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小规模提取法从海带“90l”,品系的配于体中提取基因组DNA,用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的重复性及稳定性研究。通过对扩增体系中各因子和扩增程序的梯度试验,确定其优化反应体系为:50ng模板DNA,2.0mmol/LMgCl2,0.2mmol/L dNIP,0.2μmol/L引物,1.5UTaq酶;所得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45个循环:变性94℃30s,退火36℃1min,延伸72℃2min,最后72℃延伸10min。本研究条件获得的RAPD图谱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为深入研究海带“901”品系的遗传和变异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分析及种质鉴定,获得清晰稳定、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扩增结果,对影响ISSR-PCR扩增的多个因素,包括DNA模板含量、Mg2+浓度、TaqDNA聚合酶含量、引物浓度、dNTP浓度以及复性温度进行了全面比较和优化,建立了坛紫菜种质资源ISSR-PCR扩增的最佳反应体系: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2.5μL 10×PCR缓冲液,5 ng模板DNA,2.5 mmol/L Mg2+,1.5 UTaqDNA聚合酶,200 nmol/L引物,200μmol/L dNTP。最佳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7 min;每个循环94℃变性1 min,48℃复性45 s,72℃延伸2 min,共进行35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再延伸7 min。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生毒理学方法以及通过分析蒽对 2种海洋微藻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初步研究了蒽胁迫对 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蒽浓度的不断增大 ,1 2种海洋微藻的相对增长率逐渐降低 ,叶绿素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稍有下降 ,蒽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 72 h· EC50为 2 51μg· L-1 ,蒽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 72 h· EC50 为 387μg· L-1 ;2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逐渐降低 ;3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 (GSH和甘露醇 )可缓解蒽胁迫所造成的 2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密度的降低 ,即可缓解蒽胁迫对微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氯化锂法从眼点拟微球藻(Nannochloropisis oculata)中提取DNA并对其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新鲜藻细胞在提取液(0.6mol/L LiCl,0.8%Sakosyl,20mmol/L EDTA(pH8.0),0.4%PVP,10mmol/L Tris-HCl(pH8.0),5%β—巯基乙醇)中经过55℃温育30min,每mg鲜藻可提取20—40mg DNA,提取的DNA分子量在23kb左右,可用于PCR、限制性酶切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CTAB裂解、酚氯仿抽提法,提取了连云港、长乐、北海、胶南等地的西施舌基因组DNA,并从1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能够显示西施舌种群遗传差异的引物835和847,对模板DNA浓度、镁离子浓度、dNTP浓度、引物浓度和Taq酶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初步筛选出适于西施舌ISSR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在25μL体系中,加模板38ng,10×Buffer 2.5μL,镁离子浓度为3.5mmol/L,引物浓度为0.8μmol/L,dNTP为0.3μl(10mmol/L),Taq DiNA聚合酶2U,退火温度为47.2℃。  相似文献   

6.
两种海洋微藻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常见海洋微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确立了离体法和活体法的提取(振荡)时间及酶促反应时间,分别为:5 min,30 min(离体法)和6 min,10 min(活体法),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本文条件下,离体法较活体法更适于进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活体法更适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nase)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新月菱形藻 ,球等鞭金藻 870 1和亚心形扁藻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蒽和苯并 [a]芘胁迫72 h,测定三种藻的生长速率 ,叶绿素 a含量。实验表明 ,三种微藻对蒽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 870 1和亚心形扁藻 ,它们 72 h的半抑制浓度 EC50 分别是 0 .0 6 0 mg/L、0 .0 6 5mg/L和 0 .0 94 mg/L。而对苯并 [a]芘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亚心形扁藻、新月菱形藻和球等鞭金藻 870 1,它们的 72 h· EC50 分别是 0 .0 76 mg/L、0 .0 88mg/L 和 >0 .10 mg/L(在本实验范围内未测到 )。叶绿素 a含量与各自的相对增长率呈一定的正相关。不同的海洋微藻对蒽和苯并 [a]芘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8.
磷酸盐、硝酸盐组成对海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应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组成磷酸盐 (PO4- P)和硝酸盐 (NO3 - N)对新月菱形藻、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 3种海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L ogistic生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组成 PO4- P和 NO3 - N条件下 3种海洋赤潮藻生长状况 ,其中拟合相关系数 R2 =0 .95± 0 .0 3。进一步研究表明 ,3种海洋赤潮藻均存在营养盐生长阈值 C*PO4,C*NO3 ,在本文实验条件下新月菱形藻的 C*PO4为 1.72μmol· L-1,C*NO3 为 4 0 .4 2μmol· L-1;旋链角毛藻的分别为 2 .0 7μmol· L-1和 4 4.76 μmol· L-1;中肋骨条藻的分别为 1.13μmol· L-1和 30 .2 6 μmol· L-1。当 PO4- P,NO3 - N初始浓度分别小于其营养盐生长阈值 C*PO4,C*NO3 时 ,随其初始浓度增加会促进 3种赤潮藻生长 ,但当初始浓度大于营养盐生长阈值时 ,随营养盐初始浓度增加反而会逐渐限制其生长。这表明 3种海洋赤潮藻都存在 1个适宜其生长的 (N∶ P) 最佳值 ,其中新月菱形藻的 (N∶ P) 最佳值 =2 0∶ 1,旋链角毛藻的 (N∶ P) 最佳值 =19∶ 1,中肋骨条藻的 (N∶ P) 最佳值 =32∶ 1。  相似文献   

9.
采用ISSR-PCR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筛选分析了ISSR—PCR扩增时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Mg^2+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Taq酶浓度以及退火温度,并用8条ISSR引物对舟山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最终确立的适用于曼氏无针乌贼ISSR扩增的25μl反应体系为:Mg2+1.5mmol...  相似文献   

10.
赵丽媛  陶翠花  许敏  祝茜 《台湾海峡》2012,31(2):195-201
首次将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方法引入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多态性研究中,利用高分辨率的毛细管凝胶电泳分析了模板DNA、Mg2+、dNTP、引物、Taq DNA聚合酶等因素对SRAP-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确定了me1-em5为扩增中华白海豚基因组DNA的最佳引物对.并进一步确立了适合中华白海豚的SRAP最佳反应体系:25 mm3体系中,模板DNA浓度为0.8 ng/mm3,Mg2+浓度为1.0 mmol/dm3,dNTP浓度为0.1 mmol/dm3,引物浓度为0.2μmol/dm3,Taq DNA聚合酶浓度为0.04 U/mm3.利用该反应体系对10个白海豚样品进行SRAP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样品间DNA谱带清晰、多态性丰富.证实该体系稳定可靠,可以用于中华白海豚的分子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