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理信息科学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进行了全面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积极拓展研究领域,为人文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提供空间化、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人文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积极学习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中积极引入空间思维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同时,一些适用于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开放平台、代码和工具不断涌现。本文在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空间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分别对该框架各分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包括:历史GIS,文学GIS,语言学GIS,GIS与哲学、人类动力学、人文地理学等;以及GIS与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学,GIS与管理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社会地理计算、空间社会网络与空间交互网络、犯罪地理学、健康地理与公共卫生学等。接着,本文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包括:空间思维与空间计量、认知心理学与空间认知、空间可视化与虚拟地理分析、平台研发等。最后,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的时代正在从"数据共享"走向"知识共享",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正成为我们创新的新模式。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是地理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时空大数据分析、空间可视化等)与人文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艺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犯罪学、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规划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方向。自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信息分析中心成立空间综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以及2009年第一届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论坛召开以来,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参与和支持,相关研究不断涌现,新的团队  相似文献   

3.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2):F0002-F0002
近年来,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及空间模拟等空间综合分析方法,正逐渐为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学者所关注,这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分析方法逐渐展现在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成为空间综合应用拓展的一个热点。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的华裔学者在主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下,于2009年3月16—1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了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论坛第一次会议,各方同仁共聚一堂,交流研究心得。  相似文献   

4.
随着GIS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然发展成为一个以领域应用为主的信息产业.纵观现今GIS技术的科研应用领域,大多数领域的应用都集中在其有很强空间属性的自然科学范畴中,而在同样需要时空属性支持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却为数不多.因此,为了增强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与时空属性相关的支持,研究G...  相似文献   

5.
正《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1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ISSN中国国家中心批准,2002年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地球信息科学是面向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兴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技术交叉与融合的产物。它以地球系统信息流为研究对象,探索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理系统格局与过程模拟、遥感地学计算的方法体系,完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论,发展时空数据集成管理、高性能地学计算、时空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服务等核心技术,促进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与关键技术,推动地学信息化科研环境建设。《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主要刊登地球信息科学领域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探索性和交叉性的原创研究论文,设有地球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陆地表层系统模拟、地理空间分析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遥感科学与应用技术、地图学与地学信息图谱、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空间分析应用等专栏。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6.
历史名人的行为轨迹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历史名人行为轨迹的空间化和可视化,可以对历史社会状态进行探索和分析。对历史名人的社交关系网络进行可视化研究,有利于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与人物关系。目前,基于GIS的空间人文社会科学深层次分析方法和工具还很少,根据地理位置对历史人物的社交网络进行分时段的研究也很少。本文以玄奘和欧阳修为例,探索了基于WebGIS的历史人物轨迹空间可视化分析方法,基于核密度估计与标准差椭圆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历史名人轨迹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迁徙指数、首都距、家乡距、成长地距以分析基于距离的轨迹点移动特点;分时段构建了历史名人的空间社交网络,并结合历史背景、名人事迹、名人作品和空间化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① 历史名人的迁移轨迹与当时的历史人口迁移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大;② 历史名人在事业上升期有更大的社交网络圈,而在人生没落阶段社交网络圈减小。本文对历史名人轨迹的空间可视化与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可以为空间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演化过程,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现实世界从二元空间向三元世界的演进,对地理信息内涵的理解、表达和挖掘亟待进一步加深与扩展。现有以“位置+几何+属性”的地理信息表达模式难以支撑各种地理要素及其规律的表达。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立足三元世界理念,梳理了信息要素及其转变成地理信息的过程,形成了以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现象和场景“七要素”的信息表达体系,并从地理语义、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属性特性、要素关系、演化过程、作用机制7个地理维度上对其进行解读。实现了地理学视角下对地理信息内涵的全方位分类和描述,为面向地理学综合集成研究的地理信息多维描述与计算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传统聚落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针对现有研究缺乏探讨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简称景观基因)蕴藏的地理信息特征及理解方法,论文从以下方面开展了深入分析:① 地理信息包含了语义描述、几何形态、属性特征、维度、时空框架、尺度、要素相互关系(空间关联)、演化过程(存在状态)等属性;② 景观基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子,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认识传统聚落特征的分析方法,也是文化符号的集合;③ 景观基因包含了空间定位、载体特征、历史与文化特征等丰富的地理信息。根据前述分析结果,论文从符号化、数据挖掘、谱系分析与空间格局制图等途径系统地探讨了景观基因地理信息特征的理解方法。论文认为:在地理时空大数据与地理服务日益深化发展的背景下,结合GIS原理探讨景观基因的地理信息特征对于延伸地理信息科学的内涵,深化传统聚落的地学认识,促进人文GIS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今后应该继续加强相关方法探索。  相似文献   

