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6,他引:26  
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其上空500hPa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重建得到青藏高原19502000年连续、可靠的台站地面月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重建后的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年及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区域划分,分析了近50年青藏高原全年及各季节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年、春、夏、秋季与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区域分别可以划分为4个区、2个区、4个区、5个区和4个区。青藏高原近50年气温总体上升,但同时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大部分区域的平均气温变化和高原总体升温相似,春季和冬季升温明显,特别是春季和冬季的Ⅰ区。夏、秋季升温趋势不明显,夏季Ⅰ区与秋季Ⅲ区还表现出较小的降温趋势,降温幅度分别为-0.26℃和-0.11℃。  相似文献   

2.
青海气候     
青海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形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1冬季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四季变化不明显海拔2km以下的河湟谷地的冷期(日平均气温0≤℃,以下同)不到4个月;海拔2~4km的地区冷期为4~6个月;4km以上的地区冷期长达6个月以上。青海冬季虽长,但非我国最寒冷的地方。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河湟谷地为-5.3℃~10.9℃,比东部同纬度地区低,但比黑龙江、新疆的气温要高。夏季(7月)平均气温,河湟谷地为14.2℃~19.8℃,7月平均最高气温柴达木盆地为21℃~27℃,与庐山、秦皇岛、青岛等地的气温相仿。若按通常的气候标准划分四季,青海绝大部分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除青南和青北的某些山地“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之外,其他地区则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夏季是温凉季节。如西宁市,年平均气温5.6℃,有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近30年来,极端最低气温不到-20℃,极端最高气温30℃左右,其凉爽程度仅次于拉萨,是我国夏季最凉爽的城市。2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青海年平均气温-5.6℃~8.6℃,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高低悬殊,各地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1958—2004年江汉平原地区8个站点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一元回归、相关分析和距平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近47 a江汉平原地区的多年年、月平均气温和各站点年平均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7 a江汉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四季气温特别是秋、冬季的气温上升显著,而夏季有变凉趋势;月平均气温除7月呈下降趋势之外,其余各月均上升;太阳黑子峰值年和谷值年前后,江汉平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易出现极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贺州市八步区1957-2012年56a逐日平均气温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52-2012)气候季节划分方法,计算建立5d滑动平均气温序列,依据该序列找出常年和逐年的春、夏、秋、冬气候季节的起止日和气候季节长度,并加以分析得出:新行业标准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划分八步区的四季,从新的四季划分情况看出气候变化使得八步区的四季起始与终止变化幅度较大,气候季节长度也出现变化,总的趋势为夏季变长,春、秋变短,冬季略短,另外逐年极端最低、最高气温都有升高的趋势,与气候季节长短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对天峨县气象站1984-2013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季节降水、季节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不同年代降水、气温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天峨县近30a年际降水变化呈下降趋势,年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39.3mm,多年平均气温为20.5℃。各季节、各月降水分布不均,气温呈明显的季节划分,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最多,占全年平均降水量54%,冬季最少,占全年平均降水量5%,月平均降水量最高峰出现在6月;一年最热的月份是7月,极端最高气温变化不大,极端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降水正常略少,90年代属于丰水期,进入21世纪后,降水量偏少,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1世纪头十年气温呈上升趋势,第二个十年的头4年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呼和浩特地区1959—2011年的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法对年平均和四季平均气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很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突变点出现在1989年。冬季气温升温突变时间最早,夏季、秋季最晚,四季气温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不同季节呼和浩特地区气温变暖的趋势不同,冬季增温最明显,气温倾向变化率达到0.60℃/10a,大于年增温趋势,对年平均气温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近50年气温变化及四季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浙江省所有站点自建站以来的日气温资料,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其升温率为0.117℃/10a,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研究了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绝大部分站点表现为升温趋势,只有岱山、普陀、武义几个站点表现为降温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极值温度的变化情况,衢州、金华和丽水西部地区超过35℃的天数为减少趋势,其他地区均为增加趋势。极端最高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跟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最低温度低于0℃的天数全省都为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温度为上升趋势。气温年较差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日较差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按照气候季划分季节的方法,对浙江省分南、北两部分阐述了四季的平均入季时间及平均季长。确定历史各年的季节划分以后,讨论了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南北地区都表现春冬增暖,夏秋变凉。  相似文献   

8.
根据杭州探空站近34a(1979-2012年)850hPa等压面以及地面的月平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杭州站两个层次上各季平均气温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杭州站各季节的地面和850hPa气温变化存在基本相同的年际变化和基本一致的线性变化趋势,其中春季增温最强,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差。2)近34a杭州站四季平均气温升高趋势表明,地面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大于高空850hPa。3)近34a中的各个季节气温普遍存在变暖的的趋势。地面和高空850hPa气温的突变普遍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  相似文献   

9.
近60a来南京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航 《气象科学》2011,31(6):742-746
利用1951年1月-2010年12月南京市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依据张宝堃应用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一临界值划分四季的标准,建立了近60 a南京的季节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分析了近60a南京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给出了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候平均与入季时间、季节持续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60a,南京入冬时间推迟,入夏时间提前.冬季变短,缩短的平均速率为2.9 d/10a;夏季变长,增加的平均速率为4.1d/10a;秋季变短,缩短的平均速率为1.5d/10a;春季略有些变长.南京冬、春季平均气温升高,且冬季气温升高更为显著,而夏、秋季平均气温下降,秋季气温下降略明显于夏季.冬季最低气温有升高的趋势,夏季最高气温与年较差有下降的趋势.春季入季时间与春季的平均气温成正相关,而秋季的入季时间与秋季平均气温成负相关;夏季的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与夏季的长度成负相关,冬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和冬季的长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21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年和四季的基本气候特征、冷暖干湿阶段、年代际变化、异常冷暖、气候突变和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 a来该区域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年平均及冬季平均气温、年及夏季降水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冬季气温于1978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气候突变;年与四季存在不同的冷暖、干湿气候阶段和异常年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