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研究是寻找隐伏矿体和盲矿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 30余种元素的分析 ,研究元素的分带指数、变化系数和变化指数梯度差 ,由此得出矿床原生晕由上至下的垂直分带为 :Mn Cd Zn Sn Cu Au Hg As( 1 82 0中段 ) ;Bi W Co Sb( 1 730中段 ) ;Mo Y( 1 70 0中段 ) ;Ni V Nb Sr La Sc Ti Yb Be Ag( 1 6 4 0中段 ) ;Pb Ga B Ba( 1 5 2 0中段 )。 30种元素的分带序列为 :Mn Ag1 Pb1 Cd Zn Sn Cu Au Hg As Bi W Co Sb Mo Y Ni V Nb Sr Cr La Sc Ti Yb Be Ag2 Pb2 Ga B Ba。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土壤样品利用HNO3-HF-HCl O4混酸消解和王水提取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了国家标准土壤样品中30种痕量元素(Ba、Be、Bi、Cd、Ce、Co、Cr、Cs、Cu、Ga、Hf、In、La、Li、Mn、Mo、Nb、Ni、Pb、Rb、Sb、Sc、Sr、Ta、Th、Tl、U、V、W、Zn)的含量。其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准确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该方法所有元素的相关系数在0.9990~1.0000之间,各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均满足要求,相对标准偏差(RSD)≤10%,结果表明该方法满足土壤中痕量元素的分析要求,建立的方法样品前处理程序简单快速,线性范围宽,分析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以运用于大批量地质样品中痕量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最后用已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北京某地区的土壤样品,测试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14个痕量元素的发射光谱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发射光谱测定土壤中痕量Ag、B、W、Cu等14个元素,选用CaCl_2为氯化剂加快元素蒸发速度并辅以适量AlF_3为氟化剂控制蒸发均匀。经GSS系列标样验证,检测下限满足测定要求,结果与推荐值相符,RSD(n=15)在3.78—15.12%范围。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床中微量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床围岩、矿石等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大尹格庄金矿围岩中微量元素以富含 Bi,Au,Pb,W,Ag,Sn 为特点,矿体和矿化体中元素组合为 Au,Ag,As,Sb,Hg,B, Cu,Zn,Bi,Mo,Mn,Co,Ni,W。在5个成矿阶段中,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较明显,表现为 Au, Ag,As,Co,Bi,Cu,Pb,Zn 等的富集,成矿元素可分为2个分带序列,主成矿元素为 Au Ag Cu Pb Zn Bi 组合、头晕元素 As Sb Hg 组合和尾晕元素 Co Ni 组合。  相似文献   

