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吉林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气候观测、再分析资料和吉林省粮豆单产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吉林省是夏季农业生长季(5-9月)的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显著的地区,该省中西部、南部和辽宁省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线性减少趋势较显著的地区,气候变化以暖干倾向为主;吉林省东部为年降水量线性增加趋势的显著地区。吉林省气候变暖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豆单产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这种有利作用已不明显,呈现出粮豆单产年际变化随降水量的多寡而振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前言我省九六年农业生产形势喜人,主要粮豆作物播种期集中。一次播种拿全苗,主要产粮区苗齐苗壮,植株长势好于常年;作物抽穗、开花授粉和灌浆成熟等关键过程都较正常,作物均在霜前成熟;粮豆总产可望达到450亿斤以上,比去年提高一成多,创历史最高记录。这与扩大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业投入和省委省政府重视抓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今年农作物生长季农业气候条件较有利,农业气象灾害较轻。为了总结经验、积累资料,以便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开展全省农业气象服务,现将九六年我省农业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省各地农业生产的影…  相似文献   

3.
1995年吉林省农作物主要生长季气候条件以低温、多雨、寡照为主要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多利少,旱、涝、冷害和霜冻均有发生。农业气象条件区域差异很大,西部干旱;东部低温寡照加洪涝.中部地区较适宜。总的看属平年年景,尽管高产作物面积扩大,农业投入增加.但粮豆总产仍稍低于上年。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的冷害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地处北温带,目前粮食作物和大豆的种植制度是一年一作。有些年份,由于生长季热量偏少,或作物的某一发育阶段出现一定的较低温度,引起作物生育延迟以至秋霜到来尚不能完全成熟,或直接危害作物结实器官的形成,致使减产歉收。这种以低温为主要特征的灾害称为冷害,是对本省粮豆产量影响最大的灾害。它的特点是:影响的地域广,且对全部粮豆作物都有危害,因而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1954、1957、1969、1972年是本省冷害最严重的年份,这四年与其前一年相比,全省粮豆总产量平均减产16%,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是水稻和高粱,分别减产39%和19%。不仅如此,冷害  相似文献   

5.
丰满、白山水库中期降水预报方法黄秀娟,于通江(吉林省气象台,长春130062)1资料说明1.且样本取自丰满、白山气象台搜集整理的流域逐日平均降水资料,1951~1991年6~9月共5002个样本。豆.2凡各流域日平均降水量R>1mm为降雨日。豆.3丰...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省主要在作物生长季(5—9月)气温高、雨水多,日照较少。前期温度波动大,产粮区降水少,春旱较重;中期高温多雨,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但部分市县发生洪涝灾害;后期气温偏高、水份正常、日照足.利于灌装成熟。气象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利大于弊,属平丰年景。加上播种面积扩大、高产作物面积增加、粮豆总产高于上年,为历史第二位丰收年。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东北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适应性对策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马树庆 《气象学报》1996,54(4):484-492
采用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气温、降水等资源环境条件的反应函数,建立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粮食产量变率理论推算模式,分析了在主要农作物生长季气温升、降1—2℃与降水增、减10%—20%的各种组合条件下,东北各地粮、豆作物产量的变化,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大,地域差异明显。气温升、降1℃,粮、豆单产将升、降2%-40%,东北部变幅大于西南部;降水量增、减10%,西、西南部粮食产量将增加或减少10%左右,东南部则相反。各地应根据其影响情况采取不同的农业生产对策,如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结构,加强灾害防御,以确保粮食生产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春播至秋收期间吉林省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稍高、积温和降水量基本接近常年,降水量较近几年明显偏多,积温较近几年略少。主要产粮区作物生长季积温、降水量和日照基本能满足玉米等主要粮豆作物的需求,且要素搭配和季节分布比较适宜,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结实;农作物主要生长季异常气候现象较少,各地没有发生较大范围比较严重的旱、涝、冷害、大风和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初霜期正常稍晚,主要粮食作物在霜冻前正常成熟。但中、轻度的局地农业气象灾害仍然存在,如播种出苗期低温阴雨、中部地区汛期出现局地内涝、西部部分县(市)发生伏旱。总体上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多弊少,且利远大于弊。比较适宜的农业气象条件是全省粮豆总产量创历史新高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年我省农作物生长季热量条件区域差异大,中、西部主要产粮区积温正常或稍高,东部延边地区积温比常年少100多度·日,低温冷害严重。降水量时空分布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西部易旱区雨水较多,其它地区雨水偏少,但仍满足作物要求。各地日照时数偏少,对作物光合作用有一定影响。部分地县发生了冷害、旱、涝、大风和冰雹灾害,但主要产粮区受灾面积小,程度较轻。总的看,农业气象条件利略多于弊,粮豆总产高于去年。  相似文献   

