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采集于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镇的三个柱状沉积剖面(W,M,E)的岩性特征及其对比关系的分析、沉积物14C年代的测定以及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磁化率特征的分析,结合有孔虫和颗石藻的分析结果,判定研究沉积层段为全新世中期的潮滩沉积.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当时的气候较现在温暖.以潮汐层理的周期性特征为依据,对以泥为主的潮滩沉积剖面中每隔10~20cm有规律出现的一层砂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沉积特征为季节性的潮滩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观察沉积剖面中的风暴潮事件的记录状况,估算出剖面中记录的与9711号台风风暴潮强度相当的风暴潮的发生频率为二至四年一遇,而依据盐城市东台梁垛河闸多年的现代最高潮位资料,应用耿贝尔(Gum-bel)曲线拟合法计算出的9711号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频率为十二年一遇,即全新世中期温暖期的台风风暴潮的频率比现在大.据此推测全球变暖后台风风暴潮的频率将会增加.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苏北沿海岸线冲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 1 0kaB .P .以来苏北海岸线的动态演变过程 ,结果表明 :全新世本区曾遭受海侵。 6kaB .P .前 ,苏北海岸线位于西冈一线。 6kaB .P .至唐宋时期 ;海岸线变动较小 ,古砂堤成组出现 ,东冈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海岸线 ,1 1 2 8- 1 85 5年 ,黄河夺淮 ,海岸线东迁迅速 ,古砂堤不够发育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海滩岩、滨岸沙坝、贝壳堤、贝丘等7个方面的证据,分4个区段讨论了广东全新世海岸线变迁,并对海岸线变迁的内外动力条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凌中 《黄渤海海洋》1990,8(4):20-28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苏北沿海岸线冲淤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申 《黄渤海海洋》2002,20(2):37-46
探讨了10kaB.P.以来苏北海岸线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本区曾遭受海侵,6kaB.P.前,苏北海岸线位于西冈一线,6kaB.P.至唐宋时期,海岸线变动较小,古砂堤成组出现,东冈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海岸线,1128-1855年,黄河夺淮,海岸线东迁迅速,古砂堤不够发育。  相似文献   

7.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气候变迁和海面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法动;高温期出现于8.5-4.0ka BP间,当时年均温普遍高于现今0.8-1.7℃;高海面时期出现于7.5-4.0ka BP间,其中最高海面时期(6.5-4.0ka BP)海面可高于现今2-3m;气候变迁与  相似文献   

8.
9.
福建沿海全新世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从盛 《台湾海峡》1991,10(1):77-84
本文通过对严格筛选的61个海平面标志物进行研究,建立了福建沿海3个岸段的全新世海平面曲线。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海进过程中,海平面有过多次波动并且在6100,3100和1800a,B.P.前左右形成3次海平面高峰,但其高度分别不超过+3m,+2m和+1m;3个岸段海平面波动总趋势一致,但海平面的高度和变动幅度存在差异:闽东北沿海6100a,B.P.前左右的高海面比3100a,B.P.前左右的为高,闽中沿海则相反,其6100a,B.P.前左右的高海面比3100a,B.P.前的为低。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西北部的全新世古海岸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蓬莱至莱州湾一带,位於山东台背斜胶东台凸的西北翼,基本上属于低山丘陵区。丘陵外围延展大面积低缓的剥蚀夷平面,微向河谷、平原和海岸倾斜。在黄县、招远和掖县境内,该剥蚀面以西,分布近200平方公里的泻湖一滩脊平原,平原与剥蚀面之间,迤逦展布一条全新世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11.
苏北全新世海进与古砂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凌申 《台湾海峡》1994,13(4):338-345
本文探讨了苏北全新世以来的海进与古砂堤的演变地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苏北地区曾有海进,大约距今7ka左右,海进达到了高峰,里下河地区成为一片浅 海。此后,海面相对稳定,沿岸堆积作用显著,出现了西冈,中冈,东冈,新冈等古砂堤群,其成为苏北海岸变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海岸线是海岸带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江苏中部海岸1989—2019年海岸线变化特点、潮滩围垦特征以及围填海潮滩断面地貌响应过程,研究人类围填海活动对海岸线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30 a来江苏中部海岸线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对称性,变化速率变异系数空间差异显著,岸线的向海推进是在...  相似文献   

