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应力预测地震的全称应该是:地应力状态变化预测地震。中心思想是研究地应力状态的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地应力与地震地质相结合,这是李四光提出的实现地震预报的一条技术途径。本文主要是重温李四光先生在地应力与地震预报方面的讲话,并将我大半生所从事的地震预报科研领域的主要活动以及所经历的地应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历程做一番回顾。一、李四光论地应力变化(1)1966年10月,李四光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所的几位同志谈地震预报时提出:压磁电感法测值“下降很厉害就可能是地震的信号。从三月十几号以来,在…  相似文献   

2.
1966年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教授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1],在地质部组建地震地质大队,从全国17个单位调集了地质、物探、测量及地应力仪器研制和观测人员,从事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四十年。我作为一名从事地质找矿的地质人员,在这四十年中经历了认识――实践――研究――再认识的艰辛历程,参加过活动性断裂的调查、研究,也参加过一些经验性的地震预测和预报工作,但是深切地感到明确地、有科学依据地作出地震的预测和预报难度大、责任重、任重而道远。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还应当坚定信心、攀登高峰,为防震减灾而…  相似文献   

3.
本所的前身地震地质大队是由李四光部长亲自组建的。我作为一名建所初期来所工作的老同志,与李四光部长有过多次接触。他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在建所四十周年之际,我不禁缅怀起这位我们所的缔造者和他对地震工作的贡献。一、地震地质1965年1月19日,李四光在与地质力学所参加西南地震地质工作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地震地质工作是否应采取这样几个步骤:第一,要摸清这些断裂带中哪几点或哪几段现今还在活动;第二,确定这些断裂带的伸展地区、方向和范围;第三,参考历史地震资料,看是否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地震特别多而且…  相似文献   

4.
5.
一、前言1966年4月27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地质力学专家、地质部长李四光教授和地球物理勘探专家、石油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翁文波时指示说:“今天请你们来,就是希望你们搞地震预报。这是我交给你们的任务”。周总理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工作,拓开了广阔的平台。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一位受灾的农民说:如果地震发生前打个招呼,损失会少些。1975年2月,辽宁海城县发生强烈地震,由于震前有了预报,群众都被动员撤出户外避震。但有一位老人,由于当时天气冷,不愿外出。一位村干部知道后,便…  相似文献   

6.
《山东地质》2008,(6):16-16
“中国科学界应以地壳运动整体观和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综合监测与综合预测,走出中国地震预测预防自己的路子”。5月3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交流中心,地学哲学委员会发起的“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座谈会上,专家们的讨论异常热烈。  相似文献   

7.
地震地质工作的缘起与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壳应力研究所(前地震地质大队)于1966年4月正式成立,这标志自1962年广东新丰江6.1级地震发生后至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6.8级地震期间,在李四光亲自指导和筹划下,我国首批地震地质专业队伍组建完成。这一支队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故然与邢台地震的发生及其造成严重的损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李四光教授关于地震地质工作中地震预报方面的重要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地应力变化与地震密切相关;地震活动带中也存在相对安全的地区(“安全岛”理论);地震地质调查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应力的变化过程是地震预报的关键.他的“安全岛”理论及地震预报思想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纪东  张志强 《地质通报》2009,28(4):456-462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日本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及铁路地震预警系统UrEDAS、美国加州地震预警系统ElarmS、中国台湾地震速报系统等,已经在防震减灾领域及重大工程(如水坝、核电站)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尽管如此,地震预警系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本身还存在缺陷,如误报、迟报等,但是在实践中预警系统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效益,也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也已准备开始尝试建立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依据地震预警系统的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的断层研究、地震台网建设、信息如何发布等方面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棋福 《第四纪研究》2010,30(4):721-735
通过中国地震预报历程、地震震例的总结研究和汶川地震的概要回顾,表明我国地震预报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海城地震等事例说明至少一些地震是存在前兆的,依据前兆进行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但地震预报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探索研究。目前,依靠地震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是不现实的,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海峡及福建被认为是地震极稀少的地区,但考察史料却可发现,公元1604年在泉州外海发生过震级达8.0的大地震。河北省唐山市附近也是地震极稀少的地区,但却在1976年发生了震级达7.6的大地震,造成重大灾害。这种地震的发生很难被掌握,因此,地震预测研究在近30年来倍受瞩目。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土资源》2008,(4):55-55
为了:A、充分利用此次给四川汶川一带造成人员极大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之地震事件以探求防震减灾与预测预报之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在日本东海岸产生高达10m的海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引起核电站核泄漏与火灾等严重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14.
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渤海海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地震进行储层预测是石油勘探的必要和必须技术,对高风险、高投入、钻井少的海上油气勘探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核心是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与勘探进程上由构造油气藏向隐蔽油气藏勘探转变相适应,地震-地质结合也必须由宏观、描述、类比层次向精细、成因、动态层次延伸,注重由分析不同沉积相带砂泥岩波阻抗关系出发,通过建立正演模型来确定不同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注重将不同体系域地震反射特征的变化与A/S比值、现代三角洲类型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地震剖面及其平面特征刻画不同体系域砂体特征,为寻找不同类型隐蔽圈闭指明方向。储层预测从层序地层学应用到地震沉积学充分体现了地震与地质结合的两个层次。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为渤海海域近年来探明的储量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沉积储层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斯坦B油田下白垩统上达乌尔组M02段为辫状河相沉积,储层以含砾砂岩和细砂岩为主,砂体在纵横向上变化较快,储层展布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进程.本次研究基于新一轮精细构造解释成果,通过精细合成记录标定、地震正演模拟、地震属性分析、常规地震反演以及地质统计学反演等储层预测技术的综合应用,消除了地震属性...  相似文献   

