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 2 0年来 ,在华北 ,扬子和华夏地块上已经获得较丰富的前寒武纪岩石古地磁和磁性地层资料 ,建立起三个地块的视极移轨迹。在此基础上 ,编制出 3个地块的初步年代磁性地层表 ,并尝试性地划分出 8个极性带 (或期 ) ,通过与全球的对比 ,似乎可以确立起 3~ 4个磁性地层的参考对比标志层。同时还利用极移轨迹的特殊现象———极环、拐点和极位分布等做为磁性地层研究的重要内容 ,进行了构造地层和年代地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古地磁学和磁性地层学对前寒武纪地质仍是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古地磁研究初步成果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2000余个热退磁样品,经计算获得极点60余个,可以构成代表华南地区不同块体的视极移轨迹5条,并与已知的华北和扬子两地块的极移轨迹进行对比,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在研究区内划分出扬子、华夏两个地块和江南、怀玉山-越北两个地体。同时本文还对有关的地层对比和各地块间的演化关系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华北陆块冈瓦纳大陆亲缘性的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振宇 Otofu.  Y 《地质论评》1999,45(4):402-407
通过对不同大陆寒武纪-奥陶纪磁性地层对比研究,确定了华北陆块早古生代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世界各大陆块早古生代视极移曲线的相似性表明这一时期发生较快的真极移。将不同陆块的视极移曲线绕不同的欧拉极旋转,使之基本一致,便可重建寒武纪和奥陶纪世界各陆块的古位置。  相似文献   

4.
通过云南中部禄丰地区侏罗系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滇中侏罗系磁极性地层柱,为国内及该地区侏罗系地层单元的时代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基础资料。依据磁性地层学研究的结果,修订了滇中侏罗系的顶界和上、中侏罗统的界线,建立了中、下侏罗统和侏罗系—三叠系界线数据。经对比发现,滇中侏罗系古地磁极与扬子地块侏罗系古地磁参考极之间有较大差异,反映滇中地块自侏罗纪以来曾向南发生了明显移动,产生过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及其周边古地磁研究与盆地形成演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在综合研究前人古地磁成果基础上,对新藏公路、中巴公路沿线、康苏、托云及库尔干等地进行了以古地磁为主的综合地质研究。通过研究,获得了库尔干,康苏,托云,中巴公路沿线的奥依塔格、明铁盖,新藏公路沿线的库地、麻札、康百瓦—红柳滩、奇台达坂、甜水海、岔沟口、空喀山口、库尔那克堡和班公湖等地区有关地质年代的古地磁新成果。根据近年来地层、古生物、同位素测年等新的研究成果,对地层划分进行了修正。根据收集的塔里木地块数百个古地磁数据及本次研究成果,按新的地层划分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统计,获得了塔里木地块综合古地磁极34个,建立了塔里木地块震旦—第三纪综合古地磁极移曲线。为探讨塔里木地块古环境、古气候变迁和油气开发提供了古地磁依据。通过对塔里木磁性地层资料综合整理、分析,对侏罗—白垩纪地层界线划分、二叠—三叠纪地层界线划分进行了探讨,并对泥盆纪、震旦纪地层磁性特征进行了探讨。在前人同位素研究基础上,补作了少量同位索研究工作,获得了新藏公路新生代火山岩、花岗岩及托云地区火山岩测年成果,为地层划分及构造演化探讨提供了依据。据航磁资料,塔里木地块划分成三个性质不同的地体:巴楚—塔克拉玛干地体;库鲁克塔格地体和阿克苏—车尔臣河地  相似文献   

6.
运用磁性地层学研究岩石单元磁性特征,是一种有效的地层对比方法。上马剖面按地层序列磁性特征的分异把磁极性一致或极性反向频率大致相当的区段组合在一起,由此划分了33个磁性地层极性带,3个极性亚超带,2个极性超带,可与国际标准磁极性年表对比。  相似文献   