10.
本利用1981-2000年“Pathfinder”遥感序列资料,对青海东南部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青海东南部地区牧草生长状况年际变化较大,但80年代以来牧草生长季有所变长,而草地整体生产力略呈下降趋势;对达日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分析、研究得出,青海东南部的局部地区牧草生长季及草地生产力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说明青海东南部地区的草场退化现象已日趋普遍,且其退化草场范围和退化程度正日渐扩大和加深。同时发现草地生产力和牧草生长季变化大多呈7-11年不等的周期性波动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完整性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公共建筑运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对其在中国未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公共建筑运营企业排放核算主要采用活动数据法,核算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逸散型排放、新种植树木的排放抵消、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排放。案例分析表明,电力和热力引起的排放占88.32%;制冷剂逸散排放、灭火器使用引起的排放、化粪池CH4的排放、树木吸收的CO2(即排放量为负值)占比都较小;汽车移动源的排放占11.99%,是否应纳入主要依据核算排放量的用途。对中国未来碳排放交易市场,公共建筑物排放的核算范围,初期仅考虑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排放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山地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理单元村落的农户为调查对象,进行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的感知及适应策略等调查,采用感知强度公式及专家打分法分析农户气候变化感知以及所采用的适应策略,结果显示:1961—2013年湟水中游气候变化整体趋于暖干化,有84%的农户认为气候变暖,并对其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地理单元,农户对气象灾害的感知有明显差异,川水地区农户对沙尘的感知最强,浅山地区农户对虫害的感知最强,而脑山地区农户对连阴雨的感知最强;不同海拔高度的农户对适应策略的选择不同,川水地区农户主要采取“生产性+生活性+保障性”组合适应策略;浅山地区农户主要采取“生产性+生活性”组合适应策略;而脑山地区的农户则主要采取单一的“生产性”适应策略来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场资料对新疆2015年2月12—14日北疆暴雪过程和2015年5月17—21日南疆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并基于HYSPLIT模式模拟的后向轨迹分析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和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2次强降水过程均发生在高空低槽东移,低层有低涡,地面有锋面气旋,高空有辐散的天气背景下。2)冬季暴雪过程中,北疆水汽主要源自西亚和中亚地区。其中源自西亚地区的干气块下沉到近地面时从下垫面获得水汽,对强降雪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起源于中亚西南部地区近地层的湿气块对强降雪的贡献。3)春季暴雨过程中,南疆的水汽主要来自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其中来自哈萨克斯坦南部上空的干空气下沉到近地层时从下垫面获得水汽,对强降雨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源自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对流层低层的湿气块对强降雨的贡献大。4)2次强降水过程中水汽主要来自陆地而不是海洋,气块在近地层移动或下沉到近地层时,下垫面水汽蒸发使气块变湿,是强降水的水汽主要贡献者;表明春季和冬季的水汽输送通道与夏季来自阿拉伯海等低纬的水汽通道不同。  相似文献   

14.
热带气旋经过台湾岛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董林  端义宏 《气象》2008,34(7):10-14
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6年共58年的<台风年鉴>或<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将资料线性插值到1小时,挑选出经过台湾岛的热带气旋(TC),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揭示TC经过台湾岛时的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C从东侧登陆台湾岛损失的强度为西侧登陆损失强度的2倍以上;TC登陆时的路径方向与台湾中央山脉长轴的交角越接近垂直,其过岛损失的强度越小,在岛逗留的时间越短;TC登陆台湾岛东侧时强度损耗与TC登陆前其自身的强度呈正相关,而登陆台湾岛西侧则没有明显的统计规律;TC从台湾西侧登陆时不但出现强度不变或者增强的几率更大,而且强度增强也更多.  相似文献   

