发密度评估方法相比,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国土开发密度三维综合评估方法能够从规模、平面布局模式以及开发程度等多个维度综合反映国土开发模式的时空变化,并且能够在区域、城市、城镇、公里格网多个尺度开展研究,对于揭示国土开发模式的基本特征与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4-2020年云南省129个县级行政单元的人均GDP数据,使用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分析云南省区域经济趋同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云南省经济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已形成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3个趋同俱乐部;(2)云南县区经济发展水平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核心—边缘”特征,滇中城市群范围发育水平高、与边缘区域水平差异明显,环核心区域形成水平突变的塌陷带。同时,滇西和滇西南城镇发育程度不足,滇东北发展滞后;(3)空间因素在俱乐部趋同中发挥影响,邻域条件作用显著,加剧了滇中城市群与外围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交通可达性模型、信息通达性模型为基础构建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综合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4—2013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加,区域差异明显,联系强度总体偏低;2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以昆明为中心呈圈层式向外辐射及沿南部、东北交通干线呈轴线式空间拓展,西北部空间联系强度最弱;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对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影响较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及交通道路网完善,可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探索性提出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概念,并构建相应的模型,以江苏通州为典型县域分析其1986—2011年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结果显示:1)以镇为研究单元的空间失调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建设用地扩张与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态势总体上变差;2)区域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的极差、极比、变异系数均呈波动提升趋势,表明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有所增大,综合看,PRD的空间均等化形势波动变差,两极分化现象难有好转;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与PRD提高呈负相关,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失调指数与PRD变异系数的拟合结果显示,随着空间协调性减弱,PRD的空间均等化程度先提高后下降。从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协调性以及扩张对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空间均等化的促进作用两方面看,通州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区域综合发展潜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云南省为实证区域,建构了主导影响因素-基于层次聚类的空间叠加法,评价云南省区域综合发展潜力.全省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空间上呈现滇中高、外围低,交通干线与城镇节点区域高、乡村区域低的特点;且滇中初步形成中心-外围格局,滇东南、滇西与滇南初步形成点状.区域发展潜力与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呈高度正相关,综合评价将云南省分为高、中、低3类潜力区域,其发展模式分别为:技术与体制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有序化、高效益"的城市群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县域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集聚城镇密集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型的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不同研究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有所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的强度和速度也会受到影响;(2) 2000—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集约效率水平总体上升,总体功能也随之上升,但各城市的差异比较明显;(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的协调性要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指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有的建设用地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多为比较简单的指标,科学性和可比性不强,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经济学理论基础,从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内生决定于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进而构建了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指数(CLI),并据此对我国各省建设用地扩张效率以及东中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1)经济增长越快的省份,其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指数(CLI)越低,建设用地扩张效率越高;(2)东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3)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指数(CLI)在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测度上可比性、科学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