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行山早前寒武纪杂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质事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太行山前寒武纪杂岩地质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确定了太行山的地质事件主要有 5期 .新太古代早期玄武质岩浆喷发和石英闪长质 英云闪长质岩浆侵位 ,形成阜平片麻岩的角闪斜长片麻岩和TTG片麻杂岩中变质基性岩包体 .新太古代晚期麻粒岩相变质和黑云斜长片麻岩侵位 .新太古代末期至古元古代早期伸展隆升 ,形成城南庄大型变形带 ,沿着伸展变形带变质基性岩脉侵位 .古元古代晚期 (吕梁期 )太行山前寒武纪杂岩重新活化 ,构造隆升 ,南营片麻岩侵位 ,之后形成龙泉关韧性剪切带 .古元古代末期形成区域性花岗质伟晶岩 ,代表吕梁运动结束  相似文献   

2.
井泉的引水一取样系统对水氡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地试验研究。一、泉水的引水条件试验是在涿鹿矾山泉上进行的。(一)泉点简况矾山泉为上升泉。泉水以多点出水的形式自第四系冲积、洪积砂砾石层中流出。流量约57升/秒。当地群众在很久以前已将泉口修建成储水池,其直径约30米,水深2.5~3米。在水池的北堤上建有闸门;南堤上设有固定的溢水渠道。为进行水氡观测,在水池西侧的泉眼上安装有1吋引水管(1号管),将泉水引入地下室内取样(图1)。  相似文献   

3.
在压力为1.0GPa、温度为400~1 073K条件下,用交流阻抗谱法研究了采自山东泰山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平行及垂直面理方向的电导率。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黑云斜长片麻岩实验样品电导率的对数值为-6.0~0.5S/m,满足Arrhenius方程。电导率在平行面理方向比垂直面理方向高出约1个数量级。平行面理方向样品电导率分别在第3轮升、降温过程中的881~1 040K之间出现1个明显的电导率突变过程,这可能与黑云母的脱水有关。在低温段,垂直及平行面理方向样品的活化焓分别为0.43和0.49eV,在高温段则分别为3.40和1.53eV。将该实验电导率结果与华东地区大地电磁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中下地壳范围内,该实验结果部分位于大地电磁结果范围内,说明黑云斜长片麻岩可能是组成这一地区中下地壳的候选岩石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1.0 GPa压力、343~962 K温度和0.1~106Hz频率的条件下,使用Solartron 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对含角闪石的片麻岩从平行和垂直面理两个不同方向分别进行了电阻抗的测定,并且进一步分析了片麻岩的微观导电机制.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片麻岩的复阻抗对温度、频率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片麻岩的电导...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认识聂荣微陆块上的泛非-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并约束其构造演化,本文报道了聂荣微陆块中安多片麻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安多片麻岩出露于藏北安多县城以南约30 km,4件片麻岩的野外产状、矿物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中酸性侵入岩;片麻岩中锆石微量元素示踪、成因分析研究表明锆石具有岩浆锆石的典型特征,锆石206Pb/238U谐和年龄在505~517 Ma,为中-晚寒武世,代表了片麻岩原岩的时代.样品具显著高硅,富碱的特征,碱度率AR=1.73~3.7,分异指数DI=70.78~90.28,岩石铝饱和指数在1.02~1.05,FeO*/MgO介于2.63~4.50,10000×Ga/Al在2.12~2.41,P2O5和Al2O3含量随SiO2增加而降低,Th,Y与Rb含量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片麻岩类原岩的成因类型属于分异的亚碱性过铝质I型花岗岩.结合区域资料,安多片麻岩原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碰撞造山过程密切相关,初步认为微陆块上发育的中晚寒武纪岩浆事件可能是泛非造山作用结束之后,沿冈瓦纳超大陆边缘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李静  李营  陆丽娜  孙凤霞  谢超  崔月菊 《地震》2017,37(1):61-72
根据六盘山地区泉水的化学组成和氢、 氧同位素数据, 讨论了该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 成因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2012年11月和2014年7月在六盘山地区采集10处泉水样品, 氢氧同位素由液态水同位素分析仪测定, 离子组分浓度由离子色谱和化学滴定法测定。 水样的TDS范围为218~27508 mg/L, δ18O和δD值分别为-12.0‰~ -8.5‰, -88.5‰ ~-61.3‰。 δ18O和δD指示该区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 并受水循环条件及水岩反应程度的影响。 根据舒卡列夫分类法, 所采水样可划分为10种水化学类型, 受含水层岩性控制, 宁南地区的水化类型主要为SO4-Na型, 渭北西部地区的水化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 两次所采水样的离子浓度显示多数水样点的HCO-3具有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千川村(QC)、 双井村(SJ)等因含水层赋存环境较封闭, 受降水干扰小; 硝口村(XKH)泉水的离子毫克当量比值变幅最大, 说明该泉点水岩反应程度变化较大, 易受断层带活动的影响。 研究结果确定了六盘山地区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和水的来源, 为该区流体地球化学地震监测、 预测提供了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7.
