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建文 《地震学报》1992,14(7):683-690
本文指出,目前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用线性回归求取累计b值,然后用震级累计分布函数或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地震重现关系的传统做法,理论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总是系统地高估b值,低估高震级部分的地震频次.研究区域本身的实际b值越小,回归时使用资料的震级范围越小,震级分档间隔越小,则上述系统编差越大.故对于震级上限较低的地区,若仅用历史地震线性回归求b值,由于能控制的震级下限较高,资料震级范围较小,回归所得的b值可明显偏高,从而导致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系统编差.本文提出用无震级上限累计b值取代传统的有震级上限累计b值,并给出了回归求取无震级上限累计b值的实际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合1900~2013年的历史地震目录,对青藏块体及其邻区不同震级段地震的发生频率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900年以来,青藏块体及邻区仅5年未发生M≥5.5地震,有16年未发生M≥6.0地震,有36年未发生M≥6.5地震,即M≥5.5、M≥6.0及M≥6.5地震年发生概率分别为0.956、0.86及0.68。对该区域历史有记载的地震进行分震级段的b值计算,得出5.5≤M≤7.0震级段地震的b最低为0.59,最高为0.899,M≥7.1震级段的b值均大于1.0,M≥7.5震级段的b值明显低于相邻震级段,表明未来存在发生7.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最后对2000年以来研究区M≥6.5地震的空间迁移规律进行分析,得出青藏块体内部地震存在顺时针迁移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地震震级误差对bem>值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长源 《地震学报》2000,22(4):337-344
地震震级通常因地震目录的不同而不同,由此所计算的b值也不尽一致.当震级的一致性很差时,b值的误差也很大.基于这一原因,通过假定视震级(目录震级)围绕着真震级的正态分布,利用频率 震级关系式(古登堡 里克特公式)求真震级下的b值.根据这一正态分布,对属于同一真震级的地震次数进行计算,从而获得b值精度大大优于用视震级所计算的相应值.为了显示本方法的优点,我们用通常意义下的计算方法和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对中国3个不同构造区域进行计算和比较;另外,考虑到大震震级饱和对计算的影响(掉头现象),我们将数据从M=7.0处分成两部分.结果表明,用本方法计算的结果优于利用视震级所得到的结   相似文献   

