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薛岚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2129-2138
乡村舒适性(rural amenity)是国外乡村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在国内学术界一直缺少关注。论文通过对国外乡村舒适性研究的系统梳理,回顾和总结了国外乡村舒适性的概念内涵和4个研究热点:乡村舒适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其效应,乡村舒适性、逆城市化与乡村重构,乡村舒适性与乡村发展,舒适性移民特征及其影响。通过对乡村舒适性概念的理论思考,进一步比较了“舒适性”和“舒适物”的中文翻译、乡村舒适性与乡村绅士化概念,以及乡村舒适性与城市舒适性的具体特征。最后,探讨了乡村舒适性概念对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启示。论文强调,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对中国情境下的乡村舒适性展开全面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浩飞龙  张杰  王士君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396-2409
城市舒适性理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解释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动力的理念,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70年的研究历史,而中国相关的研究甚少。新时期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已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而城市舒适性理论为此提供了较好的视角。论文首先从城市舒适性概念的提出及内涵探讨、理论形成、水平评价以及舒适性影响的实证研究4个方面的梳理入手,对国外城市舒适性的研究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舒适性概念引入与评价、舒适性与人才流动、舒适性与创意产业集聚、城市发展与舒适物配置4个方面系统总结国内的城市舒适性研究的前沿进展;最后,在比较国内外城市舒适性研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从城市发展的前瞻性视角提出有必要在中国深入开展城市舒适性研究,并对如何在中国城市经济转型、人才迁移及城市规划研究中借鉴国外城市舒适性研究理念和实证经验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吕拉昌  于英杰  栾惠 《地理科学》2022,42(1):115-125
城市舒适性对城市创新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对大都市区内部舒适性及差异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较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北京市总体舒适性分布特点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随着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城区的舒适性水平逐渐降低。② 北京生态环境舒适性呈现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点,而人工环境和社会氛围的舒适性由中心向四周地区递减,各区的舒适性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状态,高-高型聚类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及丰台区,形成北京市“高舒适性”区域。③ 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北京市除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其他城区目前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的创新能力和舒适性发展耦合协调度较高,但北京市各区也存在舒适性与城市创新之间发展相对滞后问题。④ 北京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同舒适性要素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同,文化教育条件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最大,交通便利性和社会氛围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次之。政策建议是要推进文化教育、交通条件等人工舒适性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提高各区的城市舒适性,以城市舒适性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发展是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方式,已成为当前国际城市更新与再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也大量涌现,有必要进行归纳和总结。论文以Web of Science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1988—2020年间相关文章为分析对象,从滨水空间转型发展的过程、模式、动因与机制、效应等方面对其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国外滨水空间转型发展研究多采用定性方法对案例地开展描述性分析,研究主题从关注实践需求转向探讨深层次学术问题并逐渐多元化,研究视角越发强调人本主义和公平理念。最后,结合国外研究经验和中国实际指出:未来中国应转变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重视不同区域多案例的对比研究,再现城市滨水空间转型的过程,模拟城市滨水空间转型的机制,全面评估城市滨水空间转型的效应,以优化和完善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舒适性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喻忠磊  唐于渝  张华  梁进社 《地理研究》2016,35(9):1783-1798
舒适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基于城市舒适性内涵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决策法测算中国286个地级城市的舒适性水平,并探讨其地域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舒适性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级差化特征明显;城市舒适性水平呈现明显的东中西地带性梯度,东部高,中西部低;集群化分布特征突出,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高值集聚区,低和较低等级舒适性城市趋于中西部山区、省际边缘区集中分布,形成四个连片低值集聚区。地理区位通过自然环境的地带性分异和东中西经济梯度主导着中国城市舒适性水平的整体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舒适性水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旅游业接待量分别通过供给和需求作用于舒适性;公共部门就业人数对中国舒适性水平的影响为负,与预期方向不符,表明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仍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6.
