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解分析等手段研究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干酪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南极样干酪根的芳香度与C/H原子比呈线性关系。红外光谱特征表明,干酪根中含有大量苯和其同系物如甲苯、乙苯、1,2-二甲苯和1,4-二甲苯等化合物。南极样的热解烃最高仅1.82×10-3,总烃平均量0.89×10-3,反映了有机质的贫乏。  相似文献   

2.
根据粒度、微体生物组合、矿物组分和微量元素丰度,探讨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央海槽和南部下陆坡区冰-海沉积环境形成的硅质沉积物特征。硅质沉积物主要为硅藻软泥或粉砂质硅藻软泥,由微体生物遗体、粘土矿物、火山物质和陆源碎屑矿物所组成。硅质生物壳体主要为硅藻,含量>30%,含少量放射虫和硅质壳有孔虫。粘土矿物中蒙脱石的含量高达52.5%,其次为陆源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相对较低。碎屑重矿物以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非稳定组合为特征,轻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火山玻璃。微量元素丰度特征与大洋现代表层沉积物有所区别。研究区硅质沉积作用具有多种物源、生物沉积作用居重要地位、陆源(包括火山)物质以粉砂和粘土级细质点为主、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受地质构造背景影响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芳烃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和三维全扫描荧光光谱研究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芳烃化合物组成和环数分布。沉积物中芳烃化合物包含有萘、菲和芴系化合物,其中菲系化合物含量最高,在11%~24%;其次为芴系物,其中硫芴量占芴系物的24%~61%。三维全扫描荧光分析表明,南极样的发射波长均集中于350~450nm,其中T4/T0占58%~67%,归因于五环以上化合物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对南极半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东北部的沉积物岩芯D1-7进行了初步环境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连续的相对地磁场强度和方向。沉积物岩性总体为灰色软塑性黏土,中下部出现一层黑色火山灰层。结合该孔沉积物和有孔虫AMS14C测年结果(王汝建等,未发表),相对地磁场强度及其方向提供了8 ka以来连续的定年标尺,其中相对地磁场强度与具有相似沉积速率的南美玛珥湖记录对比提供了5个对比点;同时特征剩磁倾角提供了另外4个对比点。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中晚期岩芯所在位置底流(南极深层水,~1 100 m)发生了阶段性显著变化,同时磁性矿物含量、粒度、沉积物湿密度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环境磁学和沉积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南极相应纬度处的太阳辐射量以及与辐射量相关的夏季季风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增加导致磁性矿物粒度变细。D1-7也记录了一些千年尺度旋回变化,但是南极布兰斯菲尔德地区目前缺乏与之相似分辨率的气候参数记录,本孔其他古海洋学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气候事件的缘起和分布范围有待后续的研究。对比发现,地磁场长期变化产生的年龄与沉积物全样有机碳AMS14C测年结果之间存在系统的差异,在8 ka以来比有机碳年龄年轻,可能反映老碳的输入在8 ka以来逐步增加。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各种不同水体的混合以及在全新世全球升温背景下冰川的动态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中、深层水变化,都是造成水体性质复杂的原因。而地磁场强度和方向变化则不受水体性质影响,因此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年龄信息。自8 ka至今,38 cm·ka-1的平均沉积速率表明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稳定和丰富的沉积物供应。  相似文献   

5.
1991年,“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在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采集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资料。本文在利用地震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重力测量数据,研究引起重力异常的各种地质因素,对实测剖面重力异常进行正演拟合,建立了布兰斯菲尔德盆地的密度模型,并推导出该地区莫霍面深度-布格异常关系表达式,绘制出盆地的莫霍面深度图。  相似文献   