4.
现存几个全球性地震目录中的深震震级标度彼此间是不一致的,为了能在统一而又严谨的基础上探讨本世纪以来全球深震活动的时空图象,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基式地震仪的观测资料,将阿部胜征的中、深震目录延续至1980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全球深震活动的重复特性。从而认识到,b 值的计算明显地依赖于用来测定的地震数目,有迹象表明,地震的累积频度随震级的分布是非线性的。本文进而沿用每年发生的深震次数、能量释放量以及震级一频度分布关系中系数 b 值随时间的变化,希图统观深震活动的特征。据此认为,在本世纪初,深震活动性较高,而在近期内深震活动性偏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东部中-弱活动断层小区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指数函数部分(即G-R关系)的最大截距震级a/b明显偏小于当地的特征震级MC。为了能利用参数a/b间接估计断层小区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文中发展了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建立断层小区长期震级-频度关系的方法,计算出130个断层小区按t=500a归算的G-R关系参数at/b值。分析表明,断层小区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Mmax与at/b值呈正相关,且随着at/b值的增大,最大地震震级Mmax的上限呈现较平整、单调上升的特点。已基于这种特点分别建立起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与东南沿海三大区域的最大地震震级上限Mmu-at/b值关系的3个经验公式,作为利用at/b值估算断层小区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的经验模型。文中应用新发展的方法与模型估计了若干断层小区的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研究还揭示出中-小震群、余震和触发型地震序列、人为诱发地震等现代异常地震活动以及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等均对断层小区的at/b值计算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影响b值计算误差的Monte Carlo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假设地震的发生与时间的关系遵循稳态泊松模型,假设地震震级M服从参数为1/β的指数分布,其中β=b/loge,在此基础上生成地震目录.用最小二乘法估算b值,分别从样本数量、震级间隔、震级误差三方面分析b值误差的大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b值的标准偏差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多而减小;随着震级间隔的增大而减小;震级误差使b值的标准误差变大.本文可以为利用真实地震目录求b值时选择适当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_i、N、M_0和b分别是震级为M_i~M_i+△M的事件数目、地震的总数目、震级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这样,用Kullback-Leibler平均信息就可给出偏离的量度:式中,p(X_i)=n_i/N,q(X_i)= b ln 10 exp(-b ln 10 X_i),函数q(X_i)代表古登堡-里克特分布,因此这个量度给出了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偏离程度。如果地震的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符合得越好,那么‘C’值将越小;而如果分布精确地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时,‘C’为零。相反,如果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很大,‘C’指标给出的值也很大。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大地震和震群前后‘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出大震前后‘C’值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大震之前,‘C’值变小,这说明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吻合得较好,主震之后,‘C’急剧变化。在震群活动期间,‘C’值的变化也相当大,但是,震群的‘C’值比一般地震的‘C’值小些。在某些震群中,‘C’指标在最大活动时刻达到极大值。这个量度是很有用的工具,用它可观测地震活动的典型特征并且或许可用来作为检验大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b值作为研究对象,在b值由应力状态和介质性质共同决定的理论框架下,开展了河套地震带的b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选取1970年发生在河套地震带的ML≥1.5地震作为考察对象,运用EMR方法定量检测了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序非均匀变化,并根据研究区地震活动实况,确定b值的起算震级为ML2.0。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b值时间扫描计算,结果显示,b值时序变化较好地对应了研究时段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台网分布和余震剔除等变化因素。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了b值空间扫描计算,结果显示,河套地震带的b值空间差异可能由地壳介质体性质和应力环境共同引起,相对来讲,b值的构造相依特征更为明显。此外,满足各震级档有足够多的地震样本依然是提高b值计算精度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严格选取的我国大陆1965年以来的108个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大多数地震序列震级结构不符合古登堡-李克特(G-R)关系的原因,提出了分段拟合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方法,并着重研究了分段拟合震级结构在大震级段的特征值.其中特征震级百分比 f 和大震级段斜率b2的特征意义最为显著,它们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是有差别的.结果表明,有52.8%的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N-M图象在不到80%最大震级处开始不符合G-R关系,而且只有18.5%的地震序列震级结构在大震级段N-M关系呈下降趋势.当b2<0或0b2<3.0而 f 又较小时,地震序列除主震外强震发生得较少;当b23.0时,地震序列往往伴有多次强震发生;当0b2<3.0而 f 又较大时,地震序列除主震外,比主震小一些的中等地震发生得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地震时、空、强诸方面的研究中,对震级的分布规律及表征其统计特征的b值研究较多,震级一频度关系式logN=a—bM已被普遍接受,并应用于地震预报。但对于地震的空间分布,这个描述地震活动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则研究较少。事实上,地震观测表明,在大震孕育过程中,在相当大的区域内,都伴随有大量的地震活动,不但会使b值发生改变,而且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也会有变化。在实际地震预报中人们也常常通过分析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象变化,来对未来的地震形势作出判断。例如不少人探讨  相似文献   

11.
震级-频度关系lgN = a-bM是统计地震学研究中最基础的规律之一.b值是地震活动水平的重要参数,也是判定地震危险性区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为地震危险性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研究中.本文总结了 b值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将b值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归纳为以下4类:(1)在大震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疆天山地震区一些中、强地震发生前的b值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自1971年以来发生的5.5级以上地震震前普遍存在b值的缺震现象,缺震震级和发震的震级对应较好。1972年以来4.8级以上中、强震前普遍存在着b值负异常,异常时间及其与异常幅度之积(β)和震级相关显著。利用它们各自与震级的关系式可以对未来地震的震级作出估计。另外还发现一些中、强地震的余震或全系列、小震群在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在未来地震发生的地区呈低b值。  相似文献   

