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地区地震史料的收集工作,在上海市地震局、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和上海市图书馆等兄弟单位密切配合下,经过半年多来的努力,现已基本完成。共发现上海地区地震史料1100余条,经整理、考订以后,归纳为150次地震,其中属上海地区本地的地震89次。外地地震波及上海地区的61次;破坏性地震4次。这次统计的地震史料始于1475年,早于1475年的地震资料因多属附会,尚不足为信。之后的地震,由于未与日本和世界的大地震目录校核,是否有更多的外地地震波及还存在一定疑问。但1900年以来的地震大多数经过余山地震台记录核实。  相似文献   

2.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南缘,全新世地层极为发育。解放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钻孔资料丰富,做了大量的颗粒、矿物、化学等分析和土的物理力学试验。部分钻孔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做了孢粉、微体分析,以及c~(14)测定和考古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层经多年调查研究,已基本查明.主要包括古生代和部分中生代的大南澳片岩、中生代地层及古第三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以新生代地层发育最为广泛.地层展布与构造走向一致,主要成NS—NNE.除东部海岸山脉出露新第三系外,自中央山脉向西,依次出露了大南澳片岩(PZ—MZ)、中生界、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和第四系.  相似文献   

4.
地层基准面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差异,形成了基准面研究的两个派别——地貌基准面和地层基准面。基准面的一个升降周期形成了一个基准面旋回,这种基准面旋回性导致了该旋回周期的特有岩石地层单元;而在不同的地质历史中,基准面旋回级别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控制了不同级别岩石地层单元的记录特征。同时在一个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决定了沉积可容空间的大小,进而控制了沉积物的叠置模式。但基准面的形成和控制因素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晚更新世沉积物极为发育,剖面完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六个沉积相。本区晚更新世出现三次寒冷期和二次温暖期,与国际气候分期基本一致。晚更新世早期为闸北寒冷期,相当于里斯冰期(庐山冰期);中期为早苏州河寒冷期,相当于早玉木冰期(早大理冰期);晚期为晚苏州河寒冷期,相当于晚玉木冰期(晚大理冰期)。其中早苏州河寒冷期为湖沼相暗灰色亚粘土,过去把该层划入浅海相层底部,显然是错误的。在本区西部和西北部有二层,暗绿色硬土层。埋深分别为5—10米和埋深20米。现发现前者为全  相似文献   

6.
杨树彪 《江苏地质》2015,39(4):678-685
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对上海地区200 m以浅的松散地层温度进行了研究,认为上海地区松散层温度在垂向上分带明显、规律性好,通常可分为变温带、恒温带、增温带。变温带底面埋深一般为13.3 m,其温度受气候影响明显;恒温带深度范围一般为14~23 m,平均温度17.9 ℃;200 m以浅地层温度增温率一般为3.03 ℃。通过变温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地层的导热性能,最后对影响地层温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只见及基岩的钻孔,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气候一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松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与对比,厘定了区内第四系下限及各内分地层单位的界限.在系统阐述上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前期,由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早期的陆相环境演化为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的以陆相为主间或为海陆过渡相环境,形成以陆相杂色硬粘土为主的地层序列;后期,晚更新世以来演化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形成灰色砂、粉土和软粘性土占优势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上侏罗统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广泛发育,其空间分布与区域性断裂构造、火山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岩性特征与浙西的上侏罗统颇为一致,同时又兼有浙东的特点;上白垩统—古新统为断陷红色盆地沉积,主要分布在安角断凹和北桥断凹,剖面连续,化石丰富,厚度巨大。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巴丹吉林地区的地层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巴丹吉林地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所辖,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毗邻,包括弱水以东、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图1)。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天山—兴安地层区的中段。1977—1978年,我们对本区进行了地层专题调查工作,取得了一些地层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在钻探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地层.这些复杂地层的出现,往往造成钻探施工事故多、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从而成为钻探施工的严重障碍.为了更好地战胜复杂地层,冶金部委托中南矿冶学院和湖北冶勘公司黄梅会战指挥部于1974年8至9月举办了"复杂地层堵漏与护壁"短训班.本刊自今年第一期起将分期连续介绍有关内容.首先从复杂地层的成因,处理原则和步骤谈起,然后介绍堵漏和护壁的各种技术方法.希望读者阅后及时将宝贵意见函告我们.  相似文献   

11.
12.
<正> 1.绪言 地层学者在其实践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是否正确,并不决定于各委员会常常出于理论上的考虑,而是由他的工作成果,也就是由其地层成果的正确性来决定。因此,地层方法指南对作地层工作的地质学者,只能提供一点帮助和介绍。人们希望,本指南概述将有助于避免形式上的错误,并有助于地层范畴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上海地区地震概述及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对认识上海的地震强度和活动规律裨益较多,本文在分析历次地震对上海的影响后认为,地震损失轻微,最大地震烈度仅五工强,时间分配上有强弱,多寡的间隔。由地震活动推断上海及长江口地区可能存在的断裂构造,可供今后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上海位于东海之滨,地处长江口南岸(见附图),面积为6192km~2。全境除西部少数海拔100m左右的残丘外,均为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东高西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m以下,约有50%的面积不到4m.西面临太湖.地势低洼,北有长江,南是杭州湾,形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东部北从宝山、高桥纵贯川沙、南汇等县,南接杭州湾海圹—钦公圹一带,海拔在4.8~5.0m,为上海地势较高的地带。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长兴和横沙等江中沙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东北端。前晋宁旋回和晋宁旋回属地槽发展阶段,由变质岩系组成地台的褶皱基底。加里东旋回为准地台发展阶段,构造层发育齐全,为海相、浅海相连续沉积。印支运动结束了本区长期海侵的历史,开创了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的新纪元。燕山旋回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喜马拉雅旋回地壳振荡运动频繁。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除了智人(Homo sapiens L.)以外,代表20个以上物种,具体种类和产地如下: 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全新世,石化较浅。个别标本可能层位较低,如:青浦城郊的水牛和练塘的四不像鹿,可能属于更新世的晚期。多数标本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上海县的马桥和青浦县的松泽。遗址的标本家畜(家猪)和易于猎获的偶蹄动物占大多数;标本十分破碎,反映先民为敲骨吸髓或制作骨角工具而打碎,带有很浓厚的人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燕山旋回火山岩约占基岩总面积的70%左右,有基性、中性、中酸性及酸性岩类,后两类分布最广。火山岩为一套钙碱系列的玄武岩——安玄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初期,晚侏罗世中,晚期为鼎盛时期,至白垩纪初停息,区内燕山旋回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旋回,即第一亚旋回为酸性火山岩(相当于劳村组);第二亚旋回火山活动强烈,具基性——中性——酸性岩演化趋势(黄尖组);第三亚旋回为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寿昌组)。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由于厚层松散沉积物的复盖,致使基岩地质工作程度较差,已有的工作又大多散见于有关的文献和资料中,缺乏必要的综合。这无疑不利于对区域构造地质特征的探讨,也不利于全面地分析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因此,本文试图对以往的基岩地质工作作一回顾和小结,权作今后进一步开展基岩地质工作的铺路之石,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的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区包括市区及其所属十个县的脊椎动物化石时有发表[附图],但是文献比较分散。本文在提供一些新资料同时,拟将分散的资料予以集中,并扼要地评述和分析生物群的有关要点和意义,以便有关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上海地区重磁场特征,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震中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地震震中的主要分布于重磁梯度带的叠加干扰部位正负重磁异常边缘,尤其是转折和凸起部位;在断裂构造上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北西,北东向断裂上,尤其是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会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