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涡阳-凤台地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以涡阳~凤台地区为例,对其进行综合剖析,推演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发生时间等参数。  相似文献   

2.
针对川东地区高陡构造下石炭系储层埋藏深、地震反射波信噪比低等特点,提出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经人工神经风格训练进行气藏预测的方法,特别是在网络训练前利用模型法对高陡构造和预测点先行归位计算,经实验检验,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孙培林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4):45-46,53
高分辩率开发地震采集数据是构造解释和砂体预测的基础资料,其保真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构造和砂体预测的准确性。震源的激发、波的传播、检波器的接收和仪器记录各个环节对地震信息的保真度都有影响。对地震采集各个环节的分析、研究对提高地震信息的保真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和相关的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圈定地震风险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李椿  郝书翰 《地球科学》1995,20(6):714-718
利用钻井、地质和地震等资料、通过构造发育史研究,认为本区构造特征为在东倾的斜坡背景上,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区域构造格局;断层呈“S”形展布,同生小构造发育,自西向东可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圈闭带,结合本区已证实的含油层位,预测了相应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构造煤与原生煤的物性差异明显,是煤层气储层建模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构造煤厚度分布预测这一关键问题,以测井曲线和地震属性为数据输入,综合分析了构造煤识别和厚度预测的最新研究进展。相对于交互式测井曲线识别来说,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构造煤识别方法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结合地震属性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获得精度更高的构造煤厚度确定性预测结果。结合地震属性和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可以获得可靠性更高的构造煤厚度非确定性预测结果。尽管构造煤厚度预测已研究多年,但构造类型和空间位置预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物探资料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与物探相结合,是当代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针对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的需要,简要介绍了地震、电法、重力和磁法等主要物探资料在研究深部构造、区域构造、隐伏构造和滑脱构造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溱潼凹陷边城-叶甸地区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Landmark软件包的合成地震记录、相干技术对溱潼凹陷边城—叶甸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应用Gridstatpro油藏描述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分析了该区虽多口钻井油气显示活跃,但并未发现工业油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局部构造,优选出可供上钻的有利圈闭3个。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现今主导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遥感图像、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分析东北地区构造骨架的基础上,结合天然地震,地应力测量和现代地壳形变等资料的研究,提出了北东向构造是我国东北现今主导构造,并讨论了现代构造应和及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地质研究程度欠佳是造成我国煤层气开发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大量的低产煤层气井是对不利的地质因素认识不清引起的。基于对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认为构造、煤层厚度、煤体结构、裂隙系统等在地震弹性参数上均有明确的响应特征,但煤层含气性响应微弱,地震预测难度大。依据当前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提出在三个层次上开展煤层气地震技术的研究与攻关:1)充分发挥采集、处理、解释等地震技术在构造勘探中的优势,大幅提高煤层赋存形态及构造的控制精度;2)加强井震联合反演、属性分析等技术研究,开展煤层厚度、围岩(岩性组合)、煤层宏观结构等岩性预测;3)开展煤层含气性、裂隙系统、煤体结构、地应力等煤层储层物性的岩石物理测试及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常压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缘构造复杂区及盆外褶皱带,具有地表、地下双复杂地质条件,地震采集品质差、成像精度低、甜点参数变化规律不清。本文系统总结了渝东南地区常压页岩气地震采集、成像处理、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1)形成了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技术、灰岩地表复杂山地地震激发接收技术,确保复杂地下构造反射波场充分采样,提升采集资料品质,提高施工效率。(2)完善了复杂山地地震叠前预处理技术、盆缘过渡带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盆外褶皱带向斜构造成像技术,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有效频带宽,构造成像精度高。(3)基于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实现优质页岩厚度、地层压力系数、脆性的定量预测;基于统计岩石物理,实现页岩有机碳含量、含气量、孔隙度的定量预测;利用有限元应力场模拟技术,揭示古应力场演化,实现多期构造改造叠加作用形成裂缝的定量预测;采用组合弹簧模型今应力场预测技术,明确今地应力场分布规律。通过攻关研究,有效指导了常压页岩气甜点预测与勘探开发,为南川常压页岩气田的发现提供了依据。下步应重点攻关基于5G无线节点接收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地震采集技术、复杂山地高陡构造高精度自动化成像...  相似文献   

