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61—2015年广东86站3—5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和海温资料,分析了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异常特征,旱涝急转前后的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转变及成因。(1) 2015年5月第1候广东发生了严重的旱涝急转事件,旱涝急转前全省严重干旱,旱涝急转后广东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2) 旱涝急转前后,500 hPa中高纬度由“两槽两脊”转为“两脊一槽”和“两槽一脊”,副高持续加强,广东地区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加强,地面由冷空气控制广东转为冷暖空气在广东交汇;水汽输送通道由北部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转为南海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海面,广东低层水汽净流入增加。 (3) 黑潮区、北太平洋中部、Ni?o3、Ni?o4区及印度洋和南海的海温异常增暖造成了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旱涝与南海海温异常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金祖辉  罗绍华 《气象学报》1986,44(3):368-372
本文主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旱涝(下称旱涝)与南海海温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前期海温与梅雨期降水及旱涝的关系。 所用海温资料为5°×5°网格点月平均资料,时间从1951—1972年共22年。500hPa的各副高特征指数取自中央气象台长期科出版的资料。我们取武汉、南昌、九江、安庆、合肥、南京和上海等8个站的月平均降水量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时间与海温资料对应。取6—7月平均降水量为梅雨期时段的平均降水量,并选取降水距平大于或等于正(负)50mm的1954,1969及1970年和1958,1961,1967及1968年分别作为梅雨期持续旱涝的个例年份。然后计算旱涝年合成的海温场及各要素场。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5年广东86站3—5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和海温资料, 分析了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异常特征, 旱涝急转前后的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转变及成因。(1) 2015年5月第1候广东发生了严重的旱涝急转事件, 旱涝急转前全省严重干旱, 旱涝急转后广东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2)旱涝急转前后, 500 hPa中高纬度由“两槽两脊”转为“两脊一槽”和“两槽一脊”, 副高持续加强, 广东地区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加强, 地面由冷空气控制广东转为冷暖空气在广东交汇; 水汽输送通道由北部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转为南海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海面, 广东低层水汽净流入增加。(3)黑潮区、北太平洋中部、Ni?o3、Ni?o4区及印度洋和南海的海温异常增暖造成了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吴达铭 《大气科学》1981,5(4):376-387
利用1163—1977年的史料和雨量资料对长江下游地区梅雨期(5—7月)的旱涝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各级旱涝的气候频率近于正态分布;1—5级的气候频率分别为8%、22%、40%、22%、8%。各时期的旱涝分布不均,呈交替现象。全期分为多旱期(1200—1285),多涝期(1286—1522)和转旱期(1523—1977),在这三个时期内都存在旱涝的“群发倾向”。利用自回归功率谱(AR模式)方法得显著周期为157、91、61、47、38、30.9、27、21.8、19.2、14.9、11、9.7、7.7、6和5年等。 (2)统计结果证实太阳活动最大年和最小年附近的旱涝次数为最多,而在最大年附近(M—1、M)涝的次数比旱的多,在最小年附近(m—1、m、m+1)旱的次数比涝的多。用同调谱分析,太阳黑子对梅雨旱涝有着一定影响,但关系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重庆市近一百年(1892—1991)降水资料,分析了盛夏旱涝气候规律、环流特点,以及旱涝与南方涛动的关系;并采用均值生成函数和非线性多元回归模型,提炼出降水的优势周期和预报因子的相关周期,预测本世纪末的旱涝趋势。  相似文献   

6.
华南近五百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方志时期的历史记载及近代的气候资料,建立了华南近五百年(1470—1988)的冬温等级序列,订正增补了旱涝等级序列,根据上述气候序列研究华南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冷暖、旱涝有10—12、19—22、31—37、40—45、80、100及120—140年等主要周期;近五百年经历了4次冷暖期的交替;旱涝方面则有3次旱期、4次涝期。   相似文献   

7.
卢翔 《气象》1983,9(1):17-17
确定旱涝标准的方法很多,但仅仅用年降水量(或年降水量距平)单因子来确定旱涝标准,而不考虑地面径流、土壤渗透、年降水日数的多少及分布,所确定的旱涝与实况就有一定的出入。我们用延庆县气象站1959—1981年的资料,同时考虑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两个因子,用一个简易的公式来确定旱涝标准。即  相似文献   

