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作者50a的工作经验和当今我国工程地质工作发展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工程地质学的核心价值。工程地质学源于地质学,渊于地质学知识,但又是地质学科与工程学科的结合,具有解释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工程意义的能力,这才构成它的特色。工程地质学通过它的观察、判别、推理、评价、预测到决策来实现其核心价值。工程地质工作既要坚持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挥工程地质学的特长,也应吸取和应用兄弟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推进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为工程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城市工程地质质量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影响评价的因素众多,关系十分复杂,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又不相同,因此,用常规方法难以精确划分质量综合等级分界线,本文选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临川市文昌桥区工程地质质量作出了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3.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地质综合分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工程特性的地温分区和冻土类型, 提出了冻土工程地质综合分类方法. 结合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和施工情况的实践, 对铁路建设中如何应对全球气温变暖下冻土区工程安全提出了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工程地质学科的世纪演化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本刊的新春献辞,文中对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评述。回顾了它的由来,讨论了它的理论基础的夯实,畅谈了工程地质学科的想往和前景。在科技和工程极大发展,人地和谐受到全人类共同关注,正酝酿着科技突破的新世纪,作者期望我国工程地质学界关注趋势的影响及学科整体的前进和未来,并为此在蛇年及未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摘将可拓工程方法与工程地质评价结合,在物元理论、可拓集合理论和关联函数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关联度的计算,建立了工程地质评价的物元模型。运用此物元模型进行临港新城规划区的砂土液化评价,证明可拓学理论在工程地质多因素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因地制宜的考虑所选取的因素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一系列大型地质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预报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需求,使工程地质学面临综合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有关学者提出大成综合理论,从源头上综合了专家的多源知识,从理论上凝炼了工程地质学高度综合的特点.以大成综合理论为基础,作者提出将众多因素相互作用进行观察、判断和测试,建立关系矩阵并加以权重分析和活跃强度等运算,提出了表征工程地质多因素作用关系简便可行途径.其研究难点在于综合认识地质条件的原生、次生和工程作用下的变化.总结复杂地质条件下国内外地质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自然演化和工程扰动下岩体结构动态控制观(DDC).结合工程场地规划和比选,以工程地质分区(EZI)、综合适宜性(CSI)、加固需求度(DRD)等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发展工程施工乃至运行扰动作用下的岩体结构控制论,更好地服务于地质工程与环境和谐的高层次决策目标.复杂地质条件下工程实践说明了DDC提出的科学合理性,以及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安全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需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支撑,三维工程地质建模是将城市地下空间的地质调查成果可视化呈现以便于实施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决策的重要手段。作为数据源的各类地质钻孔及其他相关数据具有来源不同、格式各异的特点,给数据建模和可视化呈现造成一定困难,而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工程地质建模能够解决建模效率低、可视化效果差的模型建设现状。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广州南沙核心区集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其规模化建设急需开展三维工程地质建模,以实现空间利用高效化。本文通过原始数据处理、三维空间集成和多源数据融合三个步骤实现了对多源钻孔数据和其它信息的有效集成,依托南沙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及信息平台搭建地质空间数据库,通过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构建了三维曲面,并采用半自动建模方式,依据强制约束条件建立以钻孔为主、其它信息为辅的三维工程地质模型。模型应用于南沙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地铁路线规划,提出了软土地面沉降的工程处理建议,助力建设“透明南沙”,为更加安全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分析了《工程地质学报》2000~2006年发表论文的各类相关数据,与同类学报进行对比,以利学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文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26(4):459-461
总结了浏阳市城区第四系的分布范围、厚度、韵律(层序)及其阶地分布;指出了其基底风化残余粘土层的厚度变化、岩溶现象和断裂发育情况;探讨了与之有关的工程地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工程地质:科学、艺术和挑战从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年会看工程地质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2014年太原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的学术总结.这次会议以资源开发中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为题,聚集了全国8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15个大会报告, 3个分会场共69个报告,集中反映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会议报告和论文展现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几个特点: (1)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敢于触碰国际工程地质前沿难点; (2)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问题为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中国工程地质走向世界,工程地质没有了国界.企业界活跃参与,学术交流走出了象牙塔; (4)高新技术在工程地质界广泛运用,促进工程地质大发展; (5)青年成为学术舞台的主力军; (6)中国工程地质学家开始哲学思考,中国的工程地质进入新的境界.本文也指出了我国工程地质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 二是学科精神建设亟待加强,而最大的挑战正是学科精神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工程地质中的场及其多场耦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通过场概念争论的分析,给出了场的定义; 根据工程地质的特点,提出了基本场的概念,并对基本场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将工程地质中的场分为基本场、作用场和耦合场3类,同时对地质体结构场、应力场、渗流场、温度场、化学场和变形场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多场耦合关系的类型进行了讨论,对工程地质中场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工程地质多场耦合分析中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6.
17.
18.
工程地质评价定量表格化的一种实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传统的工程地质评价方法作了扩展,称之为工程地质评价的定量表格化。本文详细给出了定量表格化的一种实现方法。两个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既定量又简便,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