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夜宿察乌镇     
<正>按路况和越野车的速度,从西宁到格尔木根本无需中途住宿,但还是决定在都兰县县城所在地察汉乌苏镇住一宿。天还早,午后的阳光还是那样的温暖。不着急找宾馆,为的是用充足的时间游览一下这一遥远的小县城,更重要的是寻找  相似文献   

2.
有件事虽然过去一年多了,但是每当我想起它时,心里总感到不平静。今借《辽宁气象》一角,将此事写给广大读者。去年2月23日下午4时许,平静的大洼县城突然间警笛齐鸣,只见数十辆消防车迎着4—5级西南风向营口方向奔驰。警声划破小县城的寂静,我刚从营口开会回来,只  相似文献   

3.
按路况和越野车的速度,从西宁到格尔木根本无需中途住宿,但还是决定在都兰县县城所在地察汉乌苏镇住一宿。天还早,午后的阳光还是那样的温暖。不着急找宾馆,为的是用充足的时间游览一下这一遥远的小县城,更重要的是寻找一下当年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为自己打工     
如潮涌般在全国各地来来去去的打工一族,常带给我无尽的感叹和遐想。在旅途中,看到一个个扛大包、拎小袋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在上下车的人流中拥挤时一副苦不堪言的样子,我想,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一员,能受得住那种拥挤之苦吗?在马路边,看到三五成群的打工仔席地而坐、期盼有人来招工的神情时,心想,我有这种耐心吗?看到打工仔在劳动中还得不时聆听“主人”的喝斥时,又想,我能像他们那样忍气吞声吗?看来,外出打工我是不行的,因为生活环境养成了我安于现状的惰性,我身上已找不到那种吃苦精神,况且我也不愿在别人的喝斥下工作。当然…  相似文献   

5.
《广西气象》是一本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从复刊到现在已连续出版100期。结识她,使我受益匪浅。不能没有《广西气象》,这是我由衷的表白。  读大学时,我的恩师李桂峰老师送给我1986年度《广西气象》合订本一套,恩师教诲:学农业气象,要好好地琢磨《广西气象》刊登的文章,将来到社会去,必有益处。我细心研读其中文章,如饮甘露,耳目一新。从那时起,我最大的实惠就是能常到图书馆读到《广西气象》,在那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里,获得有关气象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开阔眼界和思路,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科技写作能力。  走上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6.
山花赞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家窗台上摆放着各色各样的花,有红月季、白茉莉、君子兰、九月菊……一到时令,他们便展叶挺蕾,竞相开放,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每到这时,家里人更加爱花如痴,谁也舍不得碰她们一下。这些婀娜多姿的鲜花着实惹人喜爱。然而我却更爱那些满山遍野盛开的山花。你看那一簇...  相似文献   

7.
关岭县气象局是一个多次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他们的观测员在多年的职业旅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里介绍的李见足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李见足同志1963年毕业于省气象学校,当年她到关岭时连电灯都没有;气象站远离县城,一到晚上,寂静得让人害怕。限于条件,刚来时站长让她住在气压室,可是这气压室实在太小,只好把床锯短一截,她每天晚上都只能曲着睡觉,那滋味可想而知。那时站里只有4个人,数她的学历最高,而她在工作上一点也不敢马虎,从值班室到观测场,读数、查算、订正、校对,一点一滴的做起。在长达34年的职业旅…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前 ,我从省气象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县气象站。从成都坐夜班车 ,一路酣睡 ,天亮到了县城。睁开眼睛一看 ,大雾茫茫 ,什么也看不见。去气象站怎么走 ?指路的人说 ,就在对面山上 ,没雾都能看得见。我想是很近的 ,于是背上行李 ,抖擞精神 ,迈着流星大步 ,想几步就跨到气象站。然而我却足足走了四十分钟 ,才看到隐没在雾里的百叶箱。这时我已大汗淋漓 ,精疲力竭。雾 ,给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当了观测员 ,比别人更多了一些看雾的机会。气象站是县城的最高点 ,俯视全城 ,远眺长江。清晨 ,雾最先在江面上生成 ,氤氲袅袅 ,伴着长江滚滚东去的浩…  相似文献   

9.
报到第一天     
我从省气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秦岭深山中的一个气象站工作。八月动身报到的这一天,雨终于住了,铅灰色的云层裂开了缝,露出蓝天。我乘车在山里摇晃了五个多小时,中午才到县城。  相似文献   

10.
正我没有经历《气象与应用》的创建,但我知道它的存在。1987年当我参加工作来到气象部门时,《气象与应用》还被称为《广西气象》,它就已经有如磐石般的存在,默默的伴随着我们工作,和我们一起成长,与我们一起见证着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1994-2004年期间,我参与广西的"9210工程"项目建设。负责桂林市的卫星通讯单收、双向站的建设、维护;负责桂林各县站的卫星通讯设备维护及  相似文献   