作为TTG质岩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奥长花岗质岩石是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但在很多TTG片麻岩地体中,如在冀东麻粒岩相区的奥长花岗岩呈较小的岩脉、侵入体,或者呈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的浅色体产出,显示近原地熔融成因.本文以冀东地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样品J13为基础,并结合锆石定年研究,探讨该区奥长花岗质岩石的成因,模拟在不同压力(0.7、1.0和2.0GPa)下发生的变质熔融反应以及熔体的常量、微量元素成分特征.结果表明,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在石榴二辉麻粒岩相条件下,如0.9~1.1GPa/800~850℃,发生角闪石脱水熔融,熔融程度为5~10wt.%,残余物中石榴石含量为5~10wt.%时,产生的熔体的成分与冀东奥长花岗质岩石有很大的相似性,如La/Yb值高,Yb含量低等,但模拟熔体的常量元素成分相对高K2O、低CaO、Mg~#偏低,表明冀东奥长花岗岩脉体和浅色体可能包含了部分残余矿物并受到结晶分异的影响.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原岩结晶年龄为(2518±12)Ma,变质年龄为(2505±19)Ma,奥长花岗质岩脉的结晶年龄为(2506±6)Ma,二者之间存在密切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河套盆地周缘断裂带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和水化学组分,讨论了该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成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于2014年9月下旬和2015年4月15日MS5.8阿左旗地震震后在河套盆地周缘的乌拉山断裂带、色尔腾断裂带、狼山断裂带以及桌子山断裂带采集了17个泉水和井水样品,测得水样的TDS分布在143.8~42 553.0mg/L范围内,δD和δ18O值分别在-83.6‰~66.56‰和-11.16‰~8.2‰的范围内,来源为大气降水。根据舒卡列夫分类法,震前水样可划分为13种水化学类型,震后西山咀、圐圙朴隆等5个点采样点泉水的水化学类型发生变化。其中,乌拉山断裂带的水样以HCO3-Ca型低矿化度地表水为主;色尔腾断裂带、狼山断裂带泉水受白垩系含水层影响,矿化度较高,富含HCO-3及SO2-4;桌子山一带受煤矿开采影响,水样以富SO2-4和Cl-的高矿化度水为特征。地震前后TDS、阴、阳离子以及γNa/γCl、γ(SO4+Cl)/γHCO3、γHCO3/γCl等毫克当量比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地震。2015年4月15日阿左旗MS5.8地震后,呼鲁斯太、迪延阿贵庙及八一井的水化学组成变化较大,对地震响应较为敏感。呼鲁斯太地区泉水的TDS稍有降低,但HCO-3在阴离子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表明震后该地区含水层的泉水与较低矿化度的含碳酸盐岩含水层水发生了混合;八一井的TDS值有所增加,γNa/γCl比值有所降低,表明深部高矿化度水的混入;迪延阿贵庙水样的TDS稍有下降,但NaCl的相对含量较震前有所升高,表明有低矿化度NaCl水的混入。本工作不仅确定了该区水文地球化学背景,而且对地震监测和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供了扬子克拉通太古代基底崆岭群20件代表性岩石样品的密度与磁性参数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变碎屑岩与TTG(英云闪长-奥长花岗-花岗间长质)片麻岩(13个样品)的磁化率与饱和剩磁普遍大于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前者的磁化率与饱和剩磁平均值分别为1213×10-6SI与19.94A/m,而后者的则为802×10-6SI与10.77A/m.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呈明显的亚铁磁性状态;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则以顺磁性或顺磁性与亚铁磁性混合状态分布为主.热磁分析结果表明,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的剩磁载体以磁铁矿与磁赤铁矿为主;斜长角门岩和辉长岩则明显含有磁黄铁矿与次要的磁铁矿.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的磁性具有很强的非均一性.推断崆岭群中的变碎屑岩为麻粒岩相变质级,视深度相当于大陆下地壳;而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级明显低于变碎屑岩,可能为角门岩相,视深度相当于中地壳.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磁性的强非均一性可能与该区后期广泛发生的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金西段吐拉一带存在以夕线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含石墨夕线石榴黑云片岩等富铝片麻岩 (片岩 )为主和呈透镜状或薄层状夹于片麻岩 (片岩 )中的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等组成的一套孔兹岩系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表明富铝片麻岩 (片岩 )的原岩为富铝泥质和泥砂质沉积岩 ,所夹基性麻粒岩的原岩可能为大陆拉斑玄武岩 ,这套孔兹岩系的原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孔兹岩系经历了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 ,矿物的温压估算得到其峰期变质温度为 70 0~ 85 0℃ ,压力为 0 .8~ 1.2GPa .岩石中变质锆石的U Pb及Pb Pb同位素测定获得447~ 46 2Ma的年龄值 ,代表其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时代 .从富铝片麻岩中含继承组分的锆石还获得较老的上交点年龄 ,它可能代表其沉积岩原岩源区的年龄  相似文献   

11.
