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奇的南极之极昼与极夜$大连圣亚海洋世界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
在举国欢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2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6次受派赴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中国极地考察队的老队员、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我的心情格外激动,20年前远渡重洋、登上冰洲、鏖战风雪、建站升旗、扬我国威的艰辛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越冬队的八名队员,听从祖国的召唤,南极的需要,义无返顾地坚守在刚建成的、站区条件还十分简陋的长城站,勇克第一冬的重重困难,度过了茫茫极夜的诸多艰辛,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我们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的重任,并于1985年12月7日,安全地回到了祖国。在首都机场受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部、委、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在杭州火车站,又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我们深深感到,这是祖国人民对我们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鞭策。首次南极越冬考察为我国赢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并从此取得了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3.
1994年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是重要的一页——1994年是庆祝南极考察1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题词10周年。1994年10月28日,我国新引进的极地考察运输补给船“雪龙”号,鸣笛离开上海港,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  相似文献   

4.
2002年11月20日,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离开上海港码头,乘“雪龙”号考察船,经过一船二站58天的航行在2003年1月17日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全体队员奋战10天胜利完成了200t余的补给物资、400t余柴油的卸货任务,为夏季科学考察和新宿舍楼的装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第七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海洋气象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93,10(2):51-58
1991年中山站越冬海洋气象考察,主要是对南极中山站气温、气压、云量、风向风速,大气湿度和日照时间,进行日常地面气象观测,取得每日四次现场观测资料,对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统计,并与前二年气象资料进行了对比,得出了1991年中山站地区,风暴多,风速大,气温比前年高的气象特点。在越冬期间还对中山站海冰、湖冰厚度进行测量,掌握沿岸海冰各月分布变化情况。1991年中山站最大风速达46.2m/s,这是中山站建站以来所观测到的最大风速。冬季最低气温为-28.6℃也是建站以来最高一年。  相似文献   

6.
张林 《海洋预报》1993,10(2):40-50
本文以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观测到的气象资料与历史资料对照分析,介绍了长城站的天气特征,如气旋的来源、移动规律,海雾的特点,降水情况,特别是夏季的降水情况。较详细地介绍了1990年长城站的天气状况。 总结了长城站气压、风、气温、云、日照、降水及蒸发等项目的观测工作。对关城站的天气预报工作也作了总结,特别是极地气旋的预报和各天气要素的预报方法。并以1990年1月16日营救遇暴风雪的考察队员预报为实例,介绍了一次成功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李凯 《海洋预报》2011,28(5):82-88
利用第25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中山站海洋、气象考察资料,结合中山站过去2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中山站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围绕互联网络带来的预报手段的进步、预报能力的提高等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天气预报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种群聚集在南大洋的大西洋扇区。海冰在南极磷虾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海冰及其冰下环境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避难场所, 但海冰是否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重要的饵料存在一定的争议, 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量化源于海冰的冰藻对南极磷虾越冬期间饵料及碳源的贡献。基于2020年冬季(3~8月)于南大洋大西洋扇区48.1亚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周边区域)和48.3亚区(南乔治亚岛周边海域)采集的磷虾样品, 通过两种高支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IPSO25和HBI III)分别作为源于海冰的冰藻和源于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 对两个区域冬季磷虾对冰藻和浮游植物的依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处于较高纬度、海冰密集度较高的48.1亚区的南极磷虾体内含有更高的IPSO25, 而处于开阔水域48.3亚区的磷虾体内有更高比例的HBI III, 另外48.3亚区磷虾的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显著高于48.1亚区的磷虾。48.1亚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对浮游植物和冰藻的依赖与体长相关, 其中体长相对较短的早期成体呈现更高的依赖性, 同时该区域磷虾对冰藻的摄食提高了其营养级地位。48.3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两种类异戊二烯含量与δ15N稳定同位素数值呈负相关关系, 表明该区域南极磷虾在初级生产匮乏时会摄食动物性饵料。若未来南大洋大西洋扇区海冰持续减少, 这将对整个磷虾种群、磷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9.
姜德中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33-39
在南极中山站进行首次气象考察,主要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日常气象预报,海冰分布及海冰厚度测量等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的项目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云量、风向风速等。我们将地面观测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邻近的外国站多年平均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得出了1989年中山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的特点 利用中山站当时现有的仪器设备,逐日接收了由苏联青年站播发的地面传真天气图,高空500hPa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等资料。首次开展了中山站地区夏、冬两季天气预报。并总结分析了西风带中极地气旋影响中山站时的路径特点,初步探讨了东南极下降风的发生及其强度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些资料对从事南极考察的气象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队极地海洋气象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文义 《海洋预报》1993,10(2):24-32
本文介绍了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从获得的每日四次现场气象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出了1988年长城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特点。 利用长城站现场气象观测资料及接收到的地面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开展了对长城站地区天气预报工作。并总结了影响长城站地区天气系统和出现的天气及影响长城站地区的气旋路径。对今后有关人员作好站区天气预报和科学考察工作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西风带”即南纬45°—60°海域,因地球表面冷暖气流交换和地球自转作用,加上该海域空旷没有陆地阻挡造成的气旋多发地带,是人类无法改变其现状的一种自然力的表现。简言之,西风带是南极极地气团与副热带气团之间相交汇的过渡带。由于两大气团性质截然相反,极地气团带来的是干而冷的空气,而副热带气团带来的是温暖潮湿的空气,因此在过渡带蕴藏着极大的不稳定能量,经常产生巨大的涡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绕极气旋。在绕极气旋中不仅常伴有雨或雪,而且伴有狂风巨浪,天气变化非常剧烈。  相似文献   