6.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海磁异常和深部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导出了南半球ΔT表达式,测区约位于63°S,故异常以正值为主,负异常在其南侧。以化极、匹配滤波等方法处理数据得深浅源异常。深源异常自北向南以正负相间的三个条带状异常分别对应着南设得兰群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极半岛,浅源异常则对应着海峡南北缘的两条断裂。深部异常认为是磁性基底隆拗所致,因太平洋板块对南设得兰群岛的俯冲,那里深部基性成分多,故北部的深浅源异常幅值皆比南部的高。据浅源异常还识别出了与海峡延伸方向垂直的断裂,结合地貌、岩浆岩年龄及地震波速分布,进一步认为南极半岛地区可能发生过西向漂移。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甾烯和萜烷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烷基环己烷的母源物质主要是海洋生物,并混有陆源物。G-15站和G-32站的烷基苯以C12烷基苯为主,碳数范围在C11~C24;而G-25站以C21烷基苯占优势,不含有C17和C19~20烷基苯化合物。胡萝卜烷主要为β-胡萝卜烷,并含有全氢化β-胡萝卜素,甾烯化合物中检出24-乙基胆甾-5-烯、甾二烯和胆甾-5-烯。萜烷化合物中的二环倍半萜碳数范围在C17~C21;羊毛甾烷分别为C308β(H)、9α(H)-羊毛甾烷、C31的24-甲基羊毛甾烷和C32的24-乙基羊毛甾烷。ββ构型的C2917β(H),21β(H)-30-降藿烷、C3017β(H),21β(H)-藿烷和C3117β(H),21β(H)-升藿烷等化合物的存在,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低成熟度。  相似文献   

8.
陈超云 《极地研究》1996,8(3):16-22
分析了采自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海槽中PC10孔(753cm长)的39个样品,共鉴定有孔虫14属21种。有孔虫埋藏可分为硅质壳、钙质壳和混合壳组合。硅质壳组合代表正常的深海沉积环境,反映了相对弱的海底水动力条件;钙质壳组合是浊流沉积的产物,反映了很强的海底水动力条件;混合壳组合则代表趋于正常的深海沉积环境,反映了由强渐弱的海底水动力条件。晚第四纪以来,本区经历了暖-冷-暖的气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干酪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运千  卢冰 《南极研究》1995,7(3):70-80
本文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解分析等手段研究南极布兰期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干酷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南极样干酪根的芳香度与C/H原子比呈线性关系,红外光谱特征表明,干酪根中含有朋量苯和其同系物如甲苯,乙苯、1,2-二甲苯和1,4-二甲苯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模拟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海区的M_2、S_2、K_1与O_1四个主要分潮,模拟结果与验潮站资料基本符合。将模拟结果计算并利用潮汐调和常数绘制了同潮图,该海峡附近海域的潮汐类型为混合半日潮,全日潮在西南部及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较东北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比重偏大。通过分别计算4个分潮的潮能通量,发现M_2分潮潮能来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与威德尔海, S_2、K_1与O_1分潮潮能来自大西洋与威德尔海。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90.6 MW,其中O_1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49.09%;由威德尔海潮能在进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之前,在南极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278.87 MW,其中S_2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39.09%。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西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孔的51个硅藻样品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柱状样氧同位素曲线可划分为5期,记录了区内近112.5ka来的沉积,包括了一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和一个冰后期。间冰期的沉积速率高于冰期,推测这与间冰期(暖期)筏冰物质及生物硅质源的供应较冰期(冷期)更丰富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海洋四号”船1991年在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所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这里的地形地貌、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沿东方向呈条带状分布。海峡中的新生代沉积可分为两组沉积系:第一张裂沉积系和第二张裂沉积系。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北部,基底发生了断裂,基底断块沿断面下滑,因而在海峡中部形成基底半地堑。通过横穿南设得兰群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极半岛的地壳剖面,我们用分层剪切模式解释了在张性应力作用下的岩石圈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构造应力场在研究区域边坡稳定性及地表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用地貌学方法——Scheidegger法,研究了三峡库区的新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库岸滑坡滑动的优势方向问题。库岸滑坡发育的优势方向主要与新构造应力场的Maxl剪切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