7.
华北中元古界古地磁测试新结果与Columbia超级大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军令  杨振宇  赵越 《地质通报》2005,24(6):496-498
华北地块中元古代杨庄组的古地磁研究提供了一个同时通过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的古地磁极,极位置为经度190.4°、纬度2.4°。通过与Laurentia、Baltica和Siberia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对比,支持了古—中元古代可能存在Columbia超级大陆的假说。华北地块与Laurentia、Baltica和Siberia视极移曲线的对比表明华北地块与Baltica在古—中元古代可能长期相连。  相似文献   

8.
限于地层年代及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对扬子地块周缘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晋宁与武陵造山运动、甚或雪峰运动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年代研究取得众多新的进展与成果,为地层序列建立、划分对比和相关构造运动的研究与限定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本文以扬子地块周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研究及地层划分对比成果为基础,对晋宁运动、武陵运动及雪峰运动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探讨界定,对深入研究扬子地块周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盆地演化及其成矿资源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地体大致为现在的柴达木盆地范围.大地构造上,它是一个微型大陆或中间地块.目前,柴达木地体内已知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前震旦系达肯大坂群.不整合于达肯达坂群之上的是震旦系的全吉群和下寒武统含冰碛岩的小高炉群.1985年,我们对全吉群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其目的:①求得柴达木地体震旦纪的古纬度;②初步了解全吉群的磁性地层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进行磁性地层相对比.  相似文献   

10.
江苏武进ZK04孔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ZK04孔第四绿地层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的划分。岩石地层有析世海门组、启动组、昆山组、湖组和全新世如东组;生物地层划分了10个孢粉组合带、2个有孔虫组合、2个介形虫组合;磁性地层划分了2个极性世,其中布伦赫斯正极性出现了3次反极性事件即拉尚事件、布莱克事件和吉曼事件。对年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包头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划分对比及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包头平原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研究表明,该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可与我国华北晚更新世—全新世典型地层剖面——萨拉乌苏河滴哨沟湾剖面对比,并可进一步划分出萨拉乌苏组、城川组、大沟湾组和滴哨沟湾组。这一研究不仅重新厘定了包头平原这一时段地层的层序,完成大区域地层对比,同时也为研究包头地区乃至呼包盆地晚更新世—全新世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新疆拜城古近系磁性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民  孟自芳 《沉积学报》2006,24(5):650-656
通过对研究区387个可靠退磁数据的分析,确定其原生剩磁的极性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古地磁测试资料,引入小波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拜城古近纪红层进行了磁性地层精确划分,确定了不同层段的地质时代,建立了克拉苏河剖面磁性地层柱。样品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样品的磁性较强,退磁曲线质量较高,且分离出两个稳定分量:低温分量和高温分量,由此进行主分量分析并利用菲舍尔统计法求得最终结果,在小波分析方法的帮助下,参照国际标准磁性地层年表和综合地层划分方案,建立克拉苏河磁性地层柱。确定出吉迪克组/苏维依组,苏维依组/库姆格列木组以及库姆格列木组底界年代分别为27.7M a、38M a、60.5M a。其沉积速率在10130mm/m a。   相似文献   

