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池永翔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6(6):131-133
在掌握福州市地面沉降状况及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温泉;影响某点地面沉降年变化情况的主要因素有城市降雨量、温泉开采量等。 相似文献
2.
3.
太原市地面沉降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银梅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1):51-55
本文通过分析太原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状况及地面沉降特点,对太原市地面沉降的原因,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太原市地面沉降主要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并就此提出了控制太原市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福州温泉区地下热水开采与水位动态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热水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然而长时间的过量开采,使资源濒临枯竭,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负效应。福州温泉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热水,多年开采,水位不断下降,已使部分泉消失。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对福州温泉区地下双层热储层——第四系孔隙热储层及下伏基岩裂隙热储层中热水的赋存条件,补给与排泄条件,开采的历史与现状,热储层历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漏斗展布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第四系孔隙热储层北部抽水漏斗较深,南部补给相对充分而漏斗不明显,经过10a的变化漏斗中心最大变化幅度为7.6m;基岩裂隙热储层出现南北2个漏斗,10a间漏斗中心水位最大变化幅度为12.61m。表明随着开采的进行,地下热水水位在持续性下降,热资源在逐渐流失。指出加强地热资源开采量监控及建立比较完善的地热资源管理系统的迫切性,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1985年和1994年地面沉降迹象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某些建筑物于1980年前后出现裂缝、变形,该地带正处于地下水大量开采区域水位下降漏斗中心部位,根据已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采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所列地面沉降预测公式进行计算,预测结果为60.94mm,随着时间的延续,土体基本达到完全固结,将不会对地面建筑产生较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地面沉降灾害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州市的地面沉降,导致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州市地面沉降引起的危害进行归纳,列举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并从地质背景和超量开采地下水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福州热水资源衰减与地面沉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福州热水超量开采已引起浅层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面沉降,文中根据水,热均衡计算讨论了地热田水量及衰减状况并根据热水开采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发展估计了地面沉降可能发展的规模;讨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面积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总结世界各国一些城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而产生地面沉降的情况及其引起的危害;回顾已有的一些地面沉降预测的理论与方法和控制地面沉降的有关措施,对正在发展中的大小城市有计划地开采地下水资源,预测防治地面沉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面沉降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文章在介绍国际地面沉降会议历史及2000年第六届国际地面沉隆会议简况的基础上,并根据2000年第六届国际地面沉降会议论文,对国际地面沉降研究进展情况分成如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地面沉降地质因素介绍了古代地面沉降、泥炭层沉降、地震砂土液化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研究状况。地下流体运移地面沉降方面介绍了以地下水开采为主的地面沉降问题及地面塌陷、天然气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均匀沉降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和欠固结石英 相似文献
10.
论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是地面高程缓慢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严重时就会演变成一种地质灾害。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有天然和人为因素,常见的地面沉降绝大部分属于人为因素。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变形、出现裂缝、导致地面建筑物破坏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危害巨大。控制地面沉降主要因素在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区域地面沉降模型,预测不同地下水开采方案和开采量所可能带来的沉降量,优化最佳开采量,有效防控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1.
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谭荣初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12(3):24-28
通过对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证实地面沉降在时空分布上与地下水开采量基本一致,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地下水累计开采量与地面累计沉降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运用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一维团结理论,对地面沉降极限量进行估量,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武汉市陆家街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Zhiyi Ye Junlin 《地球科学》1989,(2)
发生于武汉市陆家街的地面塌陷,是隐伏岩溶区的一种地质灾害,由于它与人类工程及社会经济活动有关,所以也是一种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用潜蚀机制解释这种现象较为合理,它是一个累进变形破坏过程。地面塌陷的发生与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密切相关。在搞清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地质背景和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这种地质灾害是可以预测和防治的。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乌江流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分析该地面塌陷的地质背景、形态特征和成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大气降雨构成其自然成因,而煤矿建设中的抽排地下水和爆破作业是其人为诱因。 相似文献
16.
底阁石膏矿区开采多年,造成大面积地面塌陷,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本文讨论该区地理地质条件和开采现状,分析塌陷特征、机理和危害,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浅谈乌鲁木齐地区的地面塌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卫忠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8,(1)
通过地面调查资料,对乌鲁木齐地区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和特征、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