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岩溶地区上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的难点。岩溶地基存在土洞溶洞多,岩面起伏大、地下水不可预见等特点,使得岩溶地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对一个卵石土岩溶地基高层建筑进行基础设计,通过现场土的载荷板试验、夯扩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冲孔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等现场原位试验,获得了丰富可靠的资料,根据试验结果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岩溶发育情况进行科学的计算分析,最后采用筏板下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方案,该方案既能满足承载力及沉降的要求,又同时考虑了溶洞坍塌及沉降不均的风险,且更为经济。将计算沉降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了地基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为高层建筑复杂岩溶地基处理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易志雄 《湖南地质》1998,17(2):127-131,138
本文从研究基础地质入手,探讨醴陵市区的岩溶发育规律。结合钻探、地球物理勘查等手段,对岩溶地基工程分类进行探讨,以反映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和岩溶发育等级,进而指导勘查工作,为设计和基础施工处理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工程地质评价。  相似文献   

3.
瞿地成  屈高良 《探矿工程》2006,33(4):14-16,19
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某岩溶场地住宅楼桩基础不均匀沉降、基础加固的设计与施工情况,结合工程的特殊地质条件,采用注浆和筏板加固地基和基础,最终控制了住宅楼的地基沉降。  相似文献   

4.
基于龙岗区某超高层大夏,建立岩溶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分析溶洞的应力、应变、位移及桩基础受力性能,并将分析结果与传统设计方法(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分离成两部分计算)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岩溶地基条件下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岩溶地基而言,共同作用对柱产生的次应力较小,但个别角柱次应力较大;剪力墙的次应力较大,且其布置方式对共同作用有较大影响,此应力随楼层的增加衰减很快;针对岩溶地基,筏板基础是比较适合的基础形式,在共同作用中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岩溶发育程度评价结论不能合理反映地基实际的岩溶问题处理难度,是导致目前岩溶区建筑基础选型失误屡见不鲜的根本原因。本文以南宁市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为工程背景,分析了现有的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指标的局限性,论证了以强溶蚀带厚度作为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指标的先进合理性,提出了岩溶发育程度评价的建议标准,结果表明:基于地基溶蚀率深度分布曲线划分的地基强溶蚀带,综合考虑了地基的岩面溶蚀和洞隙发育的主要深度范围,其分布特征能反映岩溶地基最为复杂的深度范围,其作为场地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指标是合理的,其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标准建议如下:当强溶蚀带厚度(M)分别为:<3.0 m,3.0 m≤M≤6.0 m,≥6.0 m时,场地岩溶发育程度可分别判定为岩溶弱发育、中等发育和强发育。   相似文献   

6.
岩溶土洞发育区地基塌陷的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溶土洞是一种特殊的岩溶现象,具有埋藏浅、发育快、分布密、易引发地面塌陷的特点,地工程建设危害极大。本文以郴州师范学校教职工生活区地基塌陷治理工程为例,对岩溶土洞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地基塌陷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岩溶土洞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岩溶区挖孔桩承载力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地基土为坚硬一中等坚硬可溶性盐岩时,可选挖孔桩为端承桩来满足高层建筑深基础承载力要求;为补强地基土承载力,挖孔桩是较经济简例手段之一;结合岩溶发育等级,桩的断面尺寸及桩身混凝土强度可通过挖孔桩现场确定。  相似文献   

