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纪东  张志强 《地质通报》2009,28(4):456-462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日本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及铁路地震预警系统UrEDAS、美国加州地震预警系统ElarmS、中国台湾地震速报系统等,已经在防震减灾领域及重大工程(如水坝、核电站)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尽管如此,地震预警系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本身还存在缺陷,如误报、迟报等,但是在实践中预警系统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效益,也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也已准备开始尝试建立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依据地震预警系统的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的断层研究、地震台网建设、信息如何发布等方面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世界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有可能首先在中国实现突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成功地做出了一些地震的临震预测及年度 (中期 )预测。可以预测几千km以外的 7级以上大地震。预测地震 3要素 (发震时间、震级及地点 )所达到的精度在地震史上也是罕见的。文中介绍了我们所用的主要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引潮力共振叠加等。文中还介绍了几次较好的临震预测及年度预测震例。从近几年的地震预测实践证明 ,对 7级以上大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本所的前身地震地质大队是由李四光部长亲自组建的。我作为一名建所初期来所工作的老同志,与李四光部长有过多次接触。他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在建所四十周年之际,我不禁缅怀起这位我们所的缔造者和他对地震工作的贡献。一、地震地质1965年1月19日,李四光在与地质力学所参加西南地震地质工作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地震地质工作是否应采取这样几个步骤:第一,要摸清这些断裂带中哪几点或哪几段现今还在活动;第二,确定这些断裂带的伸展地区、方向和范围;第三,参考历史地震资料,看是否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地震特别多而且…  相似文献   

4.
1966年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教授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1],在地质部组建地震地质大队,从全国17个单位调集了地质、物探、测量及地应力仪器研制和观测人员,从事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四十年。我作为一名从事地质找矿的地质人员,在这四十年中经历了认识――实践――研究――再认识的艰辛历程,参加过活动性断裂的调查、研究,也参加过一些经验性的地震预测和预报工作,但是深切地感到明确地、有科学依据地作出地震的预测和预报难度大、责任重、任重而道远。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还应当坚定信心、攀登高峰,为防震减灾而…  相似文献   

5.
陈运泰 《地学前缘》2014,21(1):120-131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要努力克服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加强地应力测量以确定断层接近破裂的程度,更直接地估计地震危险性;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大地测量、地质、地貌等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料,尽快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要重视不同观测资料的整合集成。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科学界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相互沟通。要加强在海域对地震、海啸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工作,加强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对地震、海啸(包括局地海啸)的监测、预测预报与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6.
徐道一  刘本培 《地学前缘》2013,20(6):116-122
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前,有多个中期预测,文中介绍和评述其中几个预测意见。它们预测的时间和震级与芦山地震都符合得相当好。它们预测地区在图1中标出,由邓志辉等提出的预测地区的北缘距芦山地震震中大约40 km。这样一来,从中期预测角度来看,芦山地震可作为被成功预测的一个范例。许多科学工作者认为:由于对地震的宏观和微观形成过程了解很少,从而对许多经验性成功地震预测震例应采取否定的态度。芦山地震中期预测的成功震例表明上述悲观论调的依据不足。这说明,细心和智慧地使用已有的数据组合,可以得出成功的预测意见,正如立足于“大数据”兴起的新思维所主张的那样。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6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批示,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地震预报实践。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防震减灾事业的高度关注,也给地震预测和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时间表。地震发生机理和地震预测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1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天元玉历祥异赋》中,已经有"天裂谓阳不足……而地裂"的天地耦合地震预测思想。1935年《重修隆德县志》中,更有"天晴  相似文献   

8.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震兆的亮温异常提升到热应力场,对预测地震震中更加可靠和更有说服力,说明此项技术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地球排气与森林火灾和地震活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强祖基  杜乐天 《地学前缘》2001,8(2):235-245
地球不仅是固体 ,而且充满了流体。当地球受力时 ,地壳变形和破裂 ,气体 (H2 ,CH4 ,CO等 )从内向外溢出 ,这样可引起森林火灾和地震。自 1990— 2 0 0 0年 12月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资料做地震短临震兆的观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式预测、预报 149次 ,10 0次有结果 ,虚报 49次。 10 0次有结果的预测、预报中较准确的有 6 5次 ,含 7级地震 10次、6级地震 19次、5级地震 36次。较好预报有 2 5次 ,含 7级地震 4次。较差预报有 10次。由于云层干扰有 49次虚报和 2 0次漏报。 1998年 5月 13日— 5月 2 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火灾前 10d ,即 1998年 5月 4日在卫星热红外云图上见到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区出现圆形排气增强区。 1999年 4月 3日山西汾阳森林火灾前 4d ,即 1999年 3月 31日卫星热红外云图上汾阳森林区出现一孤立圆形排气增温区。 2 0 0 0年 3月 2 8日福州郊外森林区起火 ,就在当日卫星热红外云图上可见到福建沿海大陆升温。 1996年 9月 6日台湾兰屿发生 7 1级地震 ,地震前 11d增温震兆呈现一个奇特构造应力热体系———山字型。  相似文献   

