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纵深发展,海洋灾害成为影响中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通过构建海洋灾害损失指数,评估1989~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损失情况,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与VAR模型分析海洋灾害损失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灾害虽然对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并不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是导致海洋灾害损失的格兰杰原因,且具有持久性影响。鉴于此,沿海地区在提高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同时,科学发展海洋经济成为降低海洋灾害损失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海洋经济质量转型之期,基于“认知—评价—建构—优化”理念,界定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内涵,通过中心-引力模型评价分析2000—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特征,构建了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模型,识别影响其空间特征的相关要素,并根据要素作用程度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① 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呈“核心—圈层”结构,形成以大连为“领头雁”的雁阵式相互继起模式;“钻石型”引力流结构促成辽宁沿海地区集中化连片发展格局;② 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特征主要受空间集聚效应影响,海洋资本、海洋基建和海洋产业结构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循环引力流的顺流机制,其中海洋产业结构成为影响辽宁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圈层空间集聚效应的关键流;海洋人才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循环引力流的逆流机制;③ 通过路径作用程度的象限划分,提出强化大连中心地职能,针对腹地城市定位及资源禀赋条件提出调控措施,推进沿海区域协调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动陆海统筹,转变和优化临海产业布局,制定和完善海洋开发政策与体制建设,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韧性水平,中国自2011年以来先后启动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旅游业是中国沿海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总结和评估该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提升;而新冠疫情事件作为调节变量,削弱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区域异质性上,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对中南沿海地区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最明显,而对华东沿海地区旅游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则更为显著。鉴于此,合理扩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因地制宜规划沿海区域经济体系,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级行政区域市场潜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敏俊  赵曌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07,62(10):1063-1072
从产地-市场空间关系角度, 定量分析了我国地级行政区域的市场潜力及其空间格局, 揭示了市场通达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我国市场潜力指数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级递减,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内陆地区为外围的中心- 外围格局, 而且差异在继续扩大。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在宏观尺度上呈现高度的空间关联, 市场潜力高的区域是经济总量集中分布的地区。这种关联印证了市场通达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效应使得沿海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将继续处于优势地位, 并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扩大。鉴于地区间经济联系对产地- 市场空间联系的重要性, 经济区位分析需将视野从本地市场扩展到地区间经济联系。西部地区发展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受到距离和运输成本的限制, 应重视扩大内需, 改善其市场通达性,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山海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差异明显。通过1990~2004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分析,福建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基于此,本文提出5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差异明显.通过1990~2004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分析,福建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基于此,本文提出5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狄乾斌  於哲  徐礼祥 《地理科学》2019,39(10):1621-1630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评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遵循城市与海洋经济协同的发展理念,构建环渤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时空协调度评价体系,运用复杂系统时空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并分析2008~2016年环渤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时空协调度,通过SaTScan软件分析其时空聚类区。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洋经济各系统发展水平中,社会系统呈大幅度分散上升趋势,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与综合系统呈小幅度集中与分散交替上升趋势;协调等级时序变化稳定型城市主要是大连、潍坊、青岛、烟台、威海。②协调度时空聚类区既有空间分异又有重叠交集,社会系统、综合系统、经济系统聚类区依次相互覆盖,生态系统与其它三系统既有重叠区也有独立区。③聚类区内部,社会系统最为稳定,综合系统、经济系统次之,生态系统最为薄弱。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博  田闯  金翠  史钊源 《地理科学》2020,40(8):1266-1275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要求。通过构建海洋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对2000—2014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地级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的空间交互作用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效应影响因素进行甄别。研究表明: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呈显著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交互作用;②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空间溢出的正反馈效应。影响因素中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海洋环境>海洋产业>海洋人才>海洋资本>海洋科技,对其他地区溢出效应影响的排序为:海洋基建>海洋人才>海洋资本。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海洋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系统论在海洋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海洋、区域经济多层次的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系统。该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述了海洋经济演进的内在动力及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指出复杂的海洋经济系统以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为基础物质支撑,以陆域社会经济系统为拉动,以海洋产业系统为结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及其对城镇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许学强  张蓉 《地理研究》1995,14(3):1-13
本文分析了自我国实行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出口贸易与利用外资迅速扩展的情况。由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区位条件的差异,沿海地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镇体系的变化,加速沿海原有新城镇群的发展,新城镇群的形成,但由此也带来了沿海城镇的外来暂住人口大量增加、交通拥挤、土地利用难以控制以及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城镇之间的竞争多于协调,对城镇体系的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11.