1614年榆社地震与1615年平遥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宗正  安卫平 《地震研究》1996,19(3):292-299
  相似文献   

12.
关于层状介质视电阻率响应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水平层状介质的电法理论出发,定义了电性层的响应系数S_i,并指出:S_i代表各层电阻率的变化对△ρs/ρs贡献的“权”,同时还给出了二层、三层和深埋电极时S_i的计算公式和部分计算结果,着重讨论了电性结构对表层响应系数S_1和底层响应系数S_n的影响。最后以此理论讨论了九个地电台站的具体情况。根据理论和实际资料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电性上,台址最佳观测条件是:表层响应系数S_1=0;底层响应系数S_n=1。2)台址的表层电阻率ρ_1高一些,底层电阻率ρ_3低一点,比较接近最佳观测条件。但各层电阻率之间的搭配关系需有一定范围,过高或过低的值都会偏离最佳观测条件。3)仅仅以电性剖面类型区分台址电性条件的优劣是不完善的,最好通过具体计算S_1来评判。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裂缝的位错理论及位错在应力场中受力的概念讨论了地壳中水平张力区对孕震断层的作用。从理论上计算了位于径向分布的张力区中孕震断层端部所受力的表达式和方向。指出张力区对孕震断层有类似于象力的作用。在一定配置条件下,它有利于裂缝的传播,并使裂缝在传播过程中拐弯。地壳底部受一定分布的垂直力作用时,会在其周围产生水平张力区。因此,可以通过地形变资料、孕震断层周围的地质情况去寻找张力区的可能存在区域并分析它对孕震断层可能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构造地貌研究在地震地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断裂活动程度的鉴别;一是为划分地震危险区而进行的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前者做的是线、段、点的工作,后者做的是面的工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简要介绍在广东及其邻区的地震地质工作中所进行的构造地貌研究以及从中得出的若干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作者应用Dobson臭氧光电分光光度计进行低太阳观测时,发现直射光路上总光强比值随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发生两个逆转。随着臭氧总量的增大或者波长的減小,逆转点的天顶角变小。作者同时考虑直射太阳光和散射光,定性地解释逆转原因及其随波长、臭氧总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莒县深井电阻率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承德  钟国芬 《地震研究》1998,21(3):277-281
本文以鲁南地区近几年发生的4级以上地震的震例为基础,总结出莒县深井电阻率震前异常特征,给出了由计算机进行异常识别和概率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荷包岛为南海北缘一鲜为人知的小岛,岛上发育颇具规模的南北向构造,由一系列压性结构面组成并有北延至大陆沿海的迹象,荷包岛南北向构造很可能是一较大规模的构造带的残余,它既与华南大陆广为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带有关,亦受控于南海海盆的新生代扩张,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为合理解释南海北缘构造系统形成、发育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本文对地震预测的难点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实质在于缺乏对地震发生规律性的认识。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近些年来欧洲、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实际情况表明,国际上虽对地震预测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同意见,但地震预测研究仍在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然而,要期望取得突破,尚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61-1971年我国五个地磁台北向强度的资料,采用长期变化二次项的残差ΔX,讨论了我国境内太阳活动周期的地磁效应。结果表明,各台ΔX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数平均为11年周期有关,其相关系数平均为-0.77;ΔX的变幅随纬度的增高而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