5.
杨学东 《湖南地质》2002,21(2):140-142
采用发射光谱法,利用NH4F溶液作缓冲剂,通过氟化反应,改变被测元素的蒸发行为,一次完成对样品中W、Sn、Mo、Bi、Ag等多个元素的连续测定,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6.
罗卜岭矿床是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 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东北部; 铜钼矿体主要产于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和(弱)钾化-绢英岩化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辉钼矿; 少量过渡类型矿体产于高级泥化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为蓝辉铜矿+铜蓝+辉钼矿。罗卜岭矿区的原生晕地球化学三维模型显示, 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 低温元素Au与高温元素组合W、Sn、Bi分布于矿体上方, 中低温元素Pb、Zn、Ag分布于Cu、Mo元素之间; 元素直观垂向分带序列大致为: (As、Sb、Hg)-(W、Bi、Sn)-Ga-Au、Ba-Cu、Ag-Pb、Zn-Mn-Mo; 前缘晕的元素与氧化物组合为As、Sb、Au、Ga、Al2O3, 矿体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g、Pb、Zn, 缺失尾晕元素组合; Cu、Mo可直接作为找矿指示元素, Au、Ag、Pb、Zn、As、Sb、Ga、Ba、Mn可作为间接指示元素, 矿床深部K2O正异常与Al2O3负异常可作为斑岩型铜钼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这一规律对紫金山矿田深部和外围隐伏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敏 《吉林地质》2013,(1):113-119
大金山地区富集W、Sn、Bi、Mo、Pb、Zn、Ag、Au,但分布不均匀,具有叠加富集特征,按个元素异常下限进行异常划分,获得综合异常规模较大,呈环状分布,出现多个浓集中心。结合各矿床(点)成矿特征,认为大金山地区以"穹隆"为中心,成矿元素自内向外依次形成有规律的水平分带:W、Sn、Bi→Sn→Sn、Pb、Zn、Ag→Ag、Pb、Zn(Au)→Au。上述规律为该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架上钨钼普查区位于赣东北地区,区域上具有良好的钨钼矿成矿地质条件。为了分析矿区成矿地质及地球化学条件,根据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显示W、Mo、Bi、Cu、Ag元素相对富集成矿的可能性较高,通过迭代方法,计算10种元素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共圈定单元素异常219个,其中Au异常12个,Ag异常30个,Mo异常12个,Cu异常25个,Pb异常35个,Zn异常23个,W异常20个,Sn异常20个,Bi异常22个,As异常20个。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及各元素异常特征,圈出找矿靶区2处,其中Ⅰ级靶区1处(Ⅰ甲),Ⅱ级靶区1处(Ⅱ甲)。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河南洛宁石龙山金多金属矿预查区的找矿工作,在深入了解该区地质特征后,对此预查区进行了1∶10000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基于测量数据,利用元素变异系数、浓集系数及分形特征等方法对Au、Ag、Cu、W、Mo、Pb、Zn、As、Sb、Bi十种元素含量进行了统计,并分析各元素的空间分布与富集情况,结果表明区内Au、Ag、Cu、Mo元素成矿潜力较大。运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将SPSS软件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划分出F1(As-Sb-Au)、F2(Cu-Zn-Pb-Ag)、F3(Mo-Bi)、F4(W)四组元素组合并做出因子得分异常图。根据因子得分异常分布的套合情况以及元素在区内的成矿潜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圈定找矿靶区5个,这为该区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亚铁氰化钾提高原子荧光法测定砷锑铋的抗干扰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抗坏血酸-K_4[Fe(CN)_6]-硫脲体系,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As、Sb和Bi。用K_4[Fe(CN)_6]消除干扰元素,可大大提高共存元素允许量。方法检出限(μg/ml)As 0.10,Sb 0.04,Bi 0.05;RSD均小于6%。 1 仪器与分析条件 XDY-1型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输入功率As 20~35W、Sb 20~30W、Bi 30~40W,反射功率均调至最小,氩载气流量1L/min,负高压300~350V,炉温为900℃。7g/L KBH_4加入量是5ml。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大硐厂铅锌矿床 Sn、Ag、Bi、Cd、Ga、In、Tl、Se、Te 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矿床中的 Sn 以矿物相形式存在;Bi 以类质同象代替 Pb 进入方铅矿中,不含方铅矿时形成 Bi 的独立矿物;分散元素 Cd、Ga、In、Tl 主要赋存于铁闪锌矿中;Se、Te 主要赋存于方铅矿中,不含方铅矿时形成 Te 的独立矿物;Ge 则分散于造岩矿物中。划分了两个成矿阶段,指出了元素地球化学演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也金嘎波金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上,是对区域化探发现的Au、As多元素组合异常进行追踪发现的,属于热液型金矿床。矿区各类岩石Au、As、Sb、W、Hg、Ag、Bi、Pb元素平均值高于中国丰度值数倍以上,表明矿区具有丰富的物质来源基础。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证明,矿床地表发育Au、As、Sb等10多个元素组合异常。其中Au是成矿指示元素,As、Sb、W是密切伴生元素,Bi、Ag、Pb、Hg是一般的伴生元素。多元素组合异常浓度带发育,浓集中心互相套合叠置部位指示金矿(化)体位置。矿体指示元素(Au、As、Sb、W、Hg、Bi、Ag、Pb)异常分布在岩体、地层接触带和构造交汇处,显示金矿与岩浆活动、热液作用和断裂构造相关,属多次构造作用、岩浆热液叠加富集而成。该金矿床处在冈底斯成矿带内,此研究对该成矿带金异常的识别和查证,寻找新的金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碱性模式氢化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实验选择了“碱性模式”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痕量锗体系的最佳仪器和试剂条件,详细研究了Cu、CO、Ni、Au、Ag、Bi、Sb、Fe、Cl等元素的干扰情况及消除方法;对矿样的分解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选择出合理的样品分解方式。方法检出限为1.3μg/L,样品测定精密度较好,RSD为3.42%(n=12)。对多种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合。方法适用于多种地盾物料中痕量锗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五龙金矿是辽东地区大型岩浆热液型金矿床,163矿脉是矿区内目前发现的最大含矿构造。为进一步探测深部找矿潜力,近几年矿山对163矿脉进行了大量的探采工程,其中在-762 m坑道实施了600 m钻孔。本文在详细编录该钻孔的基础上,对全孔样品进行成矿元素测试工作,利用SPSS软件对所得测试数据进行元素相关性、聚类、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元素主要为Bi、W、Cu、Ag、Au和As、Sb、Sn、Zn两组;Mo元素与Sn、Ag、Cu、Bi、W、Sb地素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Pb元素与Cu、Mo、Au、W元素呈显著负相关性,Hg元素与其它元素相关性不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型聚类在类的距离为5的水平上,这些元素明显可分为3组:Hg、Cu、Pb、Zn、Sn、Mo、As、W;Ag、Au、Sb、Bi。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因子可以反映出12个元素变量64.42%的地球化学信息,F1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Sn、Ag、As、Zn、Sb, F2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Au、W、Bi、-Pb, F3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Hg。根据成矿元素随深度变化特征,结合前人构造叠加晕研究成果,推测该钻孔深部还...  相似文献   

