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列入“岭南文库”之一的《广东经济地理》一书 ,是吴郁文教授数十年来孜孜不倦 ,刻苦钻研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 ,多年来主持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科研项目 ,对广东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最后成果 ,他为了撰写好这部科学专著 ,付注了艰辛劳动 ,提出了不少创新见解。一、作者拟定全书的编写提纲 ,突破了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编写体例 ,提出了新颖的 5篇 2 2章编写方案 ,更便于全面阐明以广东经济布局为中心 ,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角度入手 ,重点探索和论述广东各产业部门经济布局发展的成就、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是对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能力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分区,本项研究根据序列划分、相对一致性、主导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共轭性、县级行政单元完整性等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2个1级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域)、64个2级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地区),区划结果反映出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等级分布存在有明显的等级阶梯分布,而且这种阶梯分布与中国地貌轮廓的3级台阶有良好的关联,总的来说,全国大部分生态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可以农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作为参照,而有些生态地区由于其利用结构的特殊性、对各类生态系统投入的不平衡导致了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综合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城镇是区域的核心,生产力分布的集结点,商业和服务业的中心地;同时,城镇又是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城镇体系的重要手段,协调国土规划、地区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土规划中各部门规划的重要环节,为落实生产力总体布局提供空间结构的蓝图。  相似文献   

4.
富有新意的区域土壤地理新作——《福建山地土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芳 《地理学报》2002,57(1):121-121
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健飞教授和朱鹤健教授合著的区域土壤地理学新作──《福建山地土壤研究》,己于 2001年10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山地土壤资源在区域自然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山地土壤研究,不仅对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地区土壤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书基于当代土壤科学的重要进展,以土壤系统分类方法、土壤水分能态学观点和土壤培肥的现代概念,对福建山地土壤分类和土壤的“水”、“肥”特性进行系统阐述。该书是著者承担的相关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总结,…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地理》下册在论述进一步使我国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时候,介绍了我国“七五”计划对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以及“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对生产力布局的要求,这涉及到我国经济布局的总体构想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态势。为此,本文介绍我国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及其有关的几种主要理论摸式。  相似文献   

6.
《2 0 0 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于 2 0 0 1年 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 0 0 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发展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区域发展系列报告的第三本。报告以西部地区发展为专题 ,以“科学地认识西部地区”为宗旨 ,阐述了开发我国西部地区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 ,总结了近年来国家、各地区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方面实施的政策及其效果 ,就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世界经济有两大潮流并行不悖地发展,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顺势而动,融入潮流,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布局,实施以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的战略。  相似文献   

8.
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国家科委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开发治理综合研究》,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渗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对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的资源、经济和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分别完成了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能源工业、农村经济、分区发展模式、投入产出分析、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区域发展动态等13个子课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综合研究报告,形成了研究区域较为完整的开发治理方案。 该项研究把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的区域发展放在全省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根据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深刻理解,以翔实、丰富的资料和有说明力的论据,提出了河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水资源可利用性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否发生了变化仍不清楚。本文评估了1982—2018年中国植被生产力对干湿变化响应的长期演变趋势及植被响应的时间尺度阈值,这将对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管理成本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在研究期内中国植被生产力的水分胁迫不断增强。(2)在多时间尺度干湿变化中,61.18%的植被覆盖区存在过干旱化显著抑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光合作用;28.89%的植被覆盖区存在过水分过剩显著抑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光合作用。(3)干旱化显著胁迫植被生产力的最小响应时间缩短,而水分过剩显著约束植被生产力的最大响应时间延长,表明干旱化抑制植被生产力影响越来越容易,水分过剩对植被生产力产生抑制作用越来越困难。因此,1982—2018年中国植被生产力的水分约束正在增加。本文结果揭示了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的水资源可利用性对植被生长影响的变化趋势,为水—碳耦合关系及水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就小城镇论小城镇,笔者认为区域才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赖以生存的环境,小城镇是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和它所在的区域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只有当二者为互动关系时,才能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理论与实证研究角度,阐述影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与小城镇的整体性等因素,认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庞大的系统,推动其发展的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并构建区域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火箭”模型。  相似文献   

11.
黄英  沈飞 《干旱区地理》1996,19(1):90-92
本文通过应用区域经济学的原理并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以及新疆的地域经济现状和优势,进行了新疆地域开发模式选择的探讨和总体布局的论证,提出了新疆地域开发的点、轴、开发区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规定“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并在区域的分区部分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尝试,即“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和教师决定”。对区域地理教学的评价,是基于对学习区域地理必备  相似文献   

13.
潘化兵 《地理教学》2006,(10):23-24,25,6
中国地理的复习内容含盖初中《中国地理》上、下两册和高中选修地理第二册“中国国土整治”共三册书的内容,教学内容较多,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突出区域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并以此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相关系统地理知识的把握程度,体现学以致用的学习思想。区域定位往往成为考生进一步做题的“门槛”。做这种类型的试题,迈进“门槛”是进一步做题的前提,也是目前考生失分的重要方面之一,而考生能否迈进“门槛”的关键取决于区域空间定位是否准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生产力总体布局态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戴先杰 《地理研究》1994,13(3):76-82
面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距日趋明显这一实际,到本世纪未乃至下一世纪初,全省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应在全省总体经济实力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快苏北经济的发展,以尽快缩小南北间的经济差距.今后该省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构想应当是:以苏南地区开发为重点,同时加快东陇海沿线产业密集带的建设,以形成“南北呼应,中心开花”的基本态势,争取在下个世纪初期形成“一片经济核心区、一条产业密集带、两个增长中心”的生产力布局格局.  相似文献   

15.
由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河北省区域海洋经济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书,是河北省科学院副院长尹紫东近期研究海洋经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他与高伟明、顾建清等根据“河北省区域海洋经济开发理论与实践”(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撰写成的  相似文献   

16.
早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区域性的旅游活动。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巡狩、封禅即为典型事例。当然 ,区域性旅游的研究则在当代。而“区域旅游”的概念更是在我国现代旅游大起动的背景下由已故著名地理学家陈传康教授提出来的。由于他与一大批地理学家的共同努力 ,区域旅游理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体系作了大量实质性铺垫工作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区域性项目的创意策划等等。更使人欣慰的是 ,翟辅东教授的《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一书对目前基本上处于分散的、非系统的、非规范化的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作了一…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 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 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 年与2000-2005 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 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 世纪90 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 年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经济布局为背景,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区分布特征,并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布局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地理》2005,28(4):559-559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近期启动了由新疆外专局审批的中澳“优良旱生牧草、饲草料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的引进”合作项目。应项目邀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研究所动物生产力组家畜系统部、全州畜牧系统负责人Geoffrey Saul教授和植物生产力组草地经济学研究部高级研究员Zhongnan NIE博士到我所访问考察。  相似文献   

20.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化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陈传康 《地理学报》1994,49(3):226-235
现代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地体”与“地象”的区域特征和地域分异的时空发展规律。以食品和菜肴为“地体”,与餐饮有关的文化作为“地象”出发,本文通过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异、菜系的形成,中国四大菜系的比较研究,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地域分化的时空发展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