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75口断层井勘探成效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阳新统内逆断层有效裂缝分布于脆性岩层接触的断层面附近,储集流体性质随断点层位的新老变化而变化,即断点层位新以产气为主、层位老以产水为主的客观地质现象。这一规律的发现对提高勘探获气率和控制断层气井的无水采气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赤水地区阳新统古岩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根据钻井资料、录井显示、测井曲线、地震响应、岩心岩屑及野外剖面观察及对比,针对阳新顶黄铁矿出露部位与古岩溶发育特点以及构造缝洞系古天然气储集空间,论述了岩溶缝洞系统发育、分布与构造作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纳溪气田的实际资料,特别是纳6井裂缝系统的典型资料,裂缝系统在纵横向上的分布具明显的方向性和系统中流体分布异常,剖析川南地区二叠系阳新统裂缝型气藏分布的复杂性,为裂缝型气藏的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5.
长江三峡地区新世一乐平世沉积可以分为南型和北型。北型该期主要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阳新世晚期的王坡组为粘土岩夹灰岩或硅质灰岩扁豆体,产Yabenia带及有孔虫,其上覆的昊家坪组产Clarkina Leveni,C,liangshanensis等,阳新统与乐平统的分界置于Yabenia带的顶和含C,Leveni(可能人C,dukouensis带)的吴家坪组底。南型从阳世晚期至乐平世主要为硅质岩、硅质灰岩,夹含煤碎屑岩,在吴家坪组的底部含牙形石C,dukouensis带和C,leveni带,该区阳新统与乐平统的分界置于C,dukouens带泥质灰岩(腕足类富集层)的底,下伏的煤系地层时代为阳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一种综合应用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手段研究和预测裂缝性储集层的方法,并将其用于川南丹凤场阳新统裂缝系统的研究。提出本区阳三储层裂缝发育带主要分布于脆性的硅质灰岩相段附近,其地震响应表现为低速连续强振幅相,预测结果与钻井资料的对比表明,此方法可较好地预测裂缝发育带的展布和有效地识别解释陷阱。 相似文献
7.
从古水文地质条件浅析阳新统气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四川威远构造为例,通过二叠系阳新统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得出龙潭组进入阳新统水量最多,志留系进入水量较少。构造期阳新统水量交换有限,但对阳新统天然气最终分布有决定性作用。阳新统天然气是龙潭组中煤成气及阳新统本身所生天然气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8.
赤水地区阳新灰岩储层勘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赤水地区阳新灰岩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和评价了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针对阳新灰岩的三种有利缝洞类型。提出了八种有利发育模式和三种重要的目标类型,有助于指导赤水地区下一步对阳新灰岩的勘探。 相似文献
9.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低孔低渗泥云岩是该区主要的储集层,其中构造裂缝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和储集空间。本次研究首先基于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然后在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层对构造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青西油田主要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并预测出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预测结果表明:在青西油田的东部和西部存在两个构造裂缝发育区,尤其是在窿10井和柳102井等附近,构造裂缝较为发育,而中部地区构造裂缝相对不发育。本次研究可为该区下沟组构造裂缝评价和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天然裂缝是致密油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透通道,影响致密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单井产能及其开发效果。本文利用野外相似露头、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资料,在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其裂缝分布的主控因素与发育规律。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普遍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其中以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大部分裂缝为有效裂缝。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裂缝的分布主要受岩性、层厚及构造的控制。其中灰岩中裂缝最发育,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泥岩的裂缝密度依次降低。总体上,随着灰岩层厚的增加,裂缝间距增大,裂缝发育程度降低。大安寨致密灰岩储层可以分为4 种组合模式,不同组合模式的裂缝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单层厚度为4~8 m 的介壳灰岩与单层厚度小于5 m 的泥页岩互层是形成裂缝的有利条件。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分布亦存在差异,其中断裂带附近与背斜轴部和转折端等构造高部位是裂缝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2.
13.