15.
江西朱溪钨铜矿是近年新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规模前景的钨铜矿床,本文采集了大量朱溪钨铜矿床样品,用偏振激发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光谱等技术分析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根据各元素的含量水平以10种主要成矿元素(W、Sn、Bi、Mo、Pb、Zn、Cu、As、Sb、Ag)作为分析研究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的指示元素。结果表明,Cu、Zn、Ag、Pb和W、Bi、Sn、Mo的元素共生组合十分明显,同时W与Cu也有相关性,富集W的部位同样也富集了Cu。成矿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1同一剖面上越往北西方向,W为主的高温元素更为富集;平面上越往南西方向,W为主的高温元素更为富集;越往深部,W为主的高温元素更为富集。2Cu为主的中温元素富集深度比W为主的高温元素富集深度浅。研究认为,铜矿富集部位在中、深部(-1400~-1500 m),钨矿富集部位在深部(-1400~-1900 m),Ag、As、Sb等低温元素的富集部位更靠近地表(-1100~-1200 m)。这种剖面线上和平面上的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为该矿床进一步勘探工作与成矿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电弧蒸馏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痕量银锡铅硼镓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报道了采用电弧蒸馏光谱法对化探样品中痕量Ag、Sn、Pb、B和Ga等元素的测定方法的改进。试验了多种缓冲剂的效果和分馏效应,选择了最佳工作电流、电极规格和内标元素。方法可以充分分馏待测元素,分离基体元素,消除由于基体元素进入弧焰所带来的背景干扰,并使待测元素的谱线强度大为增强,对Ag、Sn、Pb、B和Ga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1~1.0μg/g,精密度试验RsD(n=12)在5.4%~11.8%。方法经土壤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相似文献   

17.
花敖包特Pb-Zn-Ag多金属矿床构造上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 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与白垩纪早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隐伏热液脉状矿床.研究表明: (1)矿体原生晕发育, 且分带明显.据其异常强度建立的元素横向分带顺序(从强到弱)为Cd→Pb→Zn→Ag→Sb→In→Hg→As→Cu→Sn→W→Mo→Bi, 排在序列前面的Cd、Pb、Zn、Sb、Ag等5种元素, 可作为远矿指示元素; 排在序列后端的As、Bi、Mo、W等4种元素, 可作为近矿指示元素.(2)根据Grigorian原生晕分带计算方法, 获得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矿体头部至尾部)为Sb→Pb→Cd→Ag→Zn→Hg→Cu→In→As→Bi→Sn→Mo→W, 与Grigorian建立热液矿床标准分带基本一致.(3)构建深部矿体找矿模型, 其预测评价指标(Sb×Pb×Cd×Ag)D/(As×Sn×Mo×W)D在矿体头部为1.30、矿体中上部为0.35、矿体中下部为0.056、矿体尾部为0.005, 这表明该指标随深度的增加有规律地降低, 是预测深部矿体资源潜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贾伟  田茂生  金川  刘戈 《吉林地质》2010,29(4):92-94,102
在黑龙江某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测区内可能富集成矿的Bi、Cu、Hg、W、As、Au、Mo、Zn、Sb、Ag、Pb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极有可能成矿的元素是Bi、Hg、Cu、Zn、W、Mo。  相似文献   

19.
动能歧视模式ICP-MS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14种痕量元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应用传统ICP-MS法测定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Ag、Cd等痕量元素,基体效应和多原子离子干扰严重,准确测定的难度较大。本文基于当前ICP-MS消除干扰技术,分析了ICP-MS标准模式(STD)及动能歧视模式(KED)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Ag、Cd等14种痕量元素的有效性,通过比较这两种模式的测定效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元素的有效测定模式。结果表明:在KED模式下,基体元素如Zr、Nb氧化物的产率降低,基本上消除了Zr、Nb氧化物对痕量元素Ag、Cd的多原子离子干扰。KED模式提高了信噪比,降低了方法检出限,如Ag、Cd的检出限分别为0. 004mg/kg、0. 005mg/kg,其他12种元素的检出限也低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76种元素分析方案中的检出限。测定痕量元素的准确度显著优于STD模式。实验中采用简单的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样品,残渣用王水复溶,结合KED模式下优选出干扰较小的同位素作为测定同位素,以Rh作为内标校正仪器产生的信号漂移,将样品溶液稀释至1000倍,基体效应降低至最小。本方法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验证,测定结果与认定值相符,可为勘查地球化学提供高质量数据。  相似文献   

20.
徐州城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环境风险测度与源解析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王学松  秦勇 《地球化学》2006,35(1):88-94
研究了徐州城市表层土壤的21个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与我国土壤元素的背景值(算术平均值)相比,表层土壤中Zn、Cd、As、Hg、Sb、Sn和Ag等元素富集程度高;Se、Sc、Ba、Bi、Pb、Cu、Ni、Cr、Mn、Mo、Be、Ga和Co等元素的富集程度较低。不同城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有着不同的来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可分成4种类别:“自然因子”类别元素(Ti、Ga、Li、V、Co、Mn、Be和Pt);“交通因子”类别元素(Ag、Se、Sc、Pb、Cu、Zn、Cd、Br、S、Mo和Au);“燃煤因子”类别元素B(i、Cr、Hg、As、Sb和Pd)和混合源类别元素(Sn和Ba)。环境风险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大的环境风险,其中属于中等环境风险级别以上的样品占近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