9.
信息通讯技术时代,地图表达对象已着眼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以及信息空间组成的三元空间。伴随“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等信息化阶段的演进,地图学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此过程中,地图思维演化成为认识、理解和构建空间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具体提炼为“数-形-图-谱”4种思维方式。“数思维”是对传统二元空间中地理实体和现象的定量化描述和表达,追求空间描述的“精度和准确”;“形思维”是“数”的符号映射,以可视化形式承载人类的地理学洞察力,看重“相似与保真”;“图思维”进一步完成区域事象之间关系和结构的抽象,形成意义整体,是建立“地图/GIS+行业应用”的思维基础,其基本路径涵盖隐喻启示、泛化表达和知识链接;“谱思维”是按照对象的类别或系统,采取某种特征将一系列地图编辑起来,形成具有动态演化特征的概念体系。多学科驱动下,地图“数-形-图-谱”4种思维方式在语法特征、语义功能、语用特征、实现路径、表达类型和关键技术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测绘科学更多立足于地图“数-形”思维,重在科学量度和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地理学更加偏向于“图-谱”思维,重在揭示地理现象的规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区域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开展研究的重要途径,目前在人文-经济地理学界逐渐得到重视,并进行了初步应用,相关研究依据尺度不同可以分为居民出行和消费、城市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联系等。但目前大数据在人文-经济学的应用研究还属起步阶段,少有研究基于大数据对区域多层级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甄别分析。本文在采集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交通路网等传统数据评价城市综合实力、城际联系强度,并基于此构建区域空间结构计算机算法分析区域多层级空间结构。京津冀案例应用揭示了京津冀多层级体系结构,确定了各城市辐射范围、城际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初步探索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甄别区域空间结构,希望能为人文-经济地理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间综合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GIS正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工具。本文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PS、GI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操作步骤。东京城GIS的初步实现表明:以现有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资料为基础,在GIS环境中重现古代城市空间,可以整合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实现历史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在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下 ,将面临的 3大问题 :(1 )可持续发展--弄清地球表层巨系统的驱动力、运行机制、调控方法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2 )经济全球化--各种经济、社会要素在大尺度空间内流动与融合 ,研究其地域分异规律和人地系统问题 ;(3)人类行为与区域响应--信息分布、交流的新格局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和与其相关的自然、人文地理问题。认为地理学的空间观、时间观、尺度观、变化观、综合观、表达观及其方法论为地理学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指出了在信息社会里解读数字空间将遇到的 4个转变 :研究对象的转变 ,时空观的转变 ,研究手段的转变 ,研究方法的转变。提出了通过对数字空间的解读 ,实现对地球表层的全面深入的研究 ,同时也使地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本文以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和商业统计数据为基础,以GIS 的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典型城市娱乐休闲服务业KTV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行业发展、空间分布及空间扩散特征。研究表明,KTV在全国发展迅速、分布广泛,在宏、中、微观的全国、省域和市域尺度下,其空间分布分别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异、等级差异、面状均衡和中心集聚等特征,并与区域经济、人口、文化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各种类型KTV在空间扩散上具有由东向西,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特点,其中连锁类KTV扩散具有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规律,主要表现为空间等级扩散和接触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4.
As an effective livelihood approach to alleviate poverty without r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ethnic tourism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worldwide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livelihood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theories of livelihood to study the community evolution driven by tourism livelihood and examine three mountainous tourism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ourist area life cycle. Drawing on the methods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for ethnic tourism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ethnic tourism communities by identifying changes in livelihood assets (natural, financial, social, cultural and human capitals)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ourism has led to changes in the increase of building land,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and use functions with a trend of shifting from meeting local villagers' living needs to satisfying tourists, income composition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come spatially. Ethnic tourism also le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management structure, collapse of neighboring relationship, the over- commercialization and staged authenticity of ethnic culture, as well as the gradual vanish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 with a trend of increasing modern business knowledge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se changes, involving livelihood assets from natural, economic, human,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active, which form new evolution characters of ethnic community. This study reveals the conflicts over livelihood approaches which have formed new vulnerabilities to impact on sustainable evolution of ethnic communiti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ommunities with the driving force of tourism livelihood.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非遗"资料库资源便捷,意义重大。学校领导应当充分重视并投入一定的人、财、物,馆内应当围绕当地"非遗"状况展开具体建设,逐步开辟、充实与完善文献库、实物库与数据库。同理,广东海洋大学应当依托社会渠道与校内优势,在图书馆尽快建立与充实粤西"非遗"资料库,促进本校文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ss-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s does not currently receive enough attention in cultural landscape conservation. Cultural landscapes in China are faced with the crisis of fragmentation and islanding, 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dea of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belt in Beijing is a cross-regional linear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northwest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 With the Great Wall as a link connecting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form a banded structure, it has the typ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and its ‘node – setting – connection' model,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haping mechanism of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belt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flow, using Flickr geo-tagged photos and Wikiloc tracks. The results identify the core nodes and intermediate nodes of the Great Wall cultural belt in Beijing and show that it has a multicore, multi-group hierarchical nesting structure differing from the geographic space, which has groups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rbit of ‘linear string – circumnuclear star – complete network.'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ltural association network(CAN) and the geospatial network(GSN), we find that the cultural associations between nodes rely on geophysical channels, including heritage corridors and traffic passages, as physical carriers, but the nodes' attraction and their setting elements, containing na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s, settlement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etc., change the channel resistance, so CAN and GSN prese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 and spatial network thoughts, this study has made an attempt to adopt new analysis and research method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inear cultural landscapes in mountainous areas.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空间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现势性强、精细化程度高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研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开发的适宜程度,对其自然条件和空间开发程度进行了评价,空间化、定量化地呈现了长江经济带空间开发的现状,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国土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地球信息科学技术改变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方式,其强大的数据获取、分析、预测和管理能力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数据、方法和平台支撑,提高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调研、归纳和对比分析等方法,试图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全流程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和智慧化转型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 地理空间数据、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大数据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数据基础;② GIS分析方法、地理模拟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③ GIS平台、云计算和城市智能平台等技术方法推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转型。随着2021年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建立,未来应关注智慧化规划技术和方法在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应用、构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并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