8.
嵌岩桩入岩位置在岩溶场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桩难度和桩基方案技术经济性论证缺乏可靠依据,这是目前岩溶场地桩基础、筏板基础和复合地基优选时的常见问题。本文将基桩入岩起始位置处的高程定义为基桩入岩高程,岩溶场地所有基桩入岩高程的平均值称为场地桩基平均入岩高程。场地桩基平均入岩高程决定了场地基桩入岩深度的变化范围,反映了场地桩基成桩难度及其技术经济性。以柳州市金盛广场4#楼桩基工程为背景,基于岩溶区已有的桩基入岩概率模型建立了场地桩基平均入岩高程预测模型,所需数据来源于岩溶场地丰富、廉价的勘察钻探资料,无需补充其他额外测试或勘测数据,合理考虑了岩溶地基溶蚀特征和桩径大小等两个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岩溶场地桩基平均入岩高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一般不大于0.5 m,满足岩溶地区嵌岩桩技术经济性论证的精度要求,可作为岩溶场地基础方案优选和成桩工艺选择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云贵高原碳酸盐岩地区修建机场.岩溶地基稳定性是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地表地质测绘、物探及钻探,对贵州某拟建机场地基的岩溶分布进行研究,描述场区岩溶的位置、范围、深度和形态特征,分析岩溶发育因素,评价岩溶地基稳定性,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覆盖型岩溶地区,地面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大量抽排地下水或深基础施工的扰动都将引发或加剧地面塌陷。在塌陷范围内不允许采用天然地基,对于重要建筑物常采用桩基础;近年来,刚性桩复合地基已开始逐渐推广使用。深圳龙岗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即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实例,为避免深基坑开挖大量降排岩溶地下水而造成严重的地面塌陷,对地下室的设计做了调整,并针对复杂的岩溶地质条件及发育特征,采用特殊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文中重点介绍了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路、以及成桩过程中的岩溶塌陷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徐州岩溶塌陷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文章通过对以往岩溶地面塌陷勘查工作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徐州地区裸露型岩溶和覆盖型岩溶的分布规律及历史上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塌陷受废黄河断裂带控制,离废黄河断裂带越近岩溶发育越强烈,离废黄河断裂带较远的部位岩溶发育明显减弱;(2)塌陷主要分布于浅部岩溶强烈发育地段的奥陶系灰岩中,少数分布于寒武系灰岩之中;(3)塌陷集中分布在古河道形成的,砂性土单层结构地段,少数分布在砂性土-黏性土双层结构地段;(4)塌陷全部位于岩溶水开采降落漏斗内。结合岩溶塌陷的时间与地下水的动态活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古河道与废黄河断裂带的重叠部位为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有利部位,但最终发生地面塌陷则是人类工程活动过程引起岩溶水位剧烈波动——大幅、快速下降的结果。该研究成果可为徐州市今后进一步防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提供地质科学依据,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往往含有较多泥质夹层,多发育浅部岩溶裂隙,影响工程基础稳定性。文章依托广西合山市溯河矿区某道路浅部岩溶调查成果,分析了薄层灰岩岩溶宏观形态和垂直分布特征,按照溶蚀程度将其分为碎屑残留带、表层岩溶带和下部包气带;通过室内溶蚀试验,分析了矿物组成、CO2及水动力条件影响下的溶蚀规律;对比分析了薄层和厚层岩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薄层灰岩浅部岩溶发育程度与微地貌有关,通常在山谷和地下水强径流带溶蚀作用更为强烈;(2)薄层灰岩溶蚀优先开始于方解石,在岩石表面形成溶孔、粗糙程度增加,提供了侵蚀性溶液流动通道;(3)薄层灰岩岩溶较厚层灰岩岩溶规模小,分布较为均匀,由地表土体渗入地下岩体的地下水含有较多侵蚀性CO2水溶液,会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4)薄层灰岩浅部岩溶发育分布模型为:发育均匀的微小溶蚀裂隙在溶蚀下渗过程中遇到软弱夹层时会沿水平向扩展并随进一步溶蚀作用被充填,垂向深部发展时溶蚀作用逐步消散。  相似文献   

13.
岩溶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的大问题,对工程地基稳定性有着重大影响。为了有效获取节理裂隙发育溶洞地基稳定性相关参数,本文以西南某机场节理裂隙发育溶洞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勘查,定性分析岩溶影响因素及发育规律,通过ABAQUS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和定量分析,探讨外荷载下节理裂隙对岩溶地基的影响,评价岩溶地基稳定性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溶洞塑性破坏主要发生在溶洞两侧和节理裂隙处拉应力较大的部位,溶洞顶板厚度大于5 m时是稳定的。数值模拟结论和定性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后续溶洞地基处理设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张加桂 《地球学报》2005,26(6):565-569
泥灰质岩石岩溶是岩溶研究一个薄弱环节,将工程稳定性与岩溶作用相结合是岩溶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和治理所面临的新课题。三峡地区巴东组(T2b)泥灰质岩石的岩溶问题是新近发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由于构造破碎和河流切割引起岩石卸荷与松动,使岩石有利于水的渗入和岩溶作用。水是岩溶的溶剂,在峡谷斜坡地带,雨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处亚热带的三峡地区雨水丰沛。通过对15个不同类型水样的化学成分测试和计算表明,雨水呈酸性,方解石的饱和指数(SI)低,具有强烈的溶蚀性,在地表和地下运移的过程中对泥灰质岩石产生了强烈的溶蚀作用。不同的地貌位置和构造层位具有不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状态,从而产生不同强度和不同形式的地表和地下岩溶。地质历史时期,岩溶作用使岩石发生成分和结构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岩石力学强度降低,岩体发生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测试和计算还表明,不仅雨水及其转化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而且江水和自来水均有一定的溶蚀性。将来,水的岩溶作用和水的诱发作用可能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从而破坏工程稳定性。防治三峡地区地质灾害的关键在于防止水向地基的入渗。建议对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斜坡带岩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崔龙玉  姜素  黄敬军 《世界地质》2020,39(1):185-192
基于欧洲模式中针对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的评价方法—COP法,根据区内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徐州城市规划区岩溶水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