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藏东南及横断山脉多数冰川物质持续亏损、运动速度减缓,导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为突破光学遥感受气候条件制约的瓶颈,联合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地基SAR两种技术手段,选取海螺沟冰川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时序监测分析。基于对近11 a间获取的38景PALSAR系列影像的像素偏移统计表明,海螺沟1号冰川粒雪盆和冰瀑布上沿区域整体运动最快,最大速度超过2 m/d;在海拔2 900~3 900 m的冰舌区,冰川运动趋缓,速度降至0.1~0.4 m/d;随着季节更替,海螺沟冰川运动速度呈周期性波动,积累区的夏冬两季差异为25%~35%,而冰舌段的差异则高达4倍。在年际变化方面,海螺沟1号冰川的运动速度平均减缓率为每年7.27%,消融区内减缓率高达每年15.57%。同时,使用像素偏移追踪和Stacking-InSAR(interferometric SAR)方法在海螺沟U型谷北坡探明了多处不稳定滑坡体,统计分析表明,此类滑坡运动与冰川消融具有强相关性,滑移速度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2018年度最大滑移速度为南北向100 mm/d、东西向50 mm/d。进一步分析地基雷达的高频实时监测数据,确定该滑坡体的滑移速度在2018-07-09达到峰值(150 mm/d),并于随后失稳垮塌,详细展现了整个蠕变致灾过程。相关研究数据及监测结果可为冰冻圈及山地灾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分+”,探索以“高分+地质灾害”模式对10·11与11·3金沙江滑坡灾害开展灾情应急分析,利用灾害前后的高分遥感影像解译了滑坡灾害的基本灾情信息,分析了灾害前后孕灾及变形蠕动特征,对灾后白格堰塞湖及周边开展了隐患灾害排查,查明了堰塞湖两岸存在疑似裂缝与次生滑坡隐患点,开展了二次滑坡灾后灾区道路通达性分析。结果表明,“高分+”模式对类似金沙江滑坡等山区自然灾害巡排查、灾情跟踪监测及灾后应急抢险道路优选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6.
7.
8.
2017年8月8日发生的7.0级九寨沟地震诱发九寨沟熊猫海附近产生大量的滑坡体,造成道路阻塞,严重影响地震应急救援进度。为快速准确地识别滑坡分布范围,本文在深入分析滑坡遥感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实现了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震后滑坡体的自动识别。通过多尺度分割算法获取滑坡多层次影像对象,利用SEaTH算法自动构建每一层次特征规则集,实现基于不同层次分析的滑坡体自动识别。分析滑坡体在地形、活动断层等因子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地震滑坡预测与危险性评价奠定基础。与人工目视解译结果相比较,基于面向对象的滑坡自动识别方法提取精度可达94.8%,Kappa系数为0.827,在电脑配置相同的情况下,自动识别方法的效率是人工目视解译效率的一倍。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斜坡坡度、地形起伏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地表粗糙度存在负相关关系,研究区滑坡体分布存在明显的断层效应。 相似文献
9.
“天-空-地”协同滑坡监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灾害是全球范围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设施的安全。科学监测是实现滑坡预警预报与主动防范的重要技术前提,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融合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InSAR、无人机摄影测量、无线传感网络(WSN)等多种新技术方法,滑坡监测已从传统点式人工监测逐步发展到“天-空-地”多维协同监测,在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与监测预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结合多年来对滑坡发生机理与变形破坏过程的研究认识,从天(光学遥感和InSAR)、空(无人机摄影测量)、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裂缝计等专业监测)三维立体角度对我国滑坡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讨论了不同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技术优势和适用性,构建了滑坡变形破坏全过程的“天-空-地”协同监测技术体系,为滑坡地质灾害的科学防范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和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基于"天地图·陕西"发布的电子地图服务,设计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系统下的电子地图浏览系统,依托当前较为流行的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天地图·陕西"在线矢量地图和影像地图的触控浏览、移动定位、POI搜索、周边查询、市县导航、路径导航等功能,便于用户使用"天地图·陕西"的地图服务和功能服务。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卫星视频条件下的点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运动平滑约束的贝叶斯分类目标跟踪方法(BMoST)。本方法引入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思想,不依赖目标的任何先验概率,在运动平滑性约束下,利用灰度相似性特征来表达描述目标的似然度,并根据独立假设的贝叶斯定理,建立简化的分类器条件概率修正模型,通过该模型估计目标的后验概率,从而实现目标跟踪。同时,采用卡尔曼滤波辅助、优化跟踪处理,提高算法的稳健性。试验数据采用SkySat和吉林一号拍摄的视频各两段,对6个点目标进行跟踪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针对卫星视频的点目标跟踪效果良好,精度达到90%左右,且跟踪轨迹平滑,满足卫星视频后续高级处理和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6.
17.
吴云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6):649-652
利用实测大样本GPS/GLONASS观测数据分析基于“快照”和“滤波”的粗差检测和识别方法的性能。动态和静态数据检测结果表明,从误警率、漏检率、正确识别粗差率、计算时间、结果的可用性和精度上看,“滤波”检测法的检测和识别性能都航的连续性优于 相似文献
18.
SARS沿交通线的“飞点”传播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春SARS在中国部分地区暴发与蔓延,情况非常危急。全国集中力量对SARS病原学、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以及传播模型、应急反应系统等展开研究。综观此次SARS的传播,除有以往流行性疾病传播的一些共同特点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远距离跳跃式传播。这是以往以及目前针对SARS建立的点源扩散模型无法单独解决的。因此提出建立沿交通线的“飞点”传播模型,以交通工具为一尺度,建立相对封闭的交通工具内的SARS传播模型,另以此为基础,建立沿交通线这一尺度上的有人员流动的空间传播模型,建立二尺度的“飞点”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自然资源违法行为“更早发现、更快反映以及更快处置”的目标,构建了全要素、全时段以及全覆盖的常态化“空天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动态监测体系,阐述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低空720全景影像监测技术以及巡查填报监测技术三种关键技术,搭建了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监测系统,实现违法图斑采集、违法图斑展示、违法图斑查询、统计和分析以及监测成果编制等功能,有效提高了自然资源执法监察能力,为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提取耕地“非农化”的变化信息,实现耕地“非农化”遥感监测,提出一种“三调”成果引导的耕地“非农化”遥感监测方法。先从前时相的矢量数据抽取矢量边界、类别属性等先验信息;进行超像素分割,提取像斑的光谱和纹理特征;在先验信息引导下,利用同质性特征分析、异常检测的方法自动筛选样本,利用影像特征差异分析的方法确定最优影像特征;针对不同的耕地变化类型,选择最优影像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实现耕地“非农化”区域检测。在河北省选取两块区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在已有成果数据的引导下,能够有效检测出耕地“非农化”区域,总体检测精度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