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当该现象发生时,尤其是秘鲁沿岸的海温异常增暖,会导致热带大范围降水区的位移,太平洋东、西部大范围出现区域性的洪涝和干旱。大气环流的异常还会影响到中高纬地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大范围气候异常,对社会和经济建设有巨大的影响,是目前公认的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的强信号。关于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及东北地区气候的影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和明确结论,但对辽宁气候的影响研究不是很多。本文试图在厄尔尼诺对辽宁夏季气候影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厄尔尼诺发生特征进行分…  相似文献   

2.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统计诊断和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持续异常,引起南海-菲律宾附近地区对流异常的持续,从而导致东亚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同时指出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夏季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并非是线性叠加,海温持续性异常对东亚夏季气环流的影响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热带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与中国东北地区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曾昭美  章名立 《大气科学》1987,11(4):382-389
近三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异常低温与赤道东太平洋埃尔尼诺现象的出现遥相呼应.本文对此遥相关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埃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期低层海温异常影响到大尺度环流的异常。并把信息传到中纬度地区,从而产生处于中纬度的我国东北地区的气温异常.在这时期,沃克环流东移,热带中部和西部太平洋对流层高层东风增强,反气旋环流增强;相反,南亚高压弱而偏南,亚洲沿岸西风带偏南,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大范围低温现象.  相似文献   

4.
热带海温异常影响夏季环流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压涡度方程模式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影响夏季大气环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温异常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影响,我国上空环流受其直接影响较小,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的响应比对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响应明显.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都使极涡明显减弱,对中低纬度大气高度场的影响相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中低纬度地区槽脊活动表现不明显,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会使大气高度场产生明显的槽脊扰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会使涡度场、经向风形成沿驻波波列传播的扰动场.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同时发生时,经向风场使北半球所有的地方都产生了扰动(两条波列路径仍然清楚),沿纬圈和经向都呈有规律的正负相间的分布,扰动表现为驻波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许多观测事实表明,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存在着相关性。Wallace和Gutzler发现大气环流的异常存在着五种遥相关型:太平洋北美型,西大西洋型,东大西洋型,西太平洋型和欧亚型。黄荣辉从理论和数值试验方面指出,冬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会引起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异常。黄荣辉等人近期的研究还揭示出夏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的异常,会在东南亚、东亚与太平洋北  相似文献   

6.
华北夏季旱涝的前期环流异常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文章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前期春季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分布特征,探讨SSTA与异常环流的关系,并用OSU-AGCM进行黑潮地区热源异常强迫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春季北极低涡明显减弱,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纬向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西,且存在负PNA型异常环流时,华北地区夏季多雨涝;反之则少雨干旱。此时,西北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SST分别存在较大的正、负异常,它们与春季环流异常密切相关,黑潮区SSTA对北半球副热带及其以北的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正的SSTA是造成华北夏涝年的前期春季异常环流形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杨辉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5,29(1):99-110
从综合考虑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出发,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当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为正位相(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为负),南亚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偏南;当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为负位相(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负,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南亚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偏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影响南亚高压主要通过三种机制:一是通过影响亚洲季风从而影响了降水潜热形成的大气加热场分布,在正(负)位相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为负(正)异常,因此青藏高原上空空气上升减弱(加强),南亚高压偏弱(偏强);南海季风和热带辐合带加强(减弱),菲律宾附近的大气热源加强(减弱),有利于上空青藏高原东南侧反气旋(气旋)式的距平环流,因此南亚高压偏东偏南(偏西偏北).二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纬向热力对比引起赤道纬向垂直(Walker)环流异常,必将引起高空纬向风异常,在正(负)位相年,南亚高压南部的印度洋高空会出现西(东)风异常,导致南亚高压偏弱(偏强).三是综合模的正(负)异常加强(减小)西印度洋经度范围的区域Hadley环流,其北侧伊朗高原上的异常下沉(上升)支,造成南亚高压偏弱(偏强),位置偏东偏南(偏西偏北).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IAP-GCM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全球大气环流对黑潮海域和赤道东太平洋冬季SST异常的响应,并着重比较东亚大气环流和气候对黑潮区SSTA的响应(邻响应)和对赤道东太平洋SSTA的响应(遥响应)。首先,无论是黑潮区SSTA引起的邻响应还是赤道东太平洋SSTA所引起的遥响应对东亚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都是明显而重要的。由于在大气中低频振荡被激发出来,其响应将持续较长时间。进一步分析表明,东亚大气环流对黑潮区或赤道东太平洋冬季正SSTA的响应都将造成华北地区夏季的多雨,其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相一致。另外,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的异常(尤其是对流活动)对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纬度北太平洋SST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分析北太平洋(60°N~20°S)SST距平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出北太平洋海流区为中纬度北太平洋SST变化最活跃的海区。讨论了该海区SST异常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并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和大气环流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北太平洋海流区SST异常时,大气环流存在显著的PNA型环流。本文还指出在中纬度北太平洋SST异常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中,大气环流是首先启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厄·尼诺、南方涛动与瓦克环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引言国外关于赤道太平洋海温的报告指出,1982-83年是一个强烈的厄·尼诺(El Nino)年,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的高。而近年来许多研究都证明这种现象与广大太平洋以至南北半球很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均有密切关系。因此人们都很关心厄·尼诺的发展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为了对这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大气环流及气候的联系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我们对有关的工作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这里进行综合的介绍。厄·尼诺厄·尼诺指厄瓜多尔、秘鲁沿岸出现的异常高水温。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实,它对低纬的大气环  相似文献   

