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揭露的地层序列自下向上为渐新统涠洲组、中新统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上新统望楼港组、下更新统湛江组和中更新统北海组,涠洲组—望楼港组为滨浅海沉积,湛江组和北海组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文在ZKA01钻孔地层中自下向上88个层位中获取的29311粒孢粉化石的81个属中,选取了常见的种子植物花粉种属42个,通过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了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参数,划分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5~17 Ma)、中中新世(17~13.5 Ma)、晚中新世—上新世初期(13.5~4 Ma)和上新世—早更新世(4~1.5 Ma)4个气候演化阶段。孢粉共存因子定量法重建的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4个阶段的古气候变化过程能较好地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相匹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温度降低的时间拐点大致可与Mi1a气候变冷事件相吻合。中中新世可以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相对应,表现为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中中新世晚期的气温是下降的,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Mi3中中新世气候变冷事件。  相似文献   

2.
晚新生代以来,天山北缘的沉积记录与天山的隆升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始-渐新世安集海河组主要沉积发育水平层理的绿色、灰绿色湖泊相泥岩;晚渐新世沙湾组中上部岩石组合特征为紫红色曲流河相砂岩、粉砂岩和砾岩夹层;早中新世塔西河组下部主要为灰绿色、褐红色砂、泥岩互层,上部主要为土黄色砂岩和粉砂岩夹层;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独山子组为辫状河相灰色砾岩和砂砾岩沉积;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西域组主要为厚层砾岩堆积。土壤碳酸盐中稳定同位素数据表明:安集海河组δ~(13)C平均值为-3.9‰,δ~(18)O平均值为-5.0‰;沙湾组中上部δ~(13)C平均值为-8.1‰,δ~(18)O平均值为-11.0‰;塔西河组δ~(13)C平均值为-5.9‰;δ~(18)O平均值为-7.7‰;独山子组δ~(13)C平均值为-8.5‰,δ~(18)O平均值为-10.3‰;西域组δ~(13)C平均值为-6.0‰,δ~(18)O平均值为-10.4‰。同位素结果和沉积记录共同表明,始-渐新世为湿润温暖气候;晚渐新世为干旱寒冷气候;早中新世早期为半湿润、半温暖气候,晚期为干旱、寒冷气候;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为干旱寒冷气候;晚上新世-下更新世为干旱、半温暖气候。结合古地磁数据和全球气候变化,天山北缘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五次主要气候变化事件,即晚渐新世(沙湾组时期中上部)气候转换,约24Ma(沙湾组时期顶部)气候突变,早中新世内部(约24~19Ma)气候转换事件,晚中新世(约7Ma)C_4植被迅速扩张和约3.17Ma以来气候的剧烈震荡。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西宁盆地谢家剖面上部(620~819m)厚度190m,有精确年代控制且无明显相变的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湖相沉积物样品的磁化率系统测量,建立了该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高分辨率的磁化率变化序列,揭示高、低频磁化率在约25Ma和21Ma存在两次明显的台阶式长期增大趋势,并在约23.8Ma,21.6Ma和19.8Ma叠加短期峰值,在时间上可能分别对应全球此时的长期变冷趋势及全球性Mi-1.1事件、Mi-1a事件和Mi-1aa事件短暂快速变冷事件,而频率磁化率记录几乎没有变化。代表性样品的系列岩石磁学分析,揭示出沉积物的载磁矿物主要为假单畴(PSD)的磁铁矿,同时可能还存在赤铁矿和针铁矿;磁化率增大主要由假单畴磁铁矿的含量增多引起,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成壤作用形成的超顺磁颗粒的增多引起,推测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导致的侵蚀增强,或干旱化,或两者兼并,可能是导致西宁盆地上述磁化率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南海晚渐新世滑塌沉积指示的地质构造事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南海北部ODP1148站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沉积以滑塌堆积和长时间沉积缺失为主要特征.由构造活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始于渐新世中期28.5 Ma至早中新世23 Ma左右结束.主间断面位于25 Ma, 亦即滑塌沉积层的底界.4次沉积间断总共造成至少3 Ma沉积记录的缺失.综合岩性、古生物年代测定、地球化学等分析结果, 表明南海晚渐新世的海底扩张模式呈多次跳跃式, 并以“25 Ma事件”为型变高峰.这一系列构造活动是欧亚、澳大利亚、菲律宾-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直接导致南海向前期裂谷更发育, 红河大断裂左擦拉张更强的南部扩张的转型.1148站的滑塌沉积为此次南海扩张转型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太平洋采集的N1-15和N5E-06 2个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这2个结壳从结构上分为3层: 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结构层和各层中有颜色或细微结构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详细的取样和分析.在识别了12个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事件的基础上, 确定了2个结壳致密型上层结壳都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 它们的疏松型中层结壳为上新世到中更新世的沉积.对N5E-06富钴结壳来说, 其致密型下层结壳下部形成于中晚古新世到早渐新世的59.7~ 32.8 Ma期间.N1-15富钴结壳致密型下层的形成时代目前暂时定为中新世.研究注意到在2个结壳中都没有发现可信的晚渐新世到中新世的化石记录, 在个别层位之间存在着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6.
基于圈闭形成时间法推测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为上始新统潜二段沉积初期,利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分析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成藏的最早时间为晚始新世,应用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潜江凹陷潜江组共经历了晚始新世-早渐新世(37~32 Ma)、早渐新世-中中新世(32~14 Ma)及中上新世-现今(3~0 Ma)共3期油气充注过程,并以第2期早渐新世-中中新世油气充注最为重要,且自蚌湖向斜带和潜北陡坡带至周矶向斜带再至斜坡带,油气充注时间有逐渐变晚的趋势。由此得出,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圈闭形成时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等多种方法可较为有效地确定具有复杂构造-沉积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含油气盆地(凹陷)的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  相似文献   

