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洮儿河流域属于科尔沁草原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广阔,类型多样,可划分为5个类型,菖 了植物种类丰富,生产力较高,是内蒙古东疗及兴安盟的重要牧业生产基地。目前,该流域草地有些不未能开发利用,有些还利用不充分,这里良好的自然条件,可建立若干优良人工草地。经统计表明,该地区发展畜牧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今后,就进一步发挥其资源优势,加速以牧业为得点的农牧林业经济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依据现有统计资料,结合我国畜牧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时空上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畜牧业20年以来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畜牧业发展的恢复时期、快速发展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并总结出我国畜牧业生产的空间变化特点:畜牧业产区总体变化不大,局部有所变动。提出我国畜牧业已经形成了以牛肉、奶类、禽蛋生产为主的东北区、以生产猪肉、禽蛋为主的黄淮海区和长江中游区以及以生产牛、羊肉为主的西南区。  相似文献   

3.
徐德源 《干旱区地理》1989,12(2):41-49,13
本文以年湿润度0.6和≥0℃积温3000℃为界把我国牧区和农区分开。牧区集中了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区,水、热、土的配合有较大缺陷,农业生产受到很大限制.草原畜牧业流动性大,牧草和家畜的适应性又比较广,并能利用多种多样的气候资源进行牧业生产。本文根据大量的草畜调研材料和气侯资料,论述了我国牧区形成的气候原因,草场类型、季节草场、产量和品质以及家畜活动、畜产品与气侯条件的关系,由此提出了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牧业气候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祥妹 《山地学报》2002,20(6):701-705
畜牧业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是进行草地系统保护与管理、防治草地退化的前提,是畜牧业系统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评价指标,建立多因子评价模式,采用三角分析法对区域内畜牧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为区域畜牧业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藏定结县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生产是西藏定结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该区草地资源出现面积配置与时间利用上的不平衡;割草、放牧兼用草地发展滞后;草畜矛盾突出,草地退化严重以及畜群结构不合理,品种退化,草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为实现该县草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高原山区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目的,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①发展人工草地,提高草地抗灾保畜能力;②改良牲畜,提高牲畜质量,发展“效益型畜牧业”;走畜草平衡、以草定畜的道路;④推广饲草加工,实行舍饲养百;加强草原管理,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气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金铸 《地理研究》1988,7(1):36-45
畜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天然牧草是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本文试图对影响牧草和牲畜的地理分布及生物生产力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03,22(1):89-95
畜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部门,早期的畜牧业属于放养型,依托定居农业而存在,游牧业的产生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并与定居农业完全脱离。导致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并由放养型过渡到游牧型与气候变迁有直接关系。本文以内蒙古朱开沟考古发现为例,论证了畜牧业分离以及游牧业产生与环境变迁的对应关系,并指出草原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畜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环境变迁推动人们适应环境放弃农业生产,将生产方式转向畜牧业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区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天然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人类无节制的赢利活动加剧了草原退化,导致了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论文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例,通过对天然草原退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剖析了祁连山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和草原退化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天然草原永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晋陕蒙三角地带风沙区草地畜牧业资源及其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祥 《中国沙漠》1990,10(4):25-30
本文对涉及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晋陕蒙三角地带风沙区十县旗草地畜牧业现状分析,并针对畜牧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增工矿员工对畜产品的需求,提出各种畜禽的发展方向及草地畜牧业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10):55-55
8月7日,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启动大会在贵德县举行,这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相似文献   

11.
