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观测,分析了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计算了UV—B增加条件下对作物群体生产力生态特征值发生变化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加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表现在:生育期推迟,叶面积、分蘖和开花数减少,植株矮化,绿叶数、单株干物重、叶重、穗重等减小;影响小麦群体生产力表现在:群体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叶日积、净同化率都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有很大幅度的减小,从而使小麦每亩株数、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也明显下降,最终影响到小麦群体生物学产量及经济学产量。  相似文献   

2.
UV-B增强对冬小麦和菠菜影响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紫外辐射UV—B增强对冬小麦和圆叶菠菜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以及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紫外辐射UV—B增强对冬小麦和圆叶菠菜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使叶绿素含量下降,类黄酮含量增加。对比试验也表明,UV—B辐射对小麦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以及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小于对菠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紫外辐射增强对菠菜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紫外辐射(UA-B)增强对圆叶和尖叶菠菜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将显著降低圆叶菠菜种子的出牙率和出苗率,延缓发牙进程,出苗速度,影响幼长势,而对尖叶菠菜的影响较小,增强UV-B辐射还能有效抑制菠菜种子发牙时因病菌感染而发生的霉变,并减少幼苗期病虫害的蔓延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紫外辐射增加对农业影响问题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辐射(UV)在太阳辐射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由于它具有特殊的生物效应和化学效应,因而受到重视。按其生物效应,UV 可分成三个部分:UV—A 波长约320—400nm,对生物的影响不大;UV—B波长约280—320nm,对生物有特别重要作用;UV—C 波长约200—280nm,是灭生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增强紫外辐射4种处理的大豆田间试验资料分析,得出增强紫外辐射使大豆光合作用减弱,植株变矮,干物重减轻,生育期延长;经测定还得出增强紫外辐射使大豆蒸腾速率降低,气孔阻力增大。这些变化还随紫外辐射强度增强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长春地区紫外光谱(UV-A,UV-B)辐射观测和初步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利用我们研制的太阳—大气紫外光谱辐射计,从1992年5月在长春开始试验了野外观测,监视到达地表的太阳直射和大气散射紫外光谱辐射,主要给出长春地区地面紫外辐射,特别是紫外(UV)B段(280~320 nm)光谱辐射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初步统计特征。由于地表UV-B辐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危害作用,其强度随着臭氧减少而增加。该项观测分析将有助于监测和研究臭氧层变薄的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影响的数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未来不同气候情景对南京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并考虑了紫外辐射变化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具体估算了温度升高、降水变化、CO2 浓度上升及紫外辐射增强对南京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未来CO2 增加可提高小麦产量,气温升高、降水变化及紫外辐射增强均使得小麦产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
棉蚜与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俗称蜜虫、腻虫,是暴发性害虫,种类很多,在新疆危害棉花的主要是棉蚜。棉蚜为害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降低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以刺吸式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撤头部分组织内吸食汁液,破坏正常代谢,唾液能刺激棉叶畸形生长,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使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根系缩短,推迟现蕾、开花。伏蚜发生严重时,会引起幼蕾脱落,造成减产。二是蚜虫分泌的蜜露使叶子表面诱发产生腐生性霉菌,既影响棉株光合、呼吸作用,又导致欢生病害发生。在吐絮期,秋好为害,污染棉纤维,增加棉纤维含糖量,不利于纺纱。过去新疆棉蚜…  相似文献   

9.
多功能防旱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间试验表明 ,冬小麦喷施多功能防旱剂后 ,能够增大叶片的气孔阻力 ,减少植株蒸腾 ,从而使耗水量减小 ,并能延缓叶片的衰老 ,延长小麦灌浆时间 ;叶片离体失水速率变小 ,保水能力增强 ;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具有推广价值 .  相似文献   

10.
张掖地区春小麦生长期的辐射平衡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基玲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4,13(3):353-358
张掖地区春小麦的反射率在整个生育期内比较稳定,变化范围在15%-19%;有效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倒例随小麦的生长而迅速降低,从小麦的三叶期到抽穗期,该比例由33%下降至20%,抽穗以后,变化缓慢,最后降为17%;与有效辐射的情况相反,净辐射在总辐射中的比例随小麦的生长而增加,比值从50%增到68%。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河南省小麦锈病发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普查出与锈病关系密切的关键旬降水因子。在对锈病进行小波分析后发现,未来8 a内锈病发生的总体趋势偏重,3 a内锈病发生程度将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对关键旬降水量也利用小波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河南省锈病发生面积与关键降水单元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下游小麦赤霉病气象指数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贾金明 《气象》2002,28(3):50-53
按照小麦赤霉菌的活动规律,把小麦赤霉菌活动周期划分为三个时段,即菌丝体形成期、越冬休止期和侵染流行期。分时段选取有植病流行学意义的气象因子,组成小麦赤霉病气象指数,建立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的分析、评价与预报指标,经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豫南稻区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涝灾。由于降水冬前比冬后变化大,常出现生育前期旱涝和中后期湿害。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早熟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生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豫南稻区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涝灾。由于降水冬前比冬后变化大,常出现生育前期旱涝和中后期湿害。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早熟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晚播地膜冬麦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 ,讨论了晚播膜下条播冬麦各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 ,并分析了晚播地膜冬麦高产节水的农业气候原因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复播棉花相配套的晚播地膜冬麦的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指出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即缓慢失墒期、急剧蒸发失墒期和收墒期;垂直变化可分为水分速变层、活跃层、过渡层、稳定少变层。同时还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降水蒸散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徐州地区冬小麦气候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徐州地区 1∶ 2 5 0 ,0 0 0地形数据和 4 0年冬春气候资料 ,综合分析了农业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冬小麦生育气候条件 ,筛选出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以 City Star(3.0 )软件为平台 ,利用 5 0 0× 5 0 0 m高程栅格数据 ,对所选区划因子进行网格推算 ,制作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分析图 ,并进行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18.
郑有飞  颜景义  万长建 《气象》1996,22(9):22-25
根据1992 ̄1994年的田间实际观测资料,提出用Logistic方程求算小麦积光合量的方法,它不但具有明确的生物意义和生态学意义,而且计算极其简便,结果较为精确,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又准确的计算小麦累积光合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运城市1964年~2003年自然降水的变化趋势和季节分布特征,发现年降水量以14m m/10a速率快速递减,春、夏、秋季的降水处于减少的趋势中,冬季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降水的不断减少及其在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对该市冬小麦生产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20.
选用小麦品种济麦20和泰农18,采用池栽补灌淹水方法,研究开花期及灌浆期3d、6d、9d、12d淹水对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淹水期间光合性能降低,淹水后光合性能有所恢复。灌浆前淹水提高了灌浆中后期光合性能,但以后光合性能迅速降低。除淹水3d外,两时期6-12d淹水均引起籽粒产量降低。产量降低的主导因素是粒数的减少,其次是粒重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