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98,20(3):98-103
以中国的近海的浮游介形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群落结构,将之区分为近岸群落、陆架缘区群落、外海群落以及介于其间的不稳定的、有时是孤立的过渡群落,同时,还阐述各群落的主要特征及讨论各群落的特征种结构,此外,根据海上取样结果,本文仅讨论0 ̄200m水域内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2.
南海中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阐述南海中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变动、生态类群、群落属性及其特征、垂直分布状况及各生态类群在不同层次水域中配比关系的变化,并着重分析介形类与水团的关系以及下层高盐水体的涌升和局部密度环流对介形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并阐述其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同时指出本海区存在4种生态类群,但以高温高盐类群起支配作用.此外,夏、冬两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有显着的差别,7和12月的均值分别为0.63个/m3和1.22个/m3,而就丰度的水平分布而言,表现出东海南部大于台湾以东海域的分布格局,并在海区的东北部形成数量密集区.同时,还着重阐述本海区的群落结构,本区虽存在3种生态群落,但以外海群落占据绝大部分海域,尤其应指出的是,钓鱼岛邻近海域与台湾北部和东部水域同属于外海群落.最后,分析了由于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导致群落生境地理位置的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4.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为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  相似文献   

5.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挠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占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低盐类群和热带大洋高温高盐类群可分别指示台湾海峡水和黑潮表层水的季节消长过程.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均表明,冬季在环境条件上均有异于其他3季.在春、夏、秋季,以普通波水蚤最具优势,盐度是影响群落特征值的主导因子,群落的性质是以暖水性外海种类为主、热带大洋种也占相当比例的亚热带-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在冬季,主要优势种是海洋真刺水蚤,温度是群落特征值的主要制约因子,群落呈现以热带大洋种占支配地位的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属性.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89,11(5):638-644
本文记述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和分布规律,分析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讨论其昼夜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7.
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平均值在春季最...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西部及台湾浅滩附近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4~1985年台湾海峡底栖生物4次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峡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文中使用了聚类分析方法和群落结构指数,把调查海域分为7个群落分布区,讨论了各群落的分布、结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首次报道在台湾海峡南部大面积深水区发现短刀偏文昌鱼为代表的底栖生物群落,为资源开发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戴燕玉  林茂 《海洋学报》2007,29(3):90-97
在对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数量分布特征后的续篇.重点探讨调查区毛颚类群落性质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与海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共记录毛颚类28种,种类季节变化不明显,周年共有种达64.3%;但群落优势种则有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毛颚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年均值分别为1.68和0.64.H'的平面分布表现出外部海区大于近岸海区的分布格局.在群落中存在4个生态类群,其中近海暖温带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可分别指示黄海水、浙江沿岸流和东海陆架混合水在南黄海和东海这两个海区的相互推移和消长过程.此外,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也表明,影响群落特征值(H')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和盐度.群落性质是以近岸暖温带低盐种和暖水广布种为主,近岸暖水种和大洋暖水种占一定比例的暖温带-亚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对舟山海域13个站位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并结合2001—2008年浙江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变化趋势及其生存环境现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84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25种,软体动物12种,鱼类8种,腔肠动物4种,棘皮动物和其它类各2种。2009年春季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平均值为11.62g/m2,丰度平均值为208.5个/m2,生物多样性指数(H′)为1.64,丰度呈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分别为群落Ⅰ:双鳃内卷齿蚕-织纹螺-孔鰕虎鱼群;群落Ⅱ:色斑角吻沙蚕-脊尾白虾群落;群落Ⅲ:葛氏长臂虾-织纹螺群。通过丰度/生物量累积k-优势度曲线分析可知,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受到中度程度的污染或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比较分析2001—2009年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丰度变化趋势可知,个体较小、生长周期较短的种类逐步成为舟山海域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基于网采样品数据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平均值在春季最高,达到了882.5 ind/m3。夏季和秋季分别为84.0 ind/m3和48.4 ind/m3。冬季最低,为11.8 ind/m3。桡足类在秋季时,其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达到了最高,夏季时桡足类的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达到了最低,桡足类在春季时,其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达到了最低。通过分析环境因子与桡足类丰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温度、盐度、溶解氧、磷酸盐、硅酸盐、pH和浊度等环境因子会对渤海湾海域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春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叶绿素水平分布的趋势相似;夏季和冬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温度水平分布的趋势相似;秋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温度水平分布的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2.
象山港2013年夏季浮游细菌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湾水域生态系统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浮游细菌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模式和动态变化可以反映人为活动对港湾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以宁波象山港这一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代表性港湾为对象,研究了其夏季表层浮游细菌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象山港各海区的浮游细菌α-多样性及均匀度总体上无显著差异。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基本按海区聚类,海区间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分析相隔15天的两个航次的样品后发现,每个海区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均呈明显的时间演替。盐度、温度及营养盐是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四个分别来自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OCS155、SAR11及α-变形菌纲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是造成海区间细菌群落差异的主要贡献类群。部分海区中,两个航次的样品存在相似功能潜力的标志性类群,可能是浮游细菌对海区水质长期响应的结果。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象山港夏季表层浮游细菌群落分布及其对港湾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式,为评估港湾环境扰动的微生态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水母类生态研究Ⅰ.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张芳  孙松  杨波 《海洋与湖沼》2005,36(6):507-517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9月胶州湾浮游生物浅水Ⅰ型网中水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共记录水母34种,其中水螅水母类31种,管母类2种,钵水母类1种,属胶州湾首次报道的有3种;订正并列出了到目前为止的胶州湾水母种属目录,累计共60种,其中水螅水母类52种,管水母3种,钵水母4种,栉水母1种.分析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全年共有9种优势种,各月份水母的优势种类不尽相同,薮枝螅水母和半球美螅水母为春季和夏季的主要优势种,五角水母为秋季的主要优势种,八斑芮氏水母为冬季的主要优势种;水母的总丰度在调查时期内有3个高峰,分别为2003年6、9月份、2004年3月份,3月份作为最高峰丰度高达120.42ind/m^3;总种类数以2003年5、6月份为最多,共14种;1年中,5-11月份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较12-4月份高;2003年12月到2004年3月各月优势种到下个月的更替基本是完全的(更替率为100%),其它月份优势种的更替或者部分更替(0〈更替率〈100%),或者没有更替(更替率为0).本文中作者对80年代以来水母类的优势种、总种数及总丰度的变化进行了讨论,总种数比90年代有所增加,但未达到1984、1985年的水平;水母的总丰度水平也较80、90年代要高.本文中作者把胶州湾水母生态类群分为近岸低盐生态类型和大洋暖水性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4.
黑潮源地与台湾海峡西侧浮游介形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记述黑潮源地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3个纵行量值带,并分析介形类的生态类群以及介形类的分布与黑潮暖流、明达瑙海流、南太平洋中层水、菲律宾海沟和深层上升流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此外,还讨论了黑潮对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浮游介形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瑞祥  林景宏 《海洋学报》1998,20(2):96-101
中国近海均不同程度地受控于黑潮,此外,对马暖流、黄海暖流、黄海混合水、台湾暖流、粤东沿岸流、闽渐沿岸流、南海暖流以及大陆径流也是左右海洋环境变异的主要因素,尽管后者各流系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质,但其影响力有时是强大的,并成为介形类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着重阐明相关性明确的夏、冬两季各流系对浮游介形类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盐度、底质、潮流等环境生态因子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结合相似性比较及聚类分析,杭州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个类型:湾底群落、湾中群落和湾口群落。从湾底向湾口。群落多样性指数H'(S),丰度d值皆呈增大趋势,而优势度D值逐步减小,表明群落结构从湾底到湾。由简单趋向复杂。焦河篮蛤为杭州湾湾口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特征种。  相似文献   