李博  曹盖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6):945-955
伴随着中国海洋经济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内外部扰动下增强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成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途径与重要保障。论文从海洋经济网络结构视角开展韧性研究,运用涉海A股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信息构建海洋经济网络,分别从层级性、匹配性和传输性3个维度对2010、2015、2020年海洋经济网络结构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网络层级性提升,区域绝对极化与相对均衡化并存;(2)匹配性由同配性转变为异配性,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联系增强;(3)传输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但具有提升之势;(4)层级性、异配性与传输性的增强提升了海洋经济网络的凝聚性、创新性与开放性,使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网络结构韧性得到增强。研究旨在丰富经济地理学韧性研究以及为海洋经济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以期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考虑陆域、海洋以及陆海复合经济系统间关系,运用C-D生产函数与索罗余值方程组合模型,并通过中国内地沿海11个省份2006—2016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来测度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要素源于资本与科技进步,劳动力贡献率较低。"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陆海整体科技进步贡献率下滑2.1%,资本贡献率下降0.6%,劳动力贡献率上升2.8%;(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与RD经费、RD科技人员和国家政策规划促进有关,部分沿海省份的陆域与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化不同步;(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存在区域差异,可分为陆域科技贡献、海洋科技贡献和陆海科技综合贡献三类。  相似文献   

13.
研究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效应可为后续相关政策制定,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文章以1999—2020年中国31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反事实”思想的HCW模型,定量评估了海洋强国战略在沿海地区的政策效应,并结合核密度、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及地理探测器分析2013—2020年海洋强国战略政策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海洋强国战略显著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但研究期间政策效应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1.63%下降至2020年的0.92%。(2)海洋强国战略政策效应低值区和高值区空间分布上无显著变化,中值区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较高值区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区域间政策效应差距缩小。(3)各影响因子的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程度>海洋人力资本>海洋资源禀赋>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增强了对海洋强国战略政策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沿海地区113个城市对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展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①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南-北方向,呈明显的减小趋势;②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吻合,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明显扩张,人口空间分布略有收缩,二者空间分布重心间的距离减小;③同时期,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具有减小态势,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建议构建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区,有助于促进沿海经济空间由南向北发展;加大对安徽、湖北等靠近全国人口重心的经济投入力度,可以减小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沿海-内陆双轮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脆弱性视角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运用集对分析和脆弱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趋势,运用三角图法对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类,进而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虽然波动频繁,但整体呈下降态势,稳定性显著增强;(2)研究期内,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没有出现单一子系统脆弱型,而复合子系统脆弱型和均衡脆弱型是其主要类型;(3)建议通过规避模式、适应模式及循环模式,加强陆海统筹,控制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降低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对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广西经济布局初具"T"字型空间结构,但沿海地区空间结构还存在不少无序现象,海洋经济与人才的观念比较薄弱.应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在确立海洋经济为区域经济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市区域功能,加快构建相应中心城市集聚区,以旅游和边贸为切入点,加强与东盟、泛珠三角和西南等经济区的联系,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的海洋经济大国。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海洋GDP"概念。论文采用了2014年由NOEP数据库中的ENOW来源数据(2005年~20l2年),分析了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海洋产业结构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构成。美国海洋经济GDP(增加值)从2005年的2356.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068.9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3.85%。论文应用了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定量方法,对美国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美国沿海8个地区中,墨西哥湾地区、西部沿海地区、沿大西洋中部地区是最主要的海洋产业聚集区。文中把8个海洋经济地区,根据地理分区的理论划分为东部、南部、西部三大海洋经济区。  相似文献   

18.
戴彬  金刚  韩明芳 《地理研究》2015,34(2):328-340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重点发展海洋科技。为厘清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采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测度了2006-2011年沿海11个省份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区域增长极由多个变成单一,海洋经济后发地区保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值水平,区域间海洋科技差距不断缩小。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对海洋科技发展有负向作用,而从业人员科技素养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等能有效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发展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李小建 《地理学报》1999,54(5):420-430
定量模型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具显著影响,但并非是促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影响变量。大企业调查表明,外资影响通过产业关联在投资地和非投资地扩散,外资对沿海地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测评2006年中国沿海地区724个县域单位的效率,选取2000年和2006年两个时像探索近7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县域效率相对较低,且呈北部沿海高、南部沿海低的空间格局;2000-2006年,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县域全要素变化的因素依次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创新指数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将中国沿海地区的效率-经济空间格局分为高效率-强经济块、高效率-弱经济块、低效率-强经济块和低效率-弱经济块4种类型,为协调中国沿海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格局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