8.
利用插值法建立历史旱涝格点资料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利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等历史文献旱涝等级资料,采用气候学分析中常用的插值方法,建立中国东部地区(106°—122°E、25°—41°N)历史时期旱涝等级格点场资料,试图从大尺度的时空变化上,分析比较插值前后资料的结构和特征方面的异同,以说明采用格点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古气候分析的可行性。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1470—2000年中国东部地区旱涝等级资料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分析了站点实际值与估算值间的平均绝对误差,说明采用Kriging插值法将站点旱涝等级资料网格化是可行的;在获取插值结果后,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插值前站点资料与插值后网格点资料的要素场时空特征,其时间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及空间分布的无漂移,进一步说明采用该插值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河套及邻近地区530年旱涝基本气候特征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李茜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7,26(4):716-723
选用1470—2005年河套及其邻近地区21个气象站的旱涝等级,分析了该地区536年旱涝演变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套及其邻近地区530年平均旱涝等级均>3,整体偏旱,且西部为稳定的干旱,东部为旱涝相间。该地区旱涝异常在空间上可划分为4种典型结构,即全区一致旱(涝)型、东南旱(涝)—西北涝(旱)型、西南旱(涝)—东北涝(旱)型和中部旱(涝)与东西涝(旱)反向型。自15世纪70年代的53个年代中有19个年代的平均旱涝等级距平空间结构与上述4种类型相似。线性趋势分析表明,该地区近536年时间尺度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但近50年干旱程度明显加重,如银川、西安的旱涝等级半个世纪上升了近1个等级。旱涝等级总体存在准23年、准26年,准73年和准100年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近五百年旱涝等级和冬季冷暖资料,在时域和频域上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演变,并进而考察了它与淮河以南冬季冷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变化存在2—3年、5—6年、7—14年、17—20年和27—32年的显著周期;;旱涝与冷暖的变化有2—5年、7年、12年和42年等显著的共同周期,在低频变化部分,冬季冷暖变化超前于夏季旱涝变化,而在中高频部分,两者则有同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夏季旱涝与前期冬季环流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季气候异常的前期信号特征分析一直是短期气候预测工作的重点。利用1948—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61—2004年云南124个站的月平均降水和1948—2003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 分析了云南夏季旱涝的时空特征, 探讨了云南夏季旱涝与前期大气环流和大气热力状态变化的关系, 发现云南夏季旱涝前冬12月—1月, 特别是1月东亚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变化和赤道附近高低层大气的热力状态对云南夏季旱涝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当前冬东亚大槽强 (弱), 冬季风强 (弱), 赤道附近高低层大气温度偏低 (高) 时, 后期云南夏季降水偏多 (少)。同时, 初步探讨了东亚冬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相互联系及热带海温变化的可能影响, 指出冬季到夏季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持续的海温异常有可能通过改变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 进而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云南夏季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上海100年资料(1873年—1972年)在地面气象要素中寻找对长江下游六、七月份旱涝有显著影响的预报因子。得到若干预报工具和预报指标。用1973年—1982年的独立样本资料作试报和预报,效果良好。 一、气象要素的信息估计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南部地区(36—38°N、115—120°E,下同)地势平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我国粮棉,特别是棉花的主要产地。但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旱涝灾害频繁,影响农业生产。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因为海水温度异常,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因而造成大范围的旱涝灾害。本文主要统计分析了历史上厄尔尼诺年华北平原南部夏季旱涝和降水的特点,得到厄尔尼诺年的当年和次年预报华北平原南部夏季旱涝的依据。华北平原南部取德州、聊城、滨州、济南四站资料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4—2016年大连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特征量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大连地区盛夏(7—8月)旱涝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从大气环流异常的角度揭示了大连地区盛夏旱涝的成因。结果表明:大连地区盛夏涝(旱)年,200 h Pa东北地区西风急流强(弱)、长江流域西风急流弱(强),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南),东亚大槽偏西(东),850 h Pa南风异常偏强(弱),大连地区所在经度上垂直速度的经圈环流在大连上空出现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从而导致大连地区盛夏降水异常偏多(少)。  相似文献   

15.
云南高原昆明市旱涝急转特征及其城市化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萍  王盼  李矜霄  刘树华 《高原气象》2021,40(2):272-280
基于昆明市1965-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昆明市汛期(5-10月)的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和旱涝急转强度,采用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了昆明市的旱涝急转特征及其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965-2016年,昆明市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Long-term dr...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1951—1999年6—8月华北地区1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作为旱涝指标,确定出该区域的严重涝年为1954、1956、1963、1964、1971、1973和1996年;严重旱年为1968、1972、1983、1986、1989、1992、1997和1999年。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然后对该地区49a的z指数场进行EOF分析,讨论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分析了华北夏季降水与春季北极海冰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与春季北极海冰呈正相关关系。春季北极海冰面积偏大(小),当年夏季华北大部分地区偏涝(旱)。  相似文献   

17.
前言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及高原季风是我国几种不同性质的夏季风。季风及其雨带在地域上的稳定是形成区域性旱涝的主要原因。由于季风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我国复杂的旱涝天气,本文用1951—1970年多年平均降水资料,以我国北部7—8月多雨偏涝的1968、1970年和干旱少雨的1971、1972年为例,探讨夏季风及其雨带演变与北方旱涝(指气候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特征及气候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文玲  杨义文 《气象》2003,29(7):13-18
利用1951~2000年间三峡地区上游5个流域区间(乌江流域、重庆—万县、万县—坝区、嘉陵江流域、岷沱江流域)面降雨量资料分析了三峡地区夏季5、6、7、8月及6~8月旱涝分布特点和成因,探讨了若干主要环流系统对这一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建立了长江三峡地区夏季降水趋势概念化预测模型;模型思路清晰,方法简便,历史拟合率较高,2000、2001、2002年三年的预测结果基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正>1旱涝分级与指标的划定(1)用双鸭山各县气象站(台)1956~2009年降水资料作为划定春、夏、秋季的旱涝依据。(2)采用5级分类,即旱、偏旱、正常、偏涝、涝。(3)旱涝分级的降水量指标以降水量距平值、降水量百分比、直接用降水量指标3种方法来确定。在确定旱涝等级时,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1~2000年营口夏季降水量和前期500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夏季异常旱涝年的前期秋季(9~11月)、冬季(12月—翌年2月)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及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前期秋、冬季海气资料与夏季降水相关较好,且存在“隔季相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