17.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 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海洋浮游动物采样常使用505μm网目孔径的浮游生物网, 从而导致个体较小的介形类被忽略。文章根据2006年7—8月(夏季)和2006年12月—2007年1月(冬季)在南海西北部海域分别使用网目孔径为505μm和160μm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 比较不同网目所获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差异, 分析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分布特征, 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160μm网目采集的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均高于505μm。基于160μm网目数据分析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 1) 鉴定浮游介形类32种, 其种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 等深线100m以浅海域的种数显著高于100m以深海域(p<0.01); 2) 夏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高于冬季, 夏季丰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雷州半岛东部和琼东近岸, 显著高于外海(p<0.05), 冬季介形类丰度分布较为均匀; 3) 优势种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是近岸高丰度的主要贡献种; 4) 介形类种数与温度和水深呈显著正相关, 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 而与温度和盐度呈负相关。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和粤西沿岸流有助于浮游介形类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域形成较高的丰度, 最高达1252个·m-3。同时, 建议今后研究浮游介形类采用网目孔径小的浮游生物网进行采集以便全面评估其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东海浮游介形类生态适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兆礼 《海洋学报》2007,29(5):123-13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浮游介形类物种丰度和同步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介形类分布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并参考其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特征分析,确定东海浮游介形类主要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在浮游介形类优势种中,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短棒真浮萤(E.Chierchiae)、针刺真浮萤(E.aculeata)、细长真浮萤(E.elongata)和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等为亚热带外海种.这些种具有广泛的分布,如果冬、春季在较低水温出现,与东海北部外海暖流带入有密切的关系.腹突拟浮萤(Paraconchoecia decipiens)、猬刺拟浮萤(P.echinata)、棘刺拟浮莹(P.spinifera)、长拟浮萤(P.oblonga)、大浮萤(Conchoecia magna)和葱萤(Porroecia porrecta)等是热带大洋种,这些种主要分布在黑潮暖流、台湾暖流和台湾海峡水域.同心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Paraconchoecia sp.最适温度较低,但地理分布特征显示前者是亚热带外海种,后者是暖温带外海种.所提到介形类其他物种最适盐度大多超过34,但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依据有关文献,这些种在我国从东海到南沙海域都有分布,分布虽广但数量稀少,难有证据表明这些种分布与暖流有密切的关系,是亚热带外海种.  相似文献   

19.
三亚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对三亚湾进行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网采浮游植物67属169种,丰度范围为6.48×104—165×104cells.m-3,平均值为87.59×104cells.m-3。其中硅藻种数和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三亚湾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丰度的季节变化为双峰型,春、秋季高,冬、夏季低;丰度平面分布特征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外海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Ⅲ.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盐度,底质,潮流等环境生态因子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结合相似性比较及聚类分析,杭州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个类型:湾底群落,湾中群落和湾口群落。从湾底向湾口,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度d值皆呈增大趋势,而优势度D值逐步减小,表明群落结构比湾底到湾口由简单趋向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