13.
大、中地震前b值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共研究了13次大、中地震前的b值的区域分布,发现震中附近有个低b值区域,其外围有个高b值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半径R与主震震级M_s之间呈对数直线关系,由此可估计地震孕震区的大小,并可粗略地预测未来发生的大震的震级,也还可确定计算b值随时间变化所取的区域范围。另外,还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永善地震和炉霍地震在不同区域内的震前b值随时间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震前b值变化的相似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陈修启  傅征祥 《地震》1993,(3):18-23
本文主要研究了a、b值的变化对震级特征图的影响。当a、b值的变化幅度不太大时,仍然可从震级特征图上识别出最小均匀震级等震级阈值;当a、b值的变化达到相当的幅度后,震级阈值点变模糊了。  相似文献   

15.
1.引言地震活动性的经典描述基于地震发生率λ(它等于给定时间段T内震级大于等于m_(min)的地震个数)、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中的b值和区域最大地震震级m_(max)。古登堡-里克特关系的形式为:logn(m)=a-bm(1)式中r(m)为震级大于等于m的地震事件个数,a和b为参数。高b值表明所考虑区域内高震级地展事件个数占地震事件总数的比例较小;相反,低b值表明高震级事件占有较大的比例。因为高震级事件导致较强的地面运动,而且较强的地面运动经常与地震破坏和岩石的强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b值统计中的影响因素及危险性分析中b值的选取a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时振梁 《地震学报》1989,11(4):351-361
b值是从实际地震资料的统计中得到的.它与实际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统计样本量的大小、取样的时空范围、样本的起始震级和取样间隔等因素都有关系. 本文使用累积频度-震级关系,lgN=a-bM,以起始震级为4 3/4和5;震级间隔为1/4,1/2和1级对不同尺度的时空范围进行统计,从中寻找各因素对b值统计结果的影响,为如何合理统计b值取得了一些实验依据. 此外,本文还就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仪器记录资料的统一使用问题,lgN-M线性关系两端掉头对b值统计的影响问题也作了探讨,从而提出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b值选取的原则及合理选取b值的方法.最后讨论了b值统计中的误差范围及其对危险性分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文献[1]的方法,利用1965年到1984年1月的70次邢台地震序列,按公式: m=1/blog(1 b·Nln10) M1-1/(2b)log(1 b·ln10)进行回顾性地计算该序列的主震或最大余震的震级,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同时应指出,当ho>1.0时可以得出确切的震级值,当ho<1.0时得不到确切的震级值。要判断出该序列未来是否还有更大的地震,本文采用了过滤图解的方法来判断该序列是属于前震群还是余震群,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震级是根据地震仪的记录,测定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量度,是地震学研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如b值、缺震、震群的确定,空区、地震条带的划分等,都要用到震级。这说明震级的正确与否,对地震学的深入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山东台网计算的震级和北京台网计算的震级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山东台网计算的震级比北京台  相似文献   

19.
扫描2022年芦山MS 6.1地震和马尔康MS 6.0地震震前不同震级档调制比图像,同时给出震前b值分布图像,结果表明:2次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不同震级档调制比均出现高值异常。最小扫描震级越高,调制比扫描结果越稳定清晰,调制比高值异常出现时间越晚,同时最小扫描震级越高,异常范围、幅度也越大,异常与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关联性越强。调制比异常的幅度和范围与应力水平有关,2次地震震前震中附近均出现低b值区域,且马尔康MS 6.0地震震中附近调制比异常和低b值异常都比芦山MS 6.1地震更突出,推断马尔康MS 6.0地震孕震区应力水平可能高于芦山MS 6.1地震孕震区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在时空分布等方面的参数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分时段计算不同震级段的b值。发现第一时段(2010年4月13日至5月28日)的截距对后续地震的震级预测有明显指示作用,得到最大余震预测范围为5.5~5.8,后续余震证明分析结果基本正确。计算表明,该序列的完整震级应在ML1.2以上,另外,累计频次分析表明也有明显的阶段性。分析主震发生后的短期时段内序列参数,分时段b值结果对未来余震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