13.
二叠纪地层研究述评   总被引:47,自引:8,他引:39  
近二十年来 ,全球和中国的二叠纪年代地层方案基本形成。层序地层、同位素年龄和磁性极性地层也获得系统的资料 ,所以国际二叠系对比的精度大为提高。不过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犹待厘定 ,还存在若干重要的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第三纪磁性地层柱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第三系3个剖面古地磁样品的分析、测试,在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第三纪磁性地层柱,标定了各组地质年代,为在不同盆地进行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Jacobsville组的257块样上(37个采样点)进行了化学的、热的和交变磁场(AF)的检验指出,磁化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渐渐获得的。可划分出三个磁化阶段,并能用化学方法顺序地分离出来。热的(到达675℃)和交变磁场(到290mT)的检验不能区别和分离最初的两个磁化阶段。该项结果与以前曾提出过的三阶段磁化模式是一致的,并再次证明在红层研究中进行化学实验的必要性,用化学方法分离出的早期剩余磁性证明Jacobsville组是上基韦诺时期的(≌-1100百万年)。从三个地区得到了极位置,即:苏圣马里(SSM),175°E,12°N;马克特(M)182°E,03°S;基韦诺半岛(KP),180°E,10°S。说明(SSM)沉积岩比KP的岩石要老。在杰克布斯维耳(Jacobsville)地区一个5.3米地层剖面上,做了详细的研究(九个采样点,平均磁极位置在190°E,16°S),显示出很有意思的视极移动和至少出现一个磁场的倒转。与北美有关的极移动方向指向南。向量分析显示出,在中期和后期的剩余磁性获得期间视磁极开始向北移动;到磁化作用结束时,磁极到达高纬度(307°E,72°N)。Jacobsville组的结果和其他高纬度极的解释要求修改哈德林时期的视移轨迹。提议的轨迹是将曲线延伸到了南半球(-1100—-950百万年),而后约略顺着一个大圆轨迹(哈德林轨迹)从赤道附近的160°E到现在的地理北极,再向下340°E的赤道(-670百万年)。有争议的格伦维耳极能容易地加入到那个曲线中,证明格伦维耳省总是Laurentia的主要部分的假说。具有大的磁极移动的哈德林轨迹(在300百万年移动180°)是非常有用的地层工具,它能极方便地利用于晚前寒武纪岩石单位的全球性对比。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南缘受印度板块的持续挤压发生了强烈的陆内变形,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保山地体中新世以来发生强烈的旋转变形,因此,在保山盆地东南缘上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中采集了30个采点(约300块定向样品),其中160块样品分离出了特征剩磁分量,通过了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代表了沉积地层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分量。地层产状校正后剩磁平均方向为:Ds/Is=20.2°/37.1°,Ks=59.7,α95=4.8°,N=16;对应古地磁极为:北纬67.9°、东经205.7°,A95=2.6。通过与保山盆地东缘科研钻井磁性地层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确定羊邑剖面年代为6±0.2Ma;与10Ma东亚构造稳定区古地磁参考极对比发现,保山盆地发生了19.2°±6°的顺时针旋转,表明保山地体上新世以来平均顺时针旋转速率为3.2°±1.0°/Ma,如此快速的旋转速率印证了保山地体和腾冲地块古近纪和中新世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大角度顺时针旋转变形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的莱阳、六安、庐枞和怀宁等中新生代盆地内的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沉积构造变形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采样区大多数特征磁化方向通过了褶皱检验或反极性检验,从上述地区共获得了10个可靠的中三叠世-早白垩世的古地磁极。该结果与华南地块的视极移曲线对比,可以看出,从中侏罗世以来,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不存在大规模地水平相对位移。但是,断裂带东边的华南地块部分存在15°-25°的逆时针转动。这种转动主要应发生在晚侏罗世,主要与华南、华北地块的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塔里木地块北部的一套二叠-三叠纪地层的古地磁研究,确认了石炭-二叠纪反极性超带的上界。这一界线为在中国和世界范围进行二叠-三叠系层序的对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给出了塔里木地块二叠-三叠纪的古地磁极位置为71.8°N,187.6°E。通过与中国和亚洲相邻地块的同一时期极位置的对比指出,当时塔里木地块与中朝地块还相隔甚远,而与哈萨克斯坦地块已很接近,但尚未完全拼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古近系磁性年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红三旱地区古近系高精度的磁性地层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的磁极性带对应标准地磁极性年表C16n-C18极性时,相应的磁性年代为大于40 Ma至35.5 Ma,其地质时代属于始新世早、中期;上干柴沟组的磁极性带对应C8.2n-C15极性时,相应的磁性年代为35.5~26.5 Ma,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早、中期.上、下干柴沟组的界线位于C16n顶部,其年代约为35.5Ma.上干柴沟组顶部的砂砾岩或砾岩层,以及沉积速率的大幅增加可能是该地区在27.9~26.5 Ma期间规模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地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中国第四纪红土地层研究60多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磁性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气候地层、同位素地层和旋回地层6个角度总结了中国红土地层的主要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