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认为农业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农业地理分布和空间规律,然而作为现代农业地理学,还没有达到十分系统化的程度。L.威波尔把农业地理学分为三部分:①农业地理统计学;②农业地理生态学;③农业地理地貌学。  相似文献   

2.
王守春 《地理研究》1994,13(4):112-1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因此,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应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与我国历史地理学的某些其他领域,如历史自然地理相比,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是很薄弱的,缺少专门的著作.最近出版的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是我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第一部断代之作,填补了我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缺少专著的空白.该书在断代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刘彦随  冯巍仑  李裕瑞 《地理学报》2020,75(10):2029-2046
农业地理学是农业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农业地理工程是地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研究在现代农业与乡村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应用。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人地系统科学的创新发展,区域农业基础建设的科技需求日益旺盛,农业地理工程试验成为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和农田系统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农业地理工程的科学内涵、试验原理与技术方法,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开展了地理工程试验研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探讨。结果表明:① 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主要包括针对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问题的水土配置、土层复配、大田试验、生态防护、地理空间分析与监测,旨在探明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康农业生态系统营造的水土气生资源要素耦合规律,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与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② 农业生态系统试验主要包括沟道边坡防护方式、健康农田系统结构、作物与土壤匹配关系、耕地投入产出经济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改良、作物优选交互试验和田间试种,揭示新造地“作土关系”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途径。③ 作土关系优化调控是工程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作物优选、土体结构改良、地形—作物优选、土壤质量改良、土壤—作物优选、效益—作物优选6个阶段。④ 农业地理工程技术应用的核心任务是深化贯通综合研究、揭示微观耦合机理、建立工程试验范式,其应用路径主要体现在时间维、空间维与逻辑维三个维度。新时期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与示范应用,有利于丰富农业地理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论,对于推进地理工程化研究和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涉及研究的领域、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随后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主要成果和项目影响及决策服务应用等方面。其中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 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 乡村转型发展与重构;③ 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 城镇化、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⑤ 中心村与专业村建设;⑥ 城乡发展一体化与等值化;⑦ 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⑧ 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最后,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联系中国实际,展望了未来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创刊以来至2020年12月间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566篇文献的主题、引文和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了农业与乡村地理学术论文所反映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研究机构发展和发文作者分析。这些分析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目前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地理、聚落与古村落、土地利用及其发展模式、乡村居民点及其空间格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重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主要研究议题是不同时期的研究聚焦点。从研究热度看大致经历了由以农业地理研究为主,转向农业地理与乡村聚落地理并驾齐驱,再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3个阶段。其研究发展过程呈现出3大转向:① 由单一的农业地理和乡村聚落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② 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区域城乡人地系统融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③ 由传统的调研统计、田野观测、数字模拟技术方法转向大数据、多源时空监测模拟和农业地理工程实践。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也是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主要研究议题方面有乡村地域类型、乡村功能转型、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发展的新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乡村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统筹规划建设等。学科发展应注重综合研究,深化对农业与乡村发展新驱动力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借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彦随  王大伟  彭留英 《地理学报》2004,59(Z1):175-1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了"地理学为农业发展服务"的鲜明特色,特别是地理学在农业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区域性、综合性优势得到较好发挥.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针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农业地理学还需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分工、安全战略,以及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综合性研究.农业地理学者应继续发扬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好传统,适应新形势,剖析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7.
1983年苏联出版了一本独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地理专著——《乌克兰农业地理》。这是一本研究农业地理学最重要问题的有价值的教学参考书。它为经济地理专业的大学生研究农业生产地域组织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全书共八章。绪论阐述了农业地理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强调了农业地理学研究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农业劳动地域分工日趋发展和综合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地域综合体(ATK)的职能和发展规律;对经济地理研究的科学方法—经济地理制图法、地理比较法、历史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了论述;资料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是广泛采用的传统方法,这些方法与典型调查研究相结合。上述方法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系统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方法、经济数学模型方法、预测方法和平衡方法。它们用来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变化、原料分配和农工综合体原料地带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传钧院士对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钧先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热衷于农业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的带头人。在70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生涯中,农业地理学既是先生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他科研工作的重点。先生在农业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其贡献可简要归纳为3个方面:①缘于深厚的农业地理情结,率先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②结合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精心组织和深入开展农业地理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与总结;③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率先研究提出中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机制和方向。