Grassland ecosystem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n the earth. Central Asia has the largest contiguous grazing area in the world and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However,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entral Asia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and the livestock industry has also experienced an overall decline to the point that livestock products are now dependent on import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occupation in Central Asia.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capacity in Central Asia was found to be much higher than the global level, and great potential still remai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showed a deficit, and the net import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Net imports reached 9.5% in 1992-2016, and the dependence on foreign countr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Central Asia. In the future, the counties of Central Asia should optimize the aspects of policy,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strengthen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grassland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曾永丰 《中国沙漠》2003,23(3):331-333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诺木洪绿洲农牧业曾兴盛于约3300aBP,衰亡于约2900aBP之后的全新世晚期,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间断。因此,可将晚全新世诺木洪绿洲农牧业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盆地绿洲农牧业的出现、发展与衰亡。从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兴盛与衰亡史中可知,约于3300aBP在柴达木盆地就有了绿洲农牧业,而且盆地绿洲农牧业深受盆地环境变化的控制,干旱和沙漠化是盆地绿洲农牧业走向衰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实验基地,通过对山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草原管理、牲畜繁育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山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它突破了山区的地域限制,将山区与山下绿洲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耦合系统,使用跨学科的方法,将山区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农户的经济增长兼容起来,从而成为山区草原畜牧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应用ESDA并结合标准差指数(S)、变异系数(V)等方法,从空间相关的视角分析新疆各县市农林牧渔业人均产值的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以农林牧渔业人均产值来计算的新疆县域间的农林牧渔业人均产值呈现北疆高于东疆、南疆的空间差异。2003-2012年间:新疆县域农林牧渔业人均产值的空间自相关测度Moran's I呈曲线性增减态势,表明农林牧渔业人均产值的空间集聚性呈曲线性波动,但农林牧渔业人均产值的年增长率逐年上升。从局部自相关分析来看,区域间呈现两个极端化较为明显,说明新疆农林牧渔业人均产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引力模型及其拓展测度指标,对甘肃省所辖14个市(州)畜牧业综合质量、区域间引力值和断裂点距离值进行测算,分析畜牧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集聚中心形成机理及其辐射范围。结果表明:甘肃省畜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梯度特征,并可划分为5级梯度。畜牧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已形成以白银市和甘南州为二级集聚中心的"双核心"空间结构:以白银为中心,辐射带动兰州、定西两个三级集聚中心构成了甘肃中部畜牧产业集聚区;以甘南为中心,连同三级集聚中心临夏带动陇南、辐射天水成为甘肃南部产业集聚区。以武威为三级集聚中心,辐射张掖、金昌等市形成河西走廊产业集聚区;以庆阳为中心,联动平凉市的陇东产业集聚热点区初步显现。本研究对分析产业空间结构特征和制定推动产业集聚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等)是对生态环境依附性很强、影响又大的基础产业。要使农业快速、稳定发展,又不损害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必须选择正确的农业经营方向。从农牧交错带的资源状况、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建立特色产业3个方面,肯定了研究区宜牧而不宜农,探讨了牧农错位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由以农为主向以牧为主经营方向转变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新疆畜牧业碳排放进行相关研究,能够更好促进新疆低碳农业发展。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畜牧业碳排放量,从生产效率、经济效率两个方面构建畜牧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分析考察14个地(州、市)畜牧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公平性。结果显示:新疆畜牧业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草资源丰富的地(州、市)碳排放量较大,二三产业发达、水草资源欠缺的地(州、市)碳排放量较小;畜牧业碳排放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2和0.47,均处于“差距偏大”的不公平状态,超出了“0.4”的分配差距警戒线;从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对畜牧业碳排放公平性分类结果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四市和昌吉州属于“高-高”型,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属于“高-低”型,巴州、塔城地区属于“低-高”型,伊犁州直属、阿勒泰地区、博州、克州、和田地区属于“低-低”型。最后提出新疆发展低碳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寒牧区草地沙化问题研究——以玛曲草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玛曲草原草地退化问题,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Chow分割点检验定量分析原料型畜牧业和制度对草地沙化的影响,并得出制度是导致草地沙化的根本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环境机会论探索可持续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通过优化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为其他高原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农牧业生产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对黄河三角洲的宜农地和宜牧地的分析入手,对该区农作物生产潜力、牧草及载畜量潜力进行了探讨。并针对目前农牧业生产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韩丹  李玉霖  詹瑾  杨红玲 《中国沙漠》2021,41(3):235-244
为评估和比较科尔沁沙地不同生产经营模式自然村落的发展可持续性,通过能值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分别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2个自然村落的能值投入与产出情况,建立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对2种模式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资源投入方面,村落外部辅助能约占总能值投入的39.17%,说明2种生产经营模式对外部资源依赖较小,能值自给率高;在以种植业为主的系统内,不可更新资源占比大于可更新资源,而以畜牧业为主的系统内部则相反。这说明,以畜牧业为主发展模式的环境承载率低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大于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系统,说明在该区域畜牧业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种植业则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特点;2种模式的可持续指数均小于1,说明科尔沁沙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以畜牧业为主的村落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大于以种植业为主的村落,说明以养殖业为主具有良好的自组织性和稳定性,这为科尔沁沙地农村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