7.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相似文献   

8.
王超群  莫位明  胡健民  张磊  胡道功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26-2024030026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新近纪—早更新世早期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峡湾和全新世琼州海峡四个演化阶段。古近纪北部湾形成NEE向互不连通的断陷盆地并充填河—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海水间歇性入侵北部湾古湖并连通孤立的断陷盆地;中新世早—中期(23.3~10.4 Ma)南海西北部海岸线快速后退,北部湾古湖演变为古琼州海峡,中新世晚期—上新世(10. 4~2. 58 Ma)海岸线继续后退形成宽阔的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早期海退及火山喷发导致古琼州海峡萎缩;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气候频繁波动控制了峡湾与陆地的不断转化,而末次盛冰期大幅度海退直接导致北部湾—雷琼地区从海转陆;15~12 ka BP以来海岸线快速后退并在12~11 ka BP期间短暂停留,北部湾再次由陆转海,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琼州海峡于11 ka BP自西向东完全打开,至6 ka BP海平面达到现今海平面以上2 m左右,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9.
曾学鲁 《现代地质》2000,14(3):286-290
大洋钻探工程” 1 2 5航次的 782 A钻孔位于西太平洋菲律宾海东北部 ,井深 4 76.8m。基底为安山岩 ,上覆盖层为中始新统—更新统的沉积层 ,其中保存有低丰度的有孔虫。自下而上可划分出 8个浮游有孔虫带。由于出现 Catapsydrax dissimilis,C.stainforthi为 N5 、N6 带的带化石 ,表明本钻孔存在早中新世的地层。同时由于缺失浮游有孔虫带 P1 5 — P1 6 下部 ,N3上部—N4,N7—N1 1 带的带化石 ,说明在中始新世与晚始新世之间、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间、早中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存在 3个沉积间断。钻孔中的有孔虫标志本区当时处于温暖亚热带环境。根据不同时期温度的变化 ,可划分出 5个阶段 ,包括 3个偏暖时期和 2个温凉时期。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境内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动物化石,以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新生代青藏高原形成、快速隆升,改变了东亚的大气环流和中国的地理格局,使甘肃的气候和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变.甘肃省境内的哺乳动物群在这些变化背景下发生了一次次的更替.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  相似文献   

