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其基本内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份,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新发展。近年来,对环境工程地质学的性质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存在不同观点和见解,工作上出现各种误会。所以,环境工程地质学仍然处于发展中的萌芽阶段。为此,作者根据若干年对环境工程地质的探索实践,仅对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进行一些粗浅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1982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召开了“全国环境工程地质学术座谈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它是近几年来第一次云集国内工程地质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的一次盛会。主要是共同探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学科范畴、发展方向和当前开展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重点和建议。无疑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学已经破土萌芽,而且必将随着“四化”建设的进展茁壮成长。会议涉及的学  相似文献   

3.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4.
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环境工程地质这的理论问题,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典型实例,环境保护,减灾对策和灾害损失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最后,对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是研究和解决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正由理论的探讨逐步地向勘察实践过渡,许多有关勘察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尚需探索。本文根据勘察实践,重点对环境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研究内容,基本原则与整体思路作以初步探讨,并以实例说明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第三届全国环境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届全国环境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孙玉科,许兵,李毓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第三届全国环境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9月15~18日在兰州召开。该会的会议文集选编了52篇论文,按论文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环境工程地质学...  相似文献   

8.
陕北榆神府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采煤效应影响预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我国西部特大型煤田榆神府矿区为例 ,从环境工程地质学角度分析了该区煤炭资源开发中主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并进行了综合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采后变化预测评价。研究结果对该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宏观决策和规划设计有直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座谈会于1982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湖北省孝感县举行。这次座谈会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在湖北省地质局的大力协助下组织召开的。参加会议的代表为124名。会议共收到论文38篇,论文的内容较为广泛。座谈会着重讨论了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科学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当前研究的重点并交流了已有工作经验,对推动  相似文献   

10.
卷末语     
2008年很快就要过去了,这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界又一个收获颇丰的一年.一年来,<工程地质学报>发表的论文共计143篇,涉及岩体工程地质问题、土体工程地址问题、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地质新材料新技术等各个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1.
城市垃圾性质及其填埋场的工程地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卫生填埋是现阶段处理城市垃圾的主要方法,正确评价,选择填埋垃圾的工程性质对填埋场的设计极为重要;填埋场是一个综合性污染源,若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做好填埋场的工程地质研究,对于水资源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城市垃圾的工程性质进行了分析,评价,从环境工程地质学的角度对合肥市清溪路垃圾埋场的地基勘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应采取的工程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工程地质学,顾名思义,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预测和评价与工程建筑事业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无论从其实质来讲,或者就术语学和逻辑学而论,都是不言而喻。在近十几年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过程中,国外某些研究者提出了“Geotechnique”(或“Engineering Geotechnics”)一词。从目前对它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它的涵义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工作中的方法技术方面。它不包括工程地质学的整体,甚至并不能包括工程地质学的基本部分。作为工程地质学中方法技术这一个侧面来说,工程地质学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孕育,形成,综合和分化的演变过程。本文即在简单介绍了工程地质学的孕育,形成之后,着重讨论了工程地质学与其它有关学科相交叉所形成的环境工地质学,大城市工程地质学,改造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和计算工程地质学等新的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4.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门学科自五十年代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工程地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质工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本文辩证地论述了作为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生长点的地质工程的产生及发展过程,阐述了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以及辩证地分析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工程地质学在美国的地位十分微妙,作为一门专业工程地质学能否继续存在下去在今后5至10年将至关重要。设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的学校数目较少,只有5所学校设有工程地质学课程大纲,可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质学,在地质学科中是一门比较年青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工程地质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仅有近六十年的历史,而在我国还要晚些。但属于工程地质范畴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还是很早的。 一、历史回顾 我国有着扬名全球的古代灿烂科学文化。长城,大运河,灵渠及都江堰为举世闻名的我国古代四大工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工程地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在我国,自觉地把地质学的知识应用于工程活  相似文献   

17.
环境工程地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80年代以来一门新兴的独立分支学科。目前正在发展之中,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尚有待完善与研究,许多认识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和提高。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8.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是研究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研究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工程结构和地质结构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工程地质评价,为工程的规划、选址、方案布署、设计、施工和正常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国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9.
珊瑚礁工程地质学——新学科的提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珊瑚礁是一种特殊的岩土类型,珊瑚礁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珊瑚礁和珊瑚礁工程地质学的概念以及珊瑚礁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概况,提出了珊瑚礁工程地质学的学科方向与任务指出了珊瑚礁工程地质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伊始中国工程地质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工程地质学经过 5 0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 ,已由条件工程地质学、问题工程地质学以及随着环境文明时代的到来向着环境和灾害工程地质学发展。近 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带来的地面变形、滑坡、环境恶化和全球悬河化等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使工程地质地位和作用提高 ,学科在拓展。目前 ,我国已拥有一支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并已走向世界的工程地质工作队伍 ,形成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