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玉珍 《海岸工程》1992,11(3):54-60
黄河尾间摆动改道的主要根源是泥沙。黄河所到之处,泥沙无处不在,并在黄河入海的各个节点造成梗阻,这些节点之间又互相影响,促使河道加快淤积和衰亡。这就是河口的自然改道形态。只有以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设计,重点施工,分别破除各节点的梗阻状态,才能使流路稳定、水沙畅顺入海。这就是河口的人工治理形态。本文分别对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的八项工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提出了积极促进黄河尾间由自然改道形态向人工治理形态转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3.
历史上的黄河入海流路具有“十年一改道”的演变特征,其流路稳定问题一直是黄河河口综合治理研究和实践进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对黄河入海流路失稳驱动因子的分析,以黄河入海流路失稳驱动力响应模型作为构建流路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以DSC模型(DrivingForce-State-Control,驱动力-状态-控制模型)作为描述框架模型,通过对15个要素、83个具体指标因子的筛选、调整和优化,分别构建了具有不同稳定目标特征值的基本判别指标体系和综合判别指标体系。利用两种判别指标体系对现状黄河入海流路的稳定状态进行了计算判断,结果表明:现状西河口水位(二)站在10000 m^3/s流量时水位为10.52 m,距离12 m改道标准尚有1.48 m的上涨空间,其流路综合稳定状态评价值为0.259,流路稳定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一条治理河口,根除黄河水患的成功之路,应紧紧抓住黄河水沙沙多的主要矛盾,沿着减沙和强化输沙动力的方向努力,正确确定入海道路和方向,借鉴国内外大河治理的经验,全面实施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工程,逐步实现对全河的工程控制,从而实现黄河大治。本文试就上述问题做较为系统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黄河入海流路发展趋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清水沟流路现状的分析,经过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和与以往研究成果的综合对比,初步提出黄河近期及远期入海流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末次水期盛期长江入海流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现代长江口外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三条地震剖面的地层和埋藏地貌分析,并经与相关钻孔和现代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资料对比,在东海陆架研究区内未发现末次盛冰期时古长江沉积和古河谷,前人所称这长江古河谷实际上是现代潮流水道。认为当时长江很可能未曾由研究区流经东海陆架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多沙河流入海流路的摆动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根据1976~2015年黄河口实测地形资料分析黄河口改道清水沟后入海流路的摆动过程。结果表明:行河河道整体上不断淤积延伸,受径流与海洋动力的综合作用;不行河河道呈侵蚀状态,主要受海洋动力的影响;行河河道的淤积存在洪枯季变化,年内洪季淤积幅度大于枯季,自然出汊的时机一般发生在汛期。1996年出汊以后,年入海水量较之前减少42%,年入海沙量减少78%,而河道的平均淤积速率降低了81%,入海沙量的变化与河道淤积长度明显相关;预测入海流路的出汊摆动频率及幅度将会降低,未来清水沟流路的出汊摆动延伸在1976年的入海流路与目前的入海流路之间。  相似文献   

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