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生态环境预警就是对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是否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警告。根据2010年7月和2010年11月在大鹏半岛近岸海域的调查结果,采用一般性的区域生态环境预警方法,对大鹏半岛海域进行海洋生态环境预警评价。2个季节的评价结果均表明:大鹏半岛海域总体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良好,该海域生态环境处于较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溢油是严重的海洋灾害。我国是海洋大国,港口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众多,海上航线复杂,运输繁忙,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较大。文章就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分析、溢油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原则与基础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文章采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技术方法》)开展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试点研究,验证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方法》的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评价结果更多代表氮磷水平,不足以客观反映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而适应性验证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略好;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的适应性验证方法增加浮游植物参数,并以区域5年均值为基准,所得结果更为合理。针对《技术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业务化应用和管理的需求,建议:评价指标和具体参数的设置应考虑区位特点和自然属性,在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评价参数中增加浮游植物,并加长区域基准值的时间跨度;在集成评价时对指标设置较为合理的权重系数;加强中小尺度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的结合应用。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斌 《海洋通报》2002,21(6):52-59
在概括当前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总体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空间与时间尺度,系统研究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生态因子、生物因子以及理化因子的主要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同时还研究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问题,最后,提出今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布局分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文章论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内涵,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定义,并界定不同损害行为的赔偿范围;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指数体系,探索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立法路径以及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南通海岸线长206千米,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近年来,南通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环保优先融入沿海开发的全过程,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建设了江苏第一个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建设了省内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蛎岈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全国沿海地级市海洋环境监测示范站,在全国第一个启动了渔用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南通市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连续3年评为全省先进。南通市在海洋环境保护上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海岸带、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传感器的应用可实现实时海洋环境的监测和快速预警,对于预防海洋灾害、调节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有重要意义。文中归纳了海洋生态环境类传感器所应用的分析检测技术,总结了目前所研发的各类海洋生态环境传感器,预测了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未来传感器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我国应对近海生态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衰退、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而海洋牧场观测网是科学指导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并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为了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山东省于2015年底开始在各海洋牧场建设生态环境海底观测站,并组网建成世界先进的海洋牧场观测网,目前已覆盖23处海洋牧场。设立观测网预警中心,负责海洋牧场观测网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同时开展水域多学科耦合过程的基础研究和业务化辅助决策的应用服务。海洋牧场观测网的建立和业务化运行初步实现了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可测"、"可视"、"可控"和"可预警"。目前,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观测网的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建议进一步增强观测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长期在线监测的稳定性,跨介质立体组网、实现海洋牧场的全方位立体监测,深化多学科耦合过程的基础研究并提供多元业务化辅助决策应用服务,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质量管理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在结合东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从强化质量意识、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全过程控制、建立质量通报等方面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而提升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0.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海洋资源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已有6年,为客观掌握国家及沿海地区对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对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文章以我国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2个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价2016年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和山东处于中级耦合协调状态,上海和福建分别由于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科技创新的制约而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状态,天津等4个地区处于勉强耦合协调状态,河北处于轻度失调衰退状态,海南和广西处于中度失调衰退状态;各沿海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守住海洋生态环境的底线,推动海洋经济系统、海洋科技创新系统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保护我国南海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历史文化,促进南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完善我国国家公园制度建设,文章在概述我国国家公园和国内外海洋公园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建设我国南海海洋国家公园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相继建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其中国家公园规模更大,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美国等海洋国家公园的建设实践较完善;我国具有海洋公园建设和管理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尤其尚未建立海洋国家公园;我国南海海洋国家公园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传统文化、管理旅游活动和恢复渔业资源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但面临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技术突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挑战;建设我国南海海洋国家公园应以珊瑚礁保护区为基础、以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为契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行、发扬海洋历史文化以及建立海洋科研基地。  相似文献   

13.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损害。文章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由来、入侵的现状与危害以及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概述,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莫知 《海洋世界》2009,(6):26-30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应急管理、海洋开发等对海洋应急预警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开展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于推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海洋产业集聚的内涵、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概况和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展望,即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坚持海洋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构建协同发展的海洋产业集聚格局以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市海洋开发规模空前,尤其是填海造地工程用海,已经成为天津市用海的主角。海洋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导致环境受到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洋灾害暴发频繁,经济损失加重。文章主要对天津市海洋开发现状和海洋开发利用特点、海洋开发利用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成立于2004年底。近年来,在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正确领导下,中心本着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海洋管理服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理念,切实加强能力建设,高效能、全方位地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1月,中心被国家海洋局授予沿海地级市海洋环境监测示范站称号。示范平台的创立为提高南通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促进生态海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海洋环境问题从实质上说是治理机制问题,因此,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形成,是将海洋环境问题碎片化、细微化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五大功能,明确其机制内涵并构建出开放空间参与和协同合作共建两种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微治理平台、完善微治理保障制度和强化微治理参与度来建构其实现路径,对从基层层面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网络基本理论,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再以山东省为例,充分融合专家经验知识与客观数据,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评价了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各评价指标间关系及其对近海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评价结果表明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保持一般状态,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生态灾害类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有效评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结果对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报道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和恢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技水平低是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瓶颈。提出了加大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快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用科技手段引领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