15.
大气对流边界层发展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涛  袁仁民  孙鉴泞 《高原气象》2006,25(6):1001-1007
室内水槽模拟是大气边界层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室内模拟水槽对大气边界层的发展进行了模拟,通过处理平均温度廓线和光斑图像得到了对流边界层顶部位置h2和边界层高度zi。结果表明,不同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性很好,与实际大气的边界层发展情况也较为接近。同时,根据试验情况确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使用边界层参数化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与室内模拟的结果也较吻合。  相似文献   

16.
Observations of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hydrogen fluoride (HF) vapor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of the vertical column amounts of HF above certain altitudes were made using a variety of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s in the 1982 and 1983 Balloon Intercomparison Campaigns. Both emission instruments working in the far infrared spectral region and absorption instruments using solar occultation in the 2.5m region were employed. No systematic differences were seen in results from the two spectral regions. A mean profile from 20–45 km is presented, with uncertainties ranging from 20% to 50%. Total columns measured from ground and from 12 km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ofile if the mixing ratio for HF is small in the tropophere and low stratosphere.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3—2008年鲁西南地区四声杜鹃物候期与同期气象资料,探讨了四声杜鹃物候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四声杜鹃始鸣期与1—5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绝鸣期与6—7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间隔日数与平均气温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随温度升高,四声杜鹃始鸣期以3 d/10a的速率提早,绝鸣期以3 d/10a的速率推迟,间隔日数以6 d/10a的速率延长。初春日照多便于四声杜鹃活动,始鸣期提早、秋季的日照时数多,四声杜鹃绝鸣期推迟。冬、春降水多,四声杜鹃始、绝鸣间隔日数缩短。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小婷  李清泉  王黎娟 《大气科学》2017,41(6):1332-1342
利用1961~2015年中国567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结果表明:1961~1970年夏季旱转涝多于涝转旱,1971~1980年夏季涝转旱年较多,1981~2000年旱转涝与涝转旱年相当,21世纪初以来,指数又呈现出负值的趋势,涝转旱年偏多。选取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急转典型年,对旱涝急转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异常进一步分析发现,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中高纬西风带偏强,冷空气不易南下,垂直场上表现为下沉运动,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弱,西南地区亦处于水汽辐散区,因此降水偏少。而涝期中高纬环流的经向运动增强,乌拉尔山以东的槽加深,东亚沿岸脊加强,中高纬西风带偏弱,在垂直场上表现为上升运动,孟加拉湾和南海为西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涝转旱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对1970-2006年登陆后北上类TC(tropicalcyclone)和西行类TC各7个样本做动态合成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1)北上类TC在背景场长波槽前北移靠近中纬度斜压锋区,通过吸附运动使TC低压并入西风槽,而西行类TC背景场没有长波槽,离中纬度斜压锋区较远;(2)北上类TC登陆时存在西南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带,当其强度减弱后,TC东南侧存在东南暖湿气流作为补充,而西行类TC减弱后逐渐与之分离,且不存在东南暖湿气流作为补充;(3)北上类TC高层辐散区与高空急流边界靠近,因此增强了其向东北方向的辐散,低层由于高层动量下传,加强了低空西风,从而使TC低压环流维持,而西行类TC离高空急流边界较远;(4)北上类TC从中纬度斜压锋区获取斜压能量,其环流垂直切变增强,相对涡度差负值增大,在高空TC中心散度由大变小后又由小变大的过程中,TC发生了变性,而西行类TC没有环境能量补给,逐渐填塞消亡。因此,当一个TC登陆后,其预报移动方向、水汽输送状况、与斜压锋区的关系以及高空辐散气流等特征,可以作为初步判定登陆TC将减弱消亡还是将变性加强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维变分方法对2014年3月30—31日华南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风场反演,经与风廓线雷达探测结果、双多普勒天气雷达反演结果、原始径向速度数据等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三维变分方法反演的中低层水平风场与风廓线雷达探测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能很好地表现飑线过境时的风向切变;通过与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结果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风场空间分布十分相似,均能很好地表现2 km高度上系统内部强带状回波前缘的辐合线以及5 km高度上较弱的辐散;三维变分方法反演的水平风场与径向速度场有较好的一致性,2 km高度强回波带前缘阵风锋处的辐合线位置以及5 km和8 km高度上辐散区的位置均与径向速度场十分吻合;三维变分方法反演的垂直速度能较好地反映该飑线过程中气流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平行于飑线方向的气流变化较小,而系统气流变化主要沿垂直于飑线的方向。三维变分方法反演的飑线系统的三维风场结构合理,反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