10.
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地震岩性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正文  杨谦 《矿物岩石》1996,16(1):81-85
本文详细论述了地震岩性预测的方法原理和应用研究,它将地震剖面转化成地震岩性剖面,精确地再现了地下地质剖面特征,应用实例证明,地震岩性预测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提供了利用地震资料定量求取岩性信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震数据构造曲率属性预测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预测岩层裂缝发育与分布,利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背斜在纵弯变形作用下地震数据构造曲率属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裂缝预测。具体方法是:利用petrel软件分析研究区的地震数据,追踪主要层面和断层并提取目标层面曲率和建立构造模型;考虑层面曲率对裂缝预测的局限性,通过“蚂蚁追踪”进一步提取目标层三维曲率属性而提取裂缝分布规律,将提取的裂缝与构造模型相结合。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可以简单、高效、全面地预测裂缝发育与分布,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7级和 7级以上大震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地震活动 ,本文主要介绍我们提出预测大震的三性法和静中动判据以及预报实例。(1)三性法 :所谓三性法 ,就是用周期性、倍周期性和黄金分割性组成的时间序列去拟合所研究地区过去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序列 ,如拟合的较好就按这三性的时间序列向未来外推 ,以预报未来大震可能发生的时间。上述黄金分割性是指在一个周期区间内 0 .382处和 0 .6 18处的两个时间点 ,该点也可对应地震。某地区过去大震发生的时间序列呈现三性分布的原因 ,可能是其周期之比为 2 / 3或 3/ 5的两个外因合成后触发大震形成的。对于地震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声发射作为序参量描述了岩层运动过程中的自组织性,通过Lyapunov指数的计算对岩层运动过程中的混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确定系统独立变量数目的准则和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确定独立变量类型的方法,最终建立了岩层运动的非线性动力学反演预测方法,从而构成了岩层运动非线性动力学预测研究的基本框架,这对地震、煤矿冲击地压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山东地质》2008,(6):16-16
“中国科学界应以地壳运动整体观和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综合监测与综合预测,走出中国地震预测预防自己的路子”。5月3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交流中心,地学哲学委员会发起的“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座谈会上,专家们的讨论异常热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地震监测预报法》,提高全民防震防灾意识,检测现有房物抗震等级,地震局系统提升地震预报预测职能和工作力度;设置预防及减灾、救灾的机关或常设机构等10项措施,加大地震预防预报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魏野  雷一文  王刚  李正文 《矿物岩石》2005,25(1):117-120
针对碳酸盐岩薄储层气藏预测受制于地震分辨率,用常规反演方法往往很难解决薄储层气藏预测问题,通过参数加权综合法研究,从地震信息中提取薄储层5大类共计35种地震波场特征参数,通过Karhune—Loeve变换压缩降维,采用广义线性分类判别及加权综合处理,可获得能反映薄储层气藏特征的综合参数,较好地解决薄储层气藏预测的难题。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也见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四川同福场构造嘉陵江组嘉二^1气藏为一典型碳酸盐岩薄储层气藏,储层纵向上厚度较薄,一般有效储层厚度多为1m~3m,曾采用地震速度反演方法做过多轮储层预测,但因储层测井差异性特征不明显以及储层太薄等因素,预测效果均不理想,而采用地震参数综合法则较好地解决了本区薄储层气藏的预测难题,预测符合率达到95.5%。  相似文献   

18.
地应力预测地震的全称应该是:地应力状态变化预测地震。中心思想是研究地应力状态的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地应力与地震地质相结合,这是李四光提出的实现地震预报的一条技术途径。本文主要是重温李四光先生在地应力与地震预报方面的讲话,并将我大半生所从事的地震预报科研领域的主要活动以及所经历的地应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历程做一番回顾。一、李四光论地应力变化(1)1966年10月,李四光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所的几位同志谈地震预报时提出:压磁电感法测值“下降很厉害就可能是地震的信号。从三月十几号以来,在…  相似文献   

19.
在地震预报工作中什么是我所特色?如何突出我所特色?阐明了个人见解。认为:特色问题是个重要问题。分析同样的资料,是否突出我所特色,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去研究。只有从分析与研究地震应力-应变场的角度,利用各家可利用的长处,用以描述、刻化和论证地震应力-应变场的变化,从中找出显著应力变化区,并逐一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给出地震应力-应变场的变化和地震预测图才是我所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本人还对地震分析预报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地震数据本质上是非平稳的,如何解决复杂非平稳地震波场的数据缺失问题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预测滤波器在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地震数据缺失问题,但传统的平稳预测滤波方法无法很好地适应地震数据的非平稳特征;因此,开发高效的复杂地震波场自适应预测插值方法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本文将预测滤波器加入"流处理"的概念,滤波器系数随着地震数据的变化同时更新,此计算过程仅需矢量点积运算,能够提高计算效率并降低内存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基于流预测滤波的地震数据插值方法。利用多次波的动力学信息,通过互相关技术构建虚拟一次波,有效地解决了缺失数据位置滤波系数估计不准的问题,为插值过程提供了更为合理的滤波器估计,更好地解决了非平稳地震数据的重建问题。对Sigsbee 2B模型和实际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合理地针对复杂地震信息完成缺失数据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