12.
总以为在戴维斯站有过一年多时冷时热的越冬经历,会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然而,时过境迁,20多年过去,戴维斯站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丑小鸭,现在已出落为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少女——一座现代化的南极城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3.
总以为在戴维斯站有过一年多时间的越冬经历,会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然而,时过境迁,20多年过去,戴维斯站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丑小鸭,现在已出落为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少女--一座现代化的南极城呈现在我们眼前。 戴维斯站始建于1957年,主体建筑由一群串联式火柴盒状的木结构房屋组成,北南走向沿海湾岩岗而设置。其功能区依次划分为通信、气象房、站长办公室兼卧室、队员宿舍区、公共盥洗间以及健身房等。配套设施的独立建筑有被服库、食品库、发电房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南极环境工作者,对澳方戴维斯站近年来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在废弃物和灰液处理方面都有什么先进设施等等,都是我所关注的调访内容。在到站的当天下午,蕾婕尔站长就将戴维斯站环境官员,医生安洁雷召来,我们约定第二天开始先参观后交流。说起南极环境生态保护,不免想起早年西方导演的对南极财富的掠夺和生命的残灭的一幕。18世纪末,欧美捕猎船浪迹南极岛屿, 仅仅为了榨取油脂,数以百万计的海豹和企鹅被活生生扔进成排的炼油罐。时至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社会才如梦初醒,制订规定禁害南极生命。无疑,人类进军南极不  相似文献   

15.
16.
我曾乘科学调查船在太平洋上航行。每当海上起雾,那时肉眼看不清航向,也看不到四周有船舶,但有时会听到从白茫茫的雾海上传来“当——当!”的钟声。我们科学调查船的前方将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地夏威夷的火奴鲁鲁港,在雾钟响起的雾天,船上调查作业大部份停止了,航行的速度也减慢了,同船的朋友空下来就常聊天,话题中常有珍珠港事件和至今仍沉在港内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自然从雾钟响声也就谈到这艘巨舰上的那口雾钟。  相似文献   

17.
施征 《海洋世界》2009,(12):61-62
“当巴厘人戴上花,会从心里面觉得自己很迷人,”刚到乌布的宾馆,迎宾人员就这样对我们说,听起来像是怂恿。身穿白色外套和棕红色沙龙,耳戴一朵鸡蛋花的迎宾人员带我穿过游泳池畔的走廊,去我的房间。沙滩躺椅上方,垂下的藤蔓开满白色蝴蝶花。再向前,潮湿的小路,天堂鸟火红的花瓣撒落一地——净水泼街,鲜花铺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于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改造一新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中国海洋报》记者徐小龙作为特约记者,随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本刊将在今年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的栏目中隔月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魔海,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这片凶恶的魔海,不知吞噬了多少舰船和飞机。它的“魔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然而在南极,也有一个魔海,这个魔海虽然不像百慕大三角那么贪婪地吞噬舰船和飞机,但它的“魔力”足以令许多探险家视为畏途,这就是威德尔海。  相似文献   

20.
张静 《海洋世界》2013,(7):72-73
新年过后不久的那天,工地上有位队友说,《长城向南延伸》电视剧组正在拍金乃千跳冰窟的镜头。我们听后心中一阵担忧:老金毕竟50多岁的人了,平时又那么儒雅,为了扮演好角色,在船上越是风急浪大时,他越要强打精神抢镜头拍戏;现在南极大陆风寒地冻的,怎么又要往冰窟里跳?怀着一份担忧,我们踏着约2尺深的冰雪,匆匆赶到拍戏现场。那里是个风口,正刮着咆哮的10级大风。只见金乃千扮的生物学家和另一位由摄影师张黎平扮演的生物学家一道,在表演采集生物标本、一不小心落进冰窟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