舒适性已经成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开展舒适性研究对于促进城市居住适宜性和城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对于舒适性的研究时间较久,对舒适性的研究系统而全面。而国内对于舒适性的研究较为缺乏,在系统梳理国外关于舒适性研究的相关文章的基础上,介绍国外舒适性的研究尺度和对象、理论基础;对舒适性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整理归类;同时对舒适性概念、分类及内涵和舒适性社会效应进行系统阐释。在国内开展舒适性研究,拓展舒适性研究的深度和范围是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总结国外土地配置研究的特点与经验,可以为我国土地配置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提供参考与借鉴。利用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对国外有关土地配置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国外土地配置研究对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保护土地景观、阻止生态用地向工业用地过度转化以及确保土地利用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等问题非常关注,对土地适宜性评判、不同因素对土地配置的影响及土地配置调控手段效率检验与改进等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国外土地配置研究相比,我国土地配置研究应从扩展研究视角、注重多维度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评判、重视利益主体诉求以及探析土地配置新途径等方面完善相关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何金廖  彭珏  胡浩 《地理科学》2021,41(9):1525-1535
从城市舒适性理论出发,系统梳理了创意人才及其空间集聚过程的相关文献,构建了驱动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城市舒适性指标体系,通过大数据方法从国内设计师社交平台站酷网获取设计创意人才的属性数据,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负二项回归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机理。研究表明:(1)中国设计创意人才及其创作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现象,以北京为主的一线城市最为集中,但杭州、长沙、武汉、郑州这些新兴城市也表现良好,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2)城市舒适性理论在解释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影响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核心因素;(3)证实了西方创意阶层理论的部分结论,发现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遗产、文化旅游、高素质人力资本、温暖的气候与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提升城市对创意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子,同时发现科研投入对设计创意人才集聚具有明显挤出效应,并且西方学者普遍强调的生活环境舒适性因子对设计创意人才影响有限。为深入理解创意人才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机理提供了详实的实证案例,为地方政府改善城市创意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岚  施林颖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377-1389
国外休闲研究是社会科学最古老研究领域之一, 至今已有100 多年历史, 涉及休闲动机、休闲态度、休闲行为、休闲体验、休闲满意度、休闲消费、休闲教育、休闲制约、休闲服务等, 其中休闲制约研究有20 多年历史, 已成为清晰明显的子领域。本文选取国外三大权威休闲期刊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2-2010 年)、Leisure Scienc?es(1998-2010 年)和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1-2010 年)中的文献109 篇, 利用文献统计和文献分析法, 评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外休闲制约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总结出国外休闲制约研究已经从研究表象跨越到研究机制和过程阶段;研究主体及研究主题具有广泛性, 且重视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等研究特点;同时, 也展望国外休闲学者对未来休闲制约研究的反思。这些成果对于我国休闲制约理论及实践探讨都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残疾人旅游是一个新兴、潜力巨大尚未被充分重视的旅游细分市场.本研究回顾和分析了国外有关残疾人旅游研究的文献,对残疾人旅游障碍、残疾人旅游产品与营销、残疾旅游者需求与动机以及残疾旅游者态度和行为四大主题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残疾人旅游研究对中国此领域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方法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城市群既是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标志性产物。本文基于城市群多元化的概念演进历程,以城市群识别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为主线,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育范围划分和界定的研究历程,认为"概念本质的认识、界定标准的设定、最小分析单元的选用和识别方法的选择"是学术界对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难以共识的主要原因;理清了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的研究脉络:以美国都市区划分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经济指标法影响深远,奠定了西方国家关于城市群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的研究基调;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划分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群发育范围划分的主流;在明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手段,综合指标和模型多种方法为一身的集成模拟法,代表了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研究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城市怀旧研究是认识城市空间的社会、文化和情感意义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地理学视角,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外城市怀旧的地理学研究进行了知识计量分析,并基于原文回溯,对该研究进行综述,发现:近年来国外城市怀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地理学者们的关注;研究热点呈现出以“怀旧”、“城市”和“记忆”为中心,向“地方”、“历史”、“地理”和“景观”等多方面拓展的趋势;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城市怀旧的构成维度与多维空间尺度、城市怀旧与记忆、身份认同及怀旧旅游的关系、城市怀旧的触发要素与影响因素、城市怀旧对地方建构的影响、城市怀旧应用研究等方面。研究方法上,国外城市怀旧研究逐渐由定量研究转向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GIS技术、认知地图和景观分析等方法对于拓展城市怀旧的研究将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文章指出城市怀旧的本质及其所反映的城市人地关系特征研究、城市怀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城市怀旧的符号景观及空间特征研究以及城市怀旧与地方建构的关系研究是未来我国城市怀旧研究中值得深入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14,69(8):1130-1144
