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沙群岛永暑礁小■湖“南永3井”沉积柱样长5.90m,沉积物为泛灰黄的白色,岩性松散,未胶结,主要为粉砂质砂,少量为砂、砂质粉砂和粉砂-砂,常含小砾石。沉积物由珊瑚类为主的生物碎屑组成,分选性差,负偏态值和双峰态等均表明沉积物搬运距离不远、水动力条件较弱的特点。柱样底部 TIMS U系年龄为 1682±15 a B.P。对照有关文献,发现该井沉积跨越了小冰期D至现代气候最适宜期A等4个小气候期,其沉积物粒度百分含量变化趋势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南沙群岛永暑礁小Xi湖岩心有孔虫动物群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永暑礁小Xi湖“南永3”井高分辨率的岩心材料,结合其高精度TIMS U系测年,系统研究了1682aB.P.以来环礁Xi湖沉积柱样的有孔虫分类、类型与属种的组成,揭示了其垂直变化。有孔虫共48属62种,都是全新世一现代种,其中底栖有孔虫55种。其组成表征了印度洋-太平洋有孔虫区系和 热带珊瑚礁相环境。即使由温凉水种浮游有孔虫偏多的时段所反映的表层水温也相对偏低,推测其变化幅度很小。底栖有孔虫茸刺距轮虫δ^18O含量的变化曲线呈4峰4谷交替,反映了永暑礁海区近1682a以来的气候有4个凉期和4个暖期,同2000a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一致。有孔虫种类的垂向变化也反映了海平面有些小变动。  相似文献   

3.
南沙群岛永暑礁小潟湖岩心有孔虫动物群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永暑礁小潟湖"南永3"井高分辨率的岩心材料,结合其高精度TIMS U系测年,系统研究了1 682 a B.P.以来环礁潟湖沉积柱样的有孔虫分类?类型与属种的组成,揭示了其垂直变化?有孔虫共48属62种,都是全新世-现代种,其中底栖有孔虫55种?其组成表征了印度洋-太平洋有孔虫区系和热带珊瑚礁相环境?即使由温凉水种浮游有孔虫偏多的时段所反映的表层水温也相对偏低,推测其变化幅度很小?底栖有孔虫茸刺距轮虫δ18O含量的变化曲线呈4峰4谷交替,反映了永暑礁海区近1 682 a以来的气候有4个凉期和4个暖期,同2 000a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一致?有孔虫种类的垂向变化也反映了海平面有些小变动?  相似文献   

4.
南沙群岛永暑礁泻湖岩心的高精度TIMS铀系年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高精度 TIMS铀系方法测定了南沙群岛永暑礁泻湖 5 .90 m长的岩心沉积物样品 ,结果表明 ,由于混合 ,表层样品年龄相近。混合层下的沉积物年龄随深度呈有规律的增加。以最小二乘法拟合 ,岩心底部与顶部的相对年龄相差 16 35 a,其误差小于 1%是比较合理的 ,据此校正混合层以下的年龄 ,而混合层和柱中个别异常的年龄值 ,改用沉积速率内插求出 ,从而得出了系统的环礁泻湖沉积的高精度 TIMS铀系地质年龄 ,其底部 5 .90 m的年龄为 (16 82± 15 ) a BP,即 317A D。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计年,建立了长江中游原通江湖泊网湖近代沉积物年代序列。运用沉积物粒度指标分析了近100年来网湖沉积记录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近100多年来网湖沉积速率较大,平均约为0.56cm/a;沉积物粒度指标变化与流域降雨量、人类活动以及长江洪水密切相关,降水大的年份和大洪水时期沉积物粒径增大,分选性变差,峰态变宽。根据沉积物粒度指标特征,近100年来网湖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泊沉积主要受降水和洪水等自然因素控制,沉积物粒度组合变化相对较小,在湖泊水动力条件变化时沉积物粒度指标出现明显的波动,反映了流域降水及长江洪水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2)20世纪50年代以后,湖泊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大且分选性差,与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量陆源碎屑进入湖泊有关,湖泊沉积粒度指标主要反映了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101  
处于北方环境敏感带的封闭湖泊岱海,其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岱海降水、水动力搬运强度以及湖面水位高低的变化。较为丰富的降水及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容易沉积成分较粗的陆源碎屑颗粒;当湖面较低时,缩短了沉积物搬运区与沉积区的距离,也容易使沉积物粗颗粒组分增加,但仅从平均粒径大小上很难时对其沉积作用形式作出判断。通过对贷海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的分析,讨论了湖泊的几种可能沉积作用,区分了正常流水沉积与极端条件下风力作用以及水流与风力作用混合沉积,从而揭示了沉积时的古环境特征,在岩心12.34-14.18m段,即10.5ka前具有低湖面、气候寒冷、降水多次波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尕海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尕海湖DG02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粒度数据,结合岩性、孢粉特征,分析其粒度特征及近11000aBP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发现,尕海湖沉积物记录了该区域湖泊水体逐渐上升又逐渐减少的过程,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1)冰消期晚期(11324~10290aBP)气候干旱,湖泊水位下降,面积收缩,水动力较强,沉积颗粒较粗;(2)早全新世(10290~8850aBP),气候转向湿润,湖泊水位上升,为浅水至深水的过渡阶段,颗粒由粗变细;(3)中全新世(8850~4400aBP),气候更加湿润,湖水水位达到最高,面积扩大,水动力达到最弱,沉积颗粒最细;(4)晚全新世(4400~200aBP),气候变干,湖泊强烈收缩,湖面下降,水动力达到最强,沉积颗粒最粗。尕海湖DG02钻孔沉积物粒度所记录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及一些重要的干湿事件与国内外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部希门错湖岩心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希门错为一冰川深水湖,流域面积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忠实地记录了湖泊的自然演化过程。结合希门错湖区特点,对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希门错岩心的黏土含量在20%~60%之间,粗砂含量在0~10%之间,粉砂含量在20%~80%之间。粒度参数用矩值法求得,平均粒径(Φ值)为6.0~8.5,标准偏差为0.8~3.0,偏度分布范围在-1.0~1.0之间,峰度为1.0~25.0。频率分布曲线存在众数粒径为0.6、1.0、8、30和200 μm的次总体。众数粒径为1 μm的次总体在7.3~6.0 m成为沉积物的主体,显示了极弱的水动力条件,为湖面结冰的情况下形成。众数粒径为8和30 μm的次总体为沉积物的主体,分别代表了弱的水动力环境和强的水动力环境,指示了深水和浅水两种环境。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两个指标,对整段岩心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整段岩心经历了5次较大的环境变化:12.80~7.30 m有机质含量最低,磁化率最高,粗砂含量几乎为零,黏土含量较高,湖水较深,水动力条件较弱;7.30~6.25 m有机质含量低,磁化率下降,沉积物主要由黏土组成,湖面结冰时间更长,沉积环境更加稳定;6.25~5.00 m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剧烈波动,粗砂明显增多,湖水较浅,水动力条件较强;5.00~3.55 m有机质含量快速升高,磁化率下降,粗砂含量仍然较高,水动力条件较强,但水位比前一阶段有所升高;3.55~0 m有机质含量最高,磁化率最低,粗砂含量降低,湖水较深,降水量较大,水动力条件减弱。  相似文献   