13.
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实现陆海统筹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海岸线是研究海陆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深圳市大陆海岸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的处理与提取,获得深圳市1988、1993、1998、2003、2008、2013、2018、2021年共8期海岸线数据。基于岸线提取结果对8期深圳岸线进行量化处理,从长度、形态、类型、开发4个角度分析深圳市大陆海岸线演变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深圳大陆海岸线在长度与形态上总体趋势为不断变长、变曲折;在岸线类型与开发强度上,自然岸线不断减少,人工岸线逐年增加,城镇建设岸线逐渐成为深圳市海岸线的主体。东西海岸由于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而空间分异突显,西海岸的人工化指数与开发强度要明显高于东海岸。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闽江口南侧柱状样沉积物开展高分辨率的粒度、粘土矿物分析及AMS14C测年,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物质来源及古环境演变。中全新世(7 ka BP—4 ka BP)高海平面时期,梅花水道可能是闽江口南侧陆源物质输运的主要通道,沉积了以砂为主[(58.6±8.7)%]的沉积物,平均粒径为(3.76±0.49)φ,为较高能的沉积环境。期间,增强的浙闽沿岸流携带更多的长江物质沉积到闽江口,导致沉积物中蒙脱石含量增多。然而,到晚全新世(3 ka BP)海平面略有下降,梅花水道衰退,闽江口南侧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形成以粉砂为主[(58.1±4.4)%]的沉积物,平均粒径为(6.30±0.32)φ。晚全新世浙闽沿岸流有所减弱,闽江口沉积物中的蒙脱石含量明显减少,而来自闽江的高岭石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南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岸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海岸地貌的演变规律对海岸防护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时期测量或成像的海图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对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1958–2021年自然岸线逐渐减少,人工岸线逐渐增加,到2021年人工岸线长度约占总长度的87%,海岸线演化与海岸带建设密切相关;②以1984年为界,1984年前以自然演变为主,1984年后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自然演变下海岸线以向陆蚀退为主,人为干预下以向海推进为主;③水下岸坡冲淤分布极不平衡,总体呈侵蚀–淤积–淤积减缓的趋势。南部河流入海口处在1984年后基本呈侵蚀状态。0 m和2 m等深线有前进有后退,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5~9 m等深线在堤河以西海域向海前进显著,其冲淤演变复杂;10 m等深线以堤河为界表现出西淤东蚀的状态。河流来沙是导致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的重要物质基础,波浪和潮流是主要的驱动力。人工设施在引起河流输沙减少的同时,也导致海岸线大幅向海推进、入海河口受到侵蚀。东北部莱州浅滩附近受人为影响处于侵蚀、解体状态,未来将会继续受到侵蚀。  相似文献   

16.
海岸线动态变化是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的反映。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和旧金山湾1980—2020年7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及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 利用阈值分割, 结合水体指数法、Sobel算子法, 提取各期海岸线。从长度、空间形态、结构和利用程度等多角度分析其岸线变化, 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1) 1980—2020年间, 各湾区岸线趋于平直, 其中东京湾海岸线的年均长度变化强度最大, 为0.37%; 2) 40a间各湾区岸线的纵深变化比较稳定, 结构趋于复杂, 形态趋于分散,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的分维差异最小, 形态最分散; 3) 40a间, 各湾区的自然岸线减少, 港口码头岸线和其他人工岸线长度剧烈增长,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岸线波动增长, 岸线利用程度指数增幅最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气温、波高、潮汐和陆域面积、港口吞吐量是湾区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且任意两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一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化石丰富,除软体动物外,还有植物、孢粉、昆虫、脊椎动物等。作者研究的软体动物化石,计有8属17种,其中有一新种:Corbicula yixingensis Huang et Caisp.nov.,隶属于双壳类(Bivalvia)的殊蚌科(Unionidae)、蚬科(Corbiculidae)及腹足类(Gastropoda)的田螺科(Viviparidae)。可分成3个组合类群,一是Unio—Cuneopsis类群,本类群属种个体数量虽然少,但地质历程长,从第三纪晚期中新世至第四纪全新世均有,代表古老的类群。如:Cuneopsis spocki Leroy最早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第三纪晚期中新世通古尔期:Unio tschiliensis Sherany曾发现于河北张家口岔道口更新世早期,上述二种均未见现生种。二是Arconaia-Lamprotula类群。这个类群从第四纪早期至现代河、湖、池塘、水库中均有分布。其中Arconaia—laneceolata(Lea)见于江苏沭阳钱集西南更新世早期。Lamprotula(Sinolamprotula)leai(Gray)见于河南三门峡更新世早期。三是Corbicula-Bellamya类群。该类群时代长,分布广,适应性强,属种个体数量极多,其中Corbicula largillierti Heude从第三纪晚期至现代均有。化石种曾发现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第三纪晚期;山西垣曲,陕西大荔更新世早期:但在江苏金坛、江阴、宜兴的全新世时大量发育、繁衍、繁盛。以致现代长江流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及其相通的河流中也有,为中国广泛分布的特有种,本种似乎起源于中国内蒙古,而后向西、向南迁移。Bellamya quadrata(Benson)见于广西桂林南郊全新世,也有现生种。  相似文献   

18.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建立1988年、2000年和2015年3个时期马六甲海峡两侧的岸线数据,并从岸线结构、岸线变化速率、海陆格局和岸线开发利用强度等方面分析1988—2000年、2000—2015年和1988—2015年不同时段区域陆体以及槟城港等12个主要港口区域的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如下:岸线结构变化显著,人工岸线长度和比例急剧增加,港口区域逐渐从单一类型主导向多元结构转变;除个别港口外,两侧岸线均呈向海扩张状态,南北两岸的岸线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91m/a和1.20m/a;因海峡南岸沼泽广布、地势低平及海平面上升等原因,其岸线稳定性差于海峡北岸;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持续增强,并表现出明显的海峡北岸强于南岸的空间差异,以及北岸第一阶段增长快于第二阶段,南岸第一阶段增长慢于第二阶段的时间差异。马六甲海峡的交通运输功能是两岸岸线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对认识马六甲海峡两岸及港口区域岸线的时空变化和发展特征有重要意义,对海峡及港口岸线的综合管理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