11.
Utilizing theories of minerageny and prospecting mineralogy,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attitude, morphotyp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etallic minerals of pyrite, gold, chalcopyrite, galena and sphalerite, non-metallic minerals of quartz, carbonate, dolomite and rutile in the Puziwan gold deposit. The study shows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mineral assemblage is complex and the species of sulfide are abundant with occurrences of sulfosalt minerals. (2) The composition in the minerals is complex and there rich micro elements, including As, Sb, Bi, Se, Te, Au, Ag, Cu, Pb, Zn, and Cr, Ni, V. The typ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elements and their specific value suggest that gold mine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hallow magmatic hydrothermal activity, the oreforming fluid is the mixture of abundant rising alkali magmatic water originating from the mantle or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descending acid atmospheric water. (3) Ankerite, Fe-rich sphalerite, granular Ti-rich rutile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hich indicate great denudation depths, high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The deposit is found in the middle and shallow positions of the porphyry series. The deep layers are not favorable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4) Copper minerals are rich in the ores and sulfides have high content of copper, suggesting possible porphyry-type Cu (Au) mineralization in deep position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相似文献   

12.
湖南锡田锡矿的发现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新华  贾宝华 《中国地质》2006,33(5):1100-1108
湖南锡田锡多金属矿是近些年来南岭继骑田岭锡矿取得重大突破后寻找锡矿又一大的发现。锡田锡多金属矿由锡田岩体内外与岩体有明显成因联系的若干类型矿床组成。在南北长约18km,东西宽约10km的范围内,蕴藏的矿产资源包括锡、钨等多种金属矿产。形成一个以锡田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岩体型钨-锡矿床→构造蚀变带(脉)型钨-锡矿床→矽卡岩型(复合型)锡-钨矿床→铅-锌矿床的矿化分带。笔者通过对锡田锡矿主要矿床(化)类型的产出规律、赋存状态、形成原因与模式的探讨和研究,认为在同一成矿区形成种类齐全的不同的矿床类型是这一地区找矿潜力巨大的最重要的依据。笔者对锡田锡矿的找矿潜力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对锡田锡矿资源量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西岸风暴潮:叠加地质因素的新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宏  商志文  王福等 《地质通报》2010,29(5):641-649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1895年以来11次风暴潮高水位的厘定,证实并确定了50年、100年、200年直至10000年一遇的风暴潮高水位值。定量评估了风增水与波浪对风暴潮高水位的贡献。进一步从地学角度讨论了21世纪10年间隔的海面上升量、地面下沉与围海造陆共同作用、海面上升引发的净增水效应及河口增水效应。根据上述各类参数,预测了至2050年的10年间隔、50~10000年不同重现期的极端水位,并讨论了地面下沉对风暴潮测量准确性的影响。认为当前的防潮堤(海垱)高度可抵御50~100年一遇的风暴潮的侵袭,但据所讨论的综合因素的影响,建议2020年防潮堤的高度应达到+4.8m,2030年达到+5.1m(85高程)。  相似文献   

14.
秦媛媛  孟堃 《四川地质学报》2013,(4):394-398,403
重庆云阳石梁剖面位于上扬子板块北缘南大巴山冲断带位置,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处于城口-鄂西海槽西侧位置,对该剖面的详细研究,有利于恢复飞仙关期川东北碳酸盐台地东缘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认为,该剖面飞仙关组-段属于斜坡相沉积;二段下部继承碳酸盐台地东缘斜坡相,中部发育典型的台地边缘滩沉积,其顶部则演化为局限台地溺湖环境;三段由开阔台地及局限台地渴湖沉积构成;四段属于典型的局限台地潮坪沉积城口-鄂西海槽西侧飞仙关组由两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组成,通过与相邻位置的井剖面对比认为。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城口-一西海槽西侧飞仙关期沉积相演化。台地边缘滩基本发育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  相似文献   