16.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同年4月,地质部党组根据李四光部长的倡议,批准成立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队部设在河北省三河县。大队下设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四个区队,各区队分别从事辖区内活动性构造带和构造体系的地质调查,并建立地应力、断层位移观测台站,探索地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从而预报地震。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预报地震的方法。1967年初,李部长召集地震地质大队的主要科技干部和领导开会,提出编制一份地震危险区预测图。由于当时还处于建队初期,各项工作尚未就绪,加上“文革”运动正在…  相似文献   

17.
基于集集强震群序列地震特征的地震追踪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魁香  赵汝仁 《地学前缘》2002,9(2):493-498
分析集集强震群前余震序列的 7年 (1993/ 0 9/ 2 1— 2 0 0 0 / 0 9/ 2 0 )中震级规模在M =3 0以上的地震目录 ,可以找到前震类型、孕震空区特征、孕震条带特征、前震丛集性活动与信号震特征、主震前平静以及余震序列的二次余震等至少 6项清楚的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已发展出的年度强震趋势分析步骤的经验 ,佐以依据地震序列特征进一步加以追踪的观念 ,以集集地震序列分析为例 ,试图将地震趋势分析由年的时间尺度 ,追踪到更短的月的时间范围 ;并尝试建立台湾地区西部地震带浅源强震的追踪分析步骤 ,并为以测震学为基础的地震预测提供逼近短临时间尺度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地震轮回时间段内,对于某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基本等量.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是现今地壳应变能已得到释放后的一种表现,而GPS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中则既包含地壳应变能量的释放量,也包含积累量.结合中同大陆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与活动地块分布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2个独立的分区.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地震和GPS资料分别计算得到了两组单位体积能量积累率,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本次地震轮回中大多数区域的地壳应变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我国境内只有青藏北部、川滇、昆仑、阿尔金等儿个地区的地壳应变能量积累偏高,仍具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是今后地震预测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地震地貌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貌学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平面及空间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学理论,来解读和还原古地貌、古沉积和其他地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快速浏览三维地震资料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切片等来识别"特殊地质体"。该学科的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地震解释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已在指导勘探和储层预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层位解释、平行解释层位切片或地层切片、振幅属性提取和分析、地震信号体素追踪、特殊属性数据体分析以及多数据体属性叠加显示等六大方面介绍了地震地貌学分析技术的应用实例。地震地貌学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主要集中于:(1)海相和陆相背景下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研究;(2)基于地震资料的生储盖层及源岩岩性的精确预测,如深水沉积环境下河道砂体精细追踪及河道内部沉积结构划分等;(3)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模式的改进与发展;(4)储层物性定量化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更加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等。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6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批示,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地震预报实践。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防震减灾事业的高度关注,也给地震预测和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时间表。地震发生机理和地震预测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1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天元玉历祥异赋》中,已经有"天裂谓阳不足……而地裂"的天地耦合地震预测思想。1935年《重修隆德县志》中,更有"天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