11.
心境     
为了锻炼自己,我选择了府谷气象站。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站竟如此艰苦,独占山顶,远离村庄,吃水还要找人从山下拉,离城有八、九里山路,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进城办事全靠步行。站上人少,组织不起任何活动,生活真是枯燥无味。如遇恶劣天气,夜间值班时,总有一种无法排解的恐惧感。就这样,我品尝着孤独,经历着各种艰难,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后来,我实在厌恶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厌恶了所有这一切。我打定主义离开这儿,永远与气象工作告别,义无反顾。那一日,百无聊赖之际,信手翻开一本古诗词,细品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  相似文献   

12.
我是辽宁省气象学校的退休教师。当我还扎着乌黑辫子的时候,就走上了讲台。在讲台上洒下了我的汗水,在黑板上播下了我的希望。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走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像珍珠一样撒遍东北大地,我很想看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闪烁着怎样的光芒。然而,繁忙的教学任务迫使我把这个夙愿臧心底。当粉笔末染白了我的双鬓、时间老人无情地亮出黄牌的时候,我终于如愿以偿了、于是,我脱下了长裙靓妆,戴上鸭舌帽,穿上运动服,加入沈阳老年自行车队,“开”着自己的两轮专车,驶上了宽广的公路,开始了我人生旅途的又一长征。国道、省道…  相似文献   

13.
正与《气象研究与应用》的缘分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它还叫《广西气象》,我是一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气象新兵。从这本专业期刊上,我初识学术论文的写作,效仿着已发表的文章,在经验丰富的同事指导下,尝试着做了天气个例分析、中小尺度物理量计算和暴雨云团追踪等研究,陆续发表了几篇文章。有一次,极具广西特色的、关于"长低温阴雨专家系统"的一篇文章还登上了"头条"。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变成散发墨香的铅字,能够跟同行们交流,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在千里冰封的黑龙江,对雪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孩提时,每到冬天,总盼着早点下雪,觉得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都别有一番情趣。 洁白的小天使翩然飘落了,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一簇簇,一团团,像鹅毛一般,有的落在树梢,有的落在屋顶,更多的落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她,玲珑剔透,晶莹如玉,洁白无瑕。她  相似文献   

15.
汉江印象     
汉江印象侯华先县城的南边有一座大山,大山的南侧有一条大川,那就是与长江、淮河、黄河井称为古中国“四大名川”的汉江。初识汉江,是在邻县.那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我乘火车去西安.正当我对沿途枯黄单调的山色有些厌倦而昏昏欲睡时,汉江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十月廿七日廿三点卅七分,那坡县城一带发生持续一分钟左右时间的小地震,(过后了解:震源在云南省富宁县的洞波公社,为六级地震。)使绝大部分的人从甜睡中惊醒。致使房屋摇晃,地震声和门窗振动声汇合一起,发出呼嘟呼嘟的响声,尤如坦克急速行驶时的噪音,给人们有一种沉闷可怕的感觉。到廿三点五十七分再出现十秒钟左右的余震,深夜和第二天上午近十一点钟又出现两次余震。  相似文献   

17.
蒋克胜 《气象》1980,6(11):21-21
现在,虹吸式雨量计仍广泛地在台站上使用着。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雨量纸在刚换上时是紧贴着钟筒的,如果空气中湿度较大,数小时后,纸会凸起来,显然是纸变长了。1979年12月21—31日(除28日外),我做了一次对比观测,所得数据如附表,表中所列是一日雨量自记纸的长度变化,换纸时间为每日0°时。量纸时用的是一非标准尺,但都是用同一尺子量的。 由附表可见,自记纸长度会变化,下雨、有雾时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牵挂     
似乎已经很久了,我在写作时不怎么使用"祖国"这个字眼.为什么呢?难道是担心渺小的自我不配和这个伟大的词汇相提并论吗?难道是祖国虚无得让我无法亲近吗?又难道是我过于偏爱对风花雪月的浅唱低吟而对祖国无话可说吗?无论理由有多么充分,我都不能原谅自己的忽略与健忘啊.  相似文献   

19.
马年乍暖还寒的日子 ,惊闻笔友谢世俊先生突发脑出血故于杭州 ,我不禁悲痛万分。每每想到他的逝去 ,我的心总不是滋味 ,因为我对老谢太熟悉了 ;因为他走得太早了———才六十五岁呀 !在老谢住院抢救的最后时刻 ,我曾给他的夫人叶文青女士打过电话 ,老叶呜咽着仔细向我讲述了老谢发病的前后经过。我当时听后也不知道怎样安慰她才好。我和老叶亦很熟 ,前些年他们夫妇到已在美国定居的大儿子那探亲出发前 ,还在沈阳我家相聚 ,签证手续还是我和我夫人提前到领事馆排队领取表格帮他们办的。老叶的妹妹叶文玲年轻时是个有名的工人作家 ,后来在浙江…  相似文献   

20.
《浙江气象》2014,35(3):10-13
正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部署的"五水共治"是造福子孙后代,深得民心的宏伟工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五水共治"中,防洪水、排涝水与气象的关系最为密切。梅汛期和台汛期的大暴雨为洪涝灾害推波助澜。2013年10月秋台风"菲特"带来瓢泼暴雨,余姚县城数日被洪水围困,几乎成了一座"孤岛",令人触目惊心。"菲特"影响杭州时,日雨量竟高达246.4mm,创下了台风影响杭州市区的历史记录。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