12.
依据歧口凹陷唐南构造中浅层地震地质条件,通过对岩石物性纵向变化特征,相互关系及地震属性参卓有成效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提出明确了该区地震响持征及地震属性参数的地质含义,为有选择性地进行储层厚度,物性及含油性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预测精度得到明显提高,依据其研究成果部署的2口预探井,4口开发井均获得显钻探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伦坡拉盆地是青藏高原上小型的陆相沉积盆地,发育于始新世早期,经历了断陷,坳陷和抬升改造三个发展阶段,沉积了始新统牛堡组和渐新统丁青湖组两大套厚达4000m,以上的砂泥岩地层。本文从地震资料入手,论述了盆地的地震层序、断层活动、原型盆地、局部构造与特殊地震相类型,并利用多种地震参数对罗马敌库含油构造进行储油层综合分析,从而预测了有利的含油气区块和纵向含油气层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庆长垣应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的难点问题,系统阐述了井震联合小尺度构造解释的方法和储层预测的研究。(1)开展分级分层次构造解释,建立了小尺度地质体精细构造解释;(2)在低级序小断层识别和组合方面,采用井指导和验证地震断层解释,同时结合相干体、倾角定位、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进行综合研究;(3)微幅度构造研究采用井点分层数据小网格成图为主,辅以手动识别、趋势面法、相干体等手段进行逐一落实。储层应用实践证明,地震属性技术预测储层普适性较差,对“泥包砂”型的砂体预测是有效的。地震重构反演技术预测储层精度较高,不仅较好地反映砂体接触关系,而且预测了砂体横向边界。采用“井点定相、切片组形”方法,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和高程差等特征,辅助以反演切片来研究河道垂向演化,最终实现多期河道的划分。  相似文献   

15.
在以遥感图像、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分析东北地区构造骨架的基础上,结合天然地震、地应力测量和现代地壳形变等资料的研究,提出北东向构造是我国东北现今主导构造,并讨论了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根据轮台断裂的构造特征,提出了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轮台断裂封堵性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在地震资料精细保幅处理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进行速度反演,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出断层上、下盘附近地层的泥质含量、泥质涂抹量、孔隙度、地层压力等。通过研究并置接触关系、孔隙连通性、压力差异等判别断裂封堵能力,结合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并预测雅南1号构造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XC构造带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XC构造带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采用任何单一的技术方法皆难于准确预测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洞缝型储层的分布。在明确沉积储层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储层地震响应特征,采用波形分类、地震属性、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等多种技术方法进行储层有利相带预测,建立了一套适合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洞缝型储层的预测技术方法序列。预测结果表明,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洞缝型储层主要分布于XQ构造—XC构造—WX构造一带,综合评价为储层发育有利区;其次分布在HXC构造—FG构造一带,综合评价为储层发育较有利区,其余地区储层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川东黄龙场构造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川东黄龙场构造内,利用测井资料和地震数据,通过多种地震信息处理手段(LANDMARK、STRATA等地震叠后反演平台)来提取长兴组地层中生物礁的异常信息,总结已知钻遇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性,建立生物礁异常识别模式。并主要运用STRATA速度反演剖面来预测生物礁厚度变化的分布范围,勾绘出生物礁储层的厚度变化分布图。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天水区域构造、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剖面、S波速度结构剖面及新生代火山岩等资料,探讨了天水地区的壳幔结构特征,认为天水地区存在一个大型地幔热隆,进而分析了该区孕震、发震的条件,建立了该区三层次地震构造模式。结合该区历史地震的情况和分布规律,提出天水地震核心区的新概念。地震核心区是根据地震形成机理、地震控制因素的相互关系、历史地震分布规律而圈定出的有研究意义和需要重点监测和预测的地区。该地震核心区确定的依据包括位于两组或多组构造的交点、深部存在地幔热隆、具备孕震和发震的条件和区内发生过历史强震并呈放射状4个要素。核心区边界是在综合地幔热隆规模、形态以及两组构造的宽度、强度的基础上,参考历史地震的分布而圈定的。天水地震核心区的提出是多学科联合科研攻关的实例。天水地震核心区是研究地震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理想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测工作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轮台断裂的构造特征,提出了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轮台断裂封堵性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在地震资料精细保幅处理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进行速度反演,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出断层上、下盘附近地层的泥质含量、泥质涂抹量、孔隙度、地层压力等。通过研究并置接触关系、孔隙连通性、压力差异等判别断裂封堵能力,结合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并预测雅南1号构造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