9.
对采集于胶州湾内的2个柱状样进行了粒度、210Pb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其粒度特征并结合计算得出的沉积速率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胶州湾浅表沉积层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黏土质粉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弱的海湾相沉积环境;下部为含砾中-粗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强的河流相沉积环境。上部海湾相沉积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沙脊区水流速度较小,淤积厚;潮沟水道内水流速度较大,淤积薄。  相似文献   

10.
对河套地区陈普海子湖泊及其流域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210Pb测年,探讨了湖泊的沉积演变过程。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沉积物剖面粒度不同粒级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得到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湖泊沉积物近98.68%的粒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F1代表了以6.18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受流水作用控制;而F2为以42.75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来源于地表风沙作用。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了湖泊沉积物中不同时期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结果表明:在1996AD之前,流水作用所携带的细颗粒(μm)决定了沉积物的粒级特征,在1960-1985AD期间表现出风沙活动强烈;1996AD以来,由于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沙荒土地开垦,流沙活动强烈,流域风沙活动所携带的粗颗粒(14.1~224.35 μm)控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  相似文献   

11.
南沙群岛永暑礁泻湖岩心的氨基酸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沙群岛永暑礁小泻湖南永3井的高分辨率岩心系统揭示了环礁泻湖近1682aBP来的沉积柱样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其垂直变化同该岩心的有机孔虫丰度、微型腹足类丰度和δ^18O含量的垂直变化基本一致,反映了沉积环境及其变化。南沙群岛珊瑚礁区与中国及全球的历史气候变迁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含量及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8.20—581.67mg·kg-1,平均为366.37mg·kg-1,垂直分布具有由底层向表层逐渐增加的趋势,峰值多出现在表层或表层以下约 10cm处。有机磷含量最大为234.62mg·kg-1,最小为25.23mg·kg-1,平均为109.43mg·kg-1,其垂直分布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似,峰值大多出现在表层 5—10cm 处。铁、铝结合态磷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 11. 70—140.70mg·kg-1,平均为55.31mg·kg-1,垂直分布有随深度降低的趋势,但变化不太明显。总磷和有机磷以及铁、铝结合态磷的沉积过程有明显的同步效应,且总磷和有机磷的同步性比与铁、铝结合态磷的同步性更高。各柱样总磷和有机磷的沉积同步相关指数相近,而和铁、铝结合态磷相差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柱样接受的陆源污染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大沽河潮坪沉积(柱状样)金属元素含量的垂向变化,表明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不大,但大多数元素都反映出了向上富集的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柱状样金属元素进行分析,提取了4个主因子占据样本信息量的81.46%,以此定量判别了金属元素的来源。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柱状样沉积物进行污染评价,结果显示柱样沉积物主要受Cu、Zn和As的污染,但污染程度很低,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近海养殖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荧光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以山东省东营市凡纳滨对虾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对2020年9月14日至10月17日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水体中DOM的荧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养殖池水体DOM有4种荧光组分,包括1种类蛋白质物质(C4)和3种类腐殖酸物质(C1、C2与C3),前者作为养殖池水体DOM特有组分,且其荧光强度高于对照池各组分。养殖池水体DOM总荧光强度、总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含量于采样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池。综合3种荧光指数(FI、BIX、HIX),对照池和养殖池水体DOM以内源输入为主,自生源特征明显。对照池和养殖池水体DOM组分与营养盐(氮、磷营养盐为主)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DOM组分的产生与利用和营养盐的消耗与生成过程相耦合。养殖池DOM组分C1和C4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浮游藻类是养殖水体DOM类蛋白质和类腐殖酸物质的重要来源。该研究揭示了养殖水体有机质高度积累,对养殖环境的富营养化带来潜在威胁,同时为进一步揭示养殖水体DOM的光化学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