11.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我国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OSU- AGCM) ,作中纬度北太平洋热源异常强迫的数值试验 ,分析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纬度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降低 ,将造成东北地区季内降水偏多 ,而我国 40°N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同时 ,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将发生显著的变化。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造成的大气物理量场的变化 ,就海温异常对降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 ,得出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最强中心出现在160°W以东地区的北太平洋风暴轴定义为东部型风暴轴,针对这种短期气候异常现象,利用大气环流模式CAM 3.0对其可能的外部强迫机制进行探究,主要关注赤道中东部和黑潮海区正、负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海区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东部型的出现有重要意义,当该海区海温为负(正)异常且黑潮海区海温正(负)异常时,风暴轴表现为东(西)部型。风暴轴在中、东太平洋地区低层斜压性的增强,是太平洋风暴轴中、东端天气尺度涡动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当出现东部型时,北太平洋东部区域急流强度增强,涡动斜压增长偏强,涡动的热量和动量输送加强,风暴轴和急流的反馈也加强;反之亦然。冬季赤道海区引起的大气响应范围较广,而黑潮海区的影响较为局地,尤其是黑潮海区的负异常主要影响风暴轴入口区域,表现为关于海温异常强迫的符号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夏季MJO持续异常的主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欣  琚建华 《大气科学》2016,40(5):1048-1058
在MJO传播过程中,其活动中心并不总是规律地沿赤道东传。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夏季MJO的活动中心会出现东传停滞的情况,表现为MJO在赤道太平洋持续异常活跃或者在印度洋持续异常活跃两种形式。为更好描述MJO这种东传不明显的异常特征,本文定义了一个描述MJO持续异常的指数,并据此对夏季MJO持续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小波分析的方法,发现夏季MJO持续异常时其振荡周期会出现缩短或变弱。通过对MJO持续异常状况下的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后发现,夏季MJO的持续异常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MJO夏季在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持续活跃的时候,赤道沃克环流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哈得来环流增强(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南),赤道太平洋(印度洋)高层辐散且对流活跃。  相似文献   

14.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利用ERA 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是夏季对流层扰动温度在亚洲与太平洋中纬度之间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亚洲大陆中纬度对流层偏冷时,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对流层偏暖,反之亦然;这种遥相关也出现在平流层中,只是其位相与对流层的相反。APO为研究亚洲与太平洋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途径。APO指数也是亚洲—太平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它具有年际和年代际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58—2001年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对流层热力差异呈现出减弱趋势,同时也有显著的 5.5 a 周期。APO形成可能与太阳辐射在亚洲陆地和太平洋的加热差异所造成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关,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可以造成高原附近对流层温度升高、上升运动加强,太平洋下沉运动加强、温度下降,从而形成APO现象;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和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若现象对APO的影响可能较小。当夏季APO异常时,南亚高压、欧亚中纬度西风急流、南亚热带东风急流以及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都出现显著变化,并伴随着亚洲季风降水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过去40多年来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夏季变冷与APO有关,可能是全球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在该区域的一种反映。APO异常信号可以传播到南、北两极。此外,亚洲—太平洋之间的这种遥相关型也出现在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5.
庄丽莉  孙除荣 《气象》1988,14(4):45-47
1987年,世界气候总的看来属异常年份。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出现多年少见的大范围异常冷暖气候;中低纬度地区则出现长时间的少雨干旱。南亚、东南亚大部地区肆虐的旱灾使农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中南半岛多数国家粮食减产已不可避免。南半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一些国家和地区夏秋暴雨、洪涝  相似文献   