14.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具有总孔隙度低和渗滤能力特高的储渗特性,它和致密岩块分别构成流体的储渗空间和屏障。其气藏圈闭类型特殊,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形状极不规则,隐蔽性强,分布规律复杂,严格受构造变形、变位形成的裂缝分布规律制约。缝洞系统渗储空间和渗滤屏障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岩后生变化(充填与溶蚀)和构造变形等复杂演化过程,聚气缝洞系统的形成主要受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和深埋藏岩溶作用制约。构造缝可划分为区域构造缝和局部构造缝两类,后者又分为与褶皱作用和断层作用有关的两个亚类。共划分出十三种构造缝,它们的分布因背斜、断层类型不同,其组合形式与配置关系均有所差异。建立了不同类型背斜及其构造部位的裂缝模式,并用实验室物理模拟再现了其形成机制。裂缝圈闭气藏的成藏模式有原生和次生两种,其保存条件要求有巨厚的盖层作为天然气扩散和渗透的屏障。天然气沿断层的逸散及断层的规模是决定是否存在原生气藏或形成次生气藏抑或使气藏破坏殆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平南潜山油气藏属于"新生古储"型组合,主要为奥陶系、寒武系碳酸盐岩。裂缝是储层内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寻找岩层内的裂缝是潜山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根据裂缝在几何属性上的表现,提出了用多种几何属性预测与描述储层中的裂缝体系,定量刻画裂缝的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实际钻井资料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山前复杂构造须家河组致密储层裂缝发育带综合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川西龙门山山前的须家河组气藏为受断层和构造控制的裂缝-岩性气藏,针对这类裂缝性复杂气藏利用基于地质成因的地史时期应力场(应变)分析、沿层构造属性分析和叠前三维地震数据相干体分析等手段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达到气藏裂缝发育带预测目的.实践表明,虽然在山前复杂构造带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储层裂缝及其发育带确实有较大的难度,但联合运用基于应力场和断层与构造属性的裂缝综合预测方法,仍然在龙门山前须家河组气藏的应用研究中取得到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大气区是我国“西气东输”的重要战略气源地,构造裂缝对油气井高产稳产具有控制作用,但分布规律认识仍不明确.通过露头区激光雷达扫描、岩心及井下电成像,结合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CT扫描、碳氧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等实验方法,开展了裂缝成因机制分析及开发策略总结.认识到克拉苏大气区整体发育4类典型构造变形样式、3种构造裂缝类型、3类微裂缝与基质孔喉配置关系.该区构造裂缝具有“疏密相间、成簇分布”的特征,裂缝带宽度为2~6.5 km;自北向南,采取垂直裂缝优势走向钻进大斜度井并采取差异化改造措施,可提高有效缝网的钻遇率及规避底水上侵. 相似文献
18.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属于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构造裂缝普遍发育,分布复杂且对单井产量影响较大。目前针对该地区储层裂缝的研究已投入大量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裂缝的描述、表征和预测等方面,但由于该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岩心资料少、成像测井多解性强,裂缝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产中仅应用了裂缝密度、开度等统计数据。笔者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从裂缝组合的角度出发,系统开展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及其组合特征研究。发现构造裂缝存在主次之分,主裂缝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垂直于地层,多为张性或张剪性,次级裂缝一般是主裂缝的伴生缝。裂缝之间存在多种接触关系,主要表现为"T"、"λ"、"y"、"τ"字等形状。依据裂缝之间的排列接触关系,建立了该地区储层裂缝四种组合模式,即"平行状"、"扫帚状"、"调节状"、"雁列状"。结合各裂缝组合成因的差异和断背斜形成过程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了裂缝组合平面三类成因区,即调节成因区、褶皱成因区、断裂成因区,与之对应的是高产井部署的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纳溪气田的实际资料,特别是纳6井裂缝系统的典型资料,裂缝系统在纵横向上的分布具明显的方向性和系统中流体分布异常,剖析川南地区二叠系阳新统裂缝型气藏分布的复杂性,为裂缝型气藏的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运用相干分析和孔隙度反演对四川盆地DFC构造的下三叠统嘉二1至嘉一段储层进行了裂缝和孔隙度预测,并给出了有利储层分布。DFC构造发育两条主要断层,其相干异常分为四类:条带状、线状、团块状、点状。带状或线状异常沿断层分布,比较发育,是断层或裂缝的反映;团块状异常较发育,但方向性不强,可能是地下溶洞、溶孔、微细裂缝密集地带或多组小规模断裂交织而成的破碎带的综合响应,还可能是储层物性变化所致。DFC构造的储层,平均孔隙度相对较低,大部分为2%左右,属Ⅳ类储层,少部分为Ⅲ类,只有与裂缝、溶洞相结合才能形成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