15.
The gold orefield studied is located on the south border of the underthrust-collision zone of the Qinling microplate and the North China microplate in the Indosinian epoch. The main ore deposits localized in the area where the WNW-trending compression-shear type fault of the Indosinian epoch intersected the NE-trending tenso-shear type fault of the Yanshanian epoch. The orebody appeared in a chambered or wedged form.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is relatively complex. On the southeastern border of the orefield there have developed intermediate-acid anatectic magmatites of the Mesozoic Era. Three-phase inclusions (Lco2, Vco2 and LNaCl-H2O) comprise over 50%, associated with vapor phase consisting of H2O, CO2, CO, CH4, N2 and H2. The ore-forming fluids can be divided into 2 stages (the early and the late). The samples are projected in the area of mixture of initial magmatic and meteoric water on the δD-δ18O diagram, suggesting two types of mineralization, i.e. the re-equilibrated magmatic-hydrothermal type an  相似文献   

16.
贵州普安县泥堡金矿区某些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该区一些追随新进展而逐渐认识的某些矿床地质特征,并以此引伸出较为明确的找矿方向。(1)含矿地带是在区域性滑脱面控制下,以张性追踪的容矿断裂错落排列为其表现形式展现出有序的空间分布规律;(2)三种矿石类型(原生矿,氧化-半氧化矿,风化残坡积矿)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均呈有规律的分布;(3)含金岩石的奎化,可划分为局限性硅化和层位性硅化两种类型,并相对划分为三个期次,第一,二期硅化与金矿密切相关;(4)概略界定凝灰质的识别,鉴定标准,并用薄片和金分析成果配套研究,表明其与金矿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5)论证了矿区进一步的找矿方向是:万(年水),破(脸山),果(园),台(阶地平台),拐(坡,台地形拐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长白县马鹿沟高岭石的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的储量进行了估算,并探讨了矿石的物理性质及其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过去40a来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2,自引:12,他引:40  
对40a来黑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空间上,降水由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平原区和山区,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差异,在纬向上约以99.5°E经线为界,降水在水汽补给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流域东,西部降水年内分配具有不同特点,在经向上降水由北向南递增,在东,西部地区,降水随高度的变化有所不同,西部呈线性增加,而东部多为非线性增加,且在海拔2400~3000m之间出现最大降水高度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描述和讨论了四川省攀枝花市沿金沙江分布、并以炳草岗地龙箐剖面为代表的昔格达组湖相沉积下伏的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及其河流相成因.根据前人对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为4.2/3.28~2.6/2.12/1.78 MaBP的上新世中、晚期或至早更新世早期,表明其下伏厚达50 m的砾石层的形成时代约为4.2~4.5/5 MaBP的上新世早期.早上新世金沙江河流相砾石层在接近金沙江谷底位置的发现,表明金沙江很早就已经从青藏高原主夷平面下切了2000 m以上、已在接近其现今谷底的位置上存在.这对于探讨古金沙江的河谷发育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阿尔泰富蕴-青河一带东段变形岩石X光组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南缘东段地区主要构造带变形岩石的X光岩组分析,认为该区岩石变形比较强烈,石英变形机制以中低温底面型或近底面型滑移为主,部分为中高温柱面Ⅰ型滑移系。属于中浅—中等层次(10~15km,T=300~450℃,p=0.25~0.40GPa)的韧脆性—韧性变形。达拉维孜-阿热勒托别剪切流变构造带和库尔提-玛因鄂博韧性剪压变形带变形的物理化学条件相似,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这2个带与萨尔布拉克-科克萨依脆性挤压劈理化带一起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板块(微陆块)聚合变形带。而锡泊渡(635水库)-富蕴变晶糜棱岩带岩石变形的条件明显不同,温度压力偏高,说明其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可能为古生代期间被强烈改造的具有前震旦纪结晶基底的微大陆的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