16.
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降水量及1958~1998年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相邻月份降水异常型的相关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和相关物理过程。结果表明,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与8月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的降水异常有很好的同号性。7、8月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持续性偏旱(涝)与太平洋洋盆尺度的大气热源异常有关,并与前期5、6月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的热源异常、青藏高原热源异常也有密切的联系,即当5、 6月赤道东太平洋的大气热源正异常,而赤道中太平洋北侧的热源负异常,则中国7月长江中下游偏涝,8月长江中上游与江淮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偏涝,华南偏旱;反之亦然。前期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中心和与之联系的异常垂直运动中心的西扩和西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热源异常中心是影响我国7、8月持续偏旱(涝)的重要环流异常特征。另外,南海-西太平洋海温在前期也已经具有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旱涝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艳姣  高蓓  周兵  姜彤  龚志强  司东 《气象》2014,40(6):759-768
2013年,全球气温持续偏高,与2007年并列为第六个最暖年份,其中气温异常偏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北美洲北部、南美洲东北部、非洲北部以及欧亚大陆的大部地区。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基本维持弱冷水状态,北极海冰范围仍处于记录中最低水平之一,而南极海冰范围则创历史新高。受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海洋和海冰等外强迫因子的共同影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显著的气候异常和极端事件,年初寒流和暴风雪袭卷亚洲、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洲,澳大利亚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6—9月中欧、亚洲和北美洲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的袭击,期间北半球大部地区则发生了极端高温天气;6月以来多个强台风袭击东亚、东南亚和北美洲东海岸。分析指出,大气环流异常是上述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直接原因,而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在全球升温的过程中,伴随着气温平均值和变幅增大,致使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概率增加,这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异常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8.
MJO在夏季会出现在太平洋持续异常活跃和在印度洋持续异常活跃两种形式,用指数定义了这种异常的强度,并发现这种异常表现与秋冬季节ENSO的出现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当夏季MJO在太平洋持续异常活跃时,经常激发当年秋冬季节发生El Nino事件;当夏季MJO在印度洋持续异常活跃时,经常激发当年秋冬季节发生La Nina事件。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MJO的持续异常活跃会对整个赤道太平洋上空的环流造成影响,引起风应力的异常。异常风应力激发次表层冷/暖海水向东输送。冬季冷/暖海水在东太平洋次表层堆积,最终导致ENSO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全球海洋—大气快速耦合模式(Fast Ocean-Atmosphere Model,FOAM),采用模式中的初值方法,研究了湾流区海温再现过程及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FOAM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北大西洋湾流区的海温"再现"过程,模式中海面热通量异常与SST异常表现出不同步的响应特征。海面热通量异常在初冬季节达到最大值,而SST异常滞后,在冬季晚期达到最大值,从而在初冬和晚冬对北半球大气环流造成不同的影响。初冬季节北半球大气环流主要受海洋热通量异常的强迫,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上空呈现相当正压的异常低压槽响应,北极地区为异常高压脊,类似北极涛动的负位相,可能造成欧洲南部和北非大陆气温偏高,亚洲大陆气温偏低。而晚冬季节北半球大气环流主要受SST异常的驱动,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上空表现为相当正压的异常高压脊响应,北极地区为异常低压槽,类似北极涛动的正位相,可能造成欧洲南部和北非大陆气温偏低,亚洲大陆气温偏高,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偏多30%左右。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异常由北大西洋湾流区海洋热通量和SST异常强迫下游大气环流所激发,进一步通过Rossby驻波的能量频散东传至北太平洋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九三年梅汛期间(5—7月)浙江省暴雨频繁,降水强度大,总降水量比常年明显偏多,使本省部分地区出现连续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0多亿元。九三年影响梅汛期降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太平洋海温出现东高西低的距平场,春季一次新厄尼诺现象的产生,入汛后大气环流从高纬度到低纬度均发生异常变化等,都对浙江省梅汛期降水量产生很直接的影响。下面对海温和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做一个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