中国的城市群是近30年来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自21世纪初期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之后,中国连续10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位。然而,城市群在中国的研究目前尚处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系统总结从1934-2013年的80年间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主题论文,只有不到19篇,仅占总篇数的0.55%,不仅发表篇数少,而且发表时间短,首次发表城市群研究成果不到10年,研究单位和作者群体集中,研究内容瞄准国家需求但比较发散。即便如此,仅有的城市群研究成果还是对国家城市群总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提出的城市群空间格局推动国家形成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引导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提出的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与技术流程对界定国家城市群范围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出的城市群系列研究领域带动城市群的研究向着纵深与实用方向拓展,提出的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城市群的选择与发展起到了警示作用。以这些研究进展和成果为基础,未来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重点方向为:以问题为导向,深刻反思检讨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发育中暴露出的新问题;以城市群为主体,重点推动形成“5+9+6”的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依托,重点推动形成“以轴串群、以群托轴”的国家城镇化新格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对城市群形成发育中重大科学问题的新认知,包括深入研究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资源环境效应,科学求解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创新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管理体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研究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储备机制,研究制定城市群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与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标准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评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闫梅  黄金川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39-1050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又是城市空间扩展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空间扩展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发端于20 世纪60 年代的计量地理革命, 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自80 年代中期开始;2000 年以来,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空间扩展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空间扩展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有关研究成果更是大量涌现。本文根据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内容的变化,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 从扩展形态、扩展模式、动力机制、模拟预测、效应与调控5 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梳理。在国外与国内比较研究与综合分类基础上, 重点评析现阶段国内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并对中国未来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辨析城市空间破碎化概念基础上,以空间破碎化在城市方面研究为主题对1998—2016年间SCI和SSCI数据库中相关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对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进展开展评述。从研究主题看,相关研究多以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展开,遥感和GIS技术应用是主要的技术趋势。从测度方法看,以土地功能碎化与景观破碎化测度为主,采用景观格局分析的方法,涉及多种景观维度或指数的综合运用。从城市空间相关的研究来看,以现象描述为主,主要着眼于城市内部空间重组,探讨不同类型空间破碎化的表现、产生原因和应对思考。未来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应综合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从空间上一体化运行的相关实体要素出发研究城市空间破碎化内涵、测度方法,结合空间大数据挖掘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系统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城市韧性作为一种城市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提高城市抵御、消解、适应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建设有韧性能力的城市,正成为当前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论文在概述城市韧性的研究缘起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多种要素(人文要素、环境要素、灾害扰动)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城市韧性框架、城市韧性评价及模拟研究等方面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韧性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指出当前城市韧性研究在理论框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差异性分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最后,对城市韧性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即应以理论框架为引领,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评价研究;以机理解析为支撑,实现城市韧性的动态模拟与决策预警的新突破;以实证研究为导向,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和探索城市韧性的应用模式;遵循差异性规律,实现城市规划治理从统一的“多城一策”向灵活的“一城一策”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体系网络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当前,学者普遍认同城市体系研究的重心从等级范式向网络范式转向。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基础上,阐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体系研究范式的转向过程,并进一步梳理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关注重点。结果表明:2010年之后,网络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主流范式,等级体系文献数量呈波动递减趋势,全国和长三角成为热点关注区域;属性数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城市网络研究中数据匮乏的状况,关系数据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视角及其所应用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多元视角的综合研究成为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网络研究未来可能的突破点,包括:调整国家城市网络的研究框架、超越交通数据直接考察城市间的实体联系、测度企业外部的横向联系、有向加权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增加研究中的地理“意味”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及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服务设施是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构成。国内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主题有所差异,国外研究主要关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位选择、可达性、空间公平和社会经济效应等方面,国内研究更加重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优化布局、可达性、空间格局、社会分异、居民需求和满意度以及配置影响因素等内容。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论文认为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规律、社会公平、绩效评价和空间优化等方向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的理论总结与评述,以期促进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提升与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与其他研究视角相比,基于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研究在网络构建、职能划定和动力解释等方面都更为深入。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企业联系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趋势包括数据来源的扩展、网络构建方式的突破,研究区的下沉以及基于企业间外部联系的考察;城市功能网络研究可以纳入城市网络研究的范畴,但后者要更注重数据和网络构造方式的表征能力。论文进一步对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和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嵌入性理论在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中的“桥梁作用”、企业联系的种类及其与城市网络研究的关系、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联系及相关研究中的地位,以及相关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