这些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一些最新的教科书对农业地理传统的研究领域作了概括性的论述。这些领域虽然包括了农场规模结构,收入和农业市场,但侧重于农业生产功能—即农场投入到食物生产中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等的转换特征的研究。Grigg 和 Bowler 认为这些研究课题在各个国家中正明显地减少,它所吸引的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少。为此本文提出一个较为广阔的研究范围,以便保持农业地理学的发展和生存。但由于“地域”杂志对论文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很详细地叙述自己的观点,仅希望能促进农业地理学领域的一场颇为重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农业地理学发展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动态观点,提纲挈领地论述我国以及西欧、北美和苏联等主要国家近代农业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主要的传统研究是以地域为单元来探讨农业生态、土地利用、粮食生产与供应,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划,编写区域农业地理志和农业图集等。作者认为农业地理学是典型的边缘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又是地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它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90年代我国农业地理学将着重研究: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人口与粮食平衡,农业生产和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农村工业化和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宝田  李丞 《地理研究》2012,31(6):1159-1160
中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不但是历史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环境变化。因此历史农业地理不但是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变迁研究的基础。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积十年之功写就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一书,堪称是历史农业地理的创新和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立兰  余之祥 《地理学报》1990,45(2):146-153
近十余年来,中国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农业地理丛书的编写,完成了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和21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区域地理著作;承担全国综合农业区划、自然区划、农业各部门与农业技术条件区划,进行了农业区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农业发展战略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国情研究;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农业各部门生产布局研究;1/100万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上述研究是持续而广泛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发展市场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衽多种产业配合,并指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应采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加强对农业地理和乡村地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河南农业地理》一书,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者可向新华书店和河南地理研究所洽购。 《河南农业地理》是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之一。本书由河南地理研究所编写。全书共分为总论和七大农业区两大部分,约25万字,图文并茂。总论系统分析了全省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阐述了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特征,通过对解放以来30年农业发展成就、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指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和合理布局农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地理学与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1月6日至11月10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提交大会论文83篇,来自于42个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到会代表36人。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家祯先生主持。在开幕式上,与会代表在听取了IGU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吴传钧研究员“关于农业地理研究趋向”、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许越先研究员“区域开发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南水北调办公室陈春槐高级工程师“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章家恩  骆世明 《热带地理》2000,20(2):102-106
对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模式的类型划分方法及其描述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具有地域性与适应怀、整体性、时空特性、阶段性、应变性与弹性、相对优劣性等基本特征。文中提出了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综合分类即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地貌形态特征产业链结构、时空结构和经营属性在内的五级分类指标。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包括模式调查、模式评  相似文献   

18.
简要回顾过去二十年来农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即一系列用来分析人类与环境行为变化之影响的方法及模型,对於农业模式及农业系统的形成产生了作用。这些研究借助於行为探讨来剖析农业的地理问题。行为研究的本身不是一种方法论,而仅仅是允许把新的研究方法及模型有效地用于寻求人地关系新见解的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9.
王铮 《地理学报》2001,56(1):115-115
在中国地理学会21世纪战略讨论会上,我获得了一本新书--《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 (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本书是1934~1999年《地理学报》 中数学模型与公式的汇编。在这样一个战略讨论会上发布这样一本书是十分合乎时宜的,因 为它向地理学家宣告: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地理学理论,改变地理学“有地无理”的局面。 我不同意数学化才是理论的科学思想,这是前1980年代的思潮,但是赞成能够数学化的理论 应该数学化。因为数学没有歧义,数学家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科学推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分析和科学传递。编辑这样一本书,显然起到了理论总结和科学传递的作用,使得地理学家 可以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去分析问题、认识世界、实施创新。   《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一书,按照地球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3部分汇 编,把地球信息科学放在第一部分,并且把综合应用归入此部分,有助于增加此书的时代感 ,也反映了主编急切地发展地球信息科学的思想,是一种好的选择。在书的体例上,《地理 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按文章编排,有助于读者查询公式出处,进一步理解公式。   对中国地理学来说,这本书反映出中国从1935年吕炯先生、方俊先生对地球物理学公式的应 用,到1990年代大量地理学综合分析的原创模型的出现,地理学家一直在把自己的工作在理 论上深化,而且这种努力正在成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主流,并必将影响新一代地理学家,使 他们获得一种新的科学思维。   然而,如果把地理学的理论探索比喻作长征,我认为本书出版还是仅仅走出草地的象征,与 国际同 行研究的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本书反映,中国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研究的模型,多数还 是地球物理学公式的应用,地球信息科学、经济地理学的模型还是一些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 的应用。与国际地理学理论研究接轨,这是中国地理学家需要多努力的。其次,作为本书本 身,我感到第三部分所谓“农业地理”的内容许多不是经济地理的内容,也不是农业的专门 问题,而“工业地理”一章,最好称为“产业地理”,这样便于读者查寻。   最后特别声明,我不赞成“地球信息科学”的提法,因为许多经济地理信息、人文地理信 息问题,不是直接与地球联系的,强调它是地球信息,忽视了地理学对自然与人文的综合; 而地球深部信息、地球行星物理信息都是地球科学信息,但不是地理学研究内容。存在地球 信息科学、也存在地理信息科学,二者有很大的交集,但不能混淆,至少在严谨的学术著作 中应该这样。不过“功在汉室,争什么南阳襄阳”,关键是先做起来,地理学在理论化,GIS已经从作为一门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演变为一门科学的“地理信息科学”,这是 地理学与数学、计算机结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地理学具有典型的东西文化特色,具备五大基本特点。与西方近代地理学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它们是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有着不同研究方法和分类方法的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同时,它们又在很多研究领域,无论是自然地理方面,还是人文地理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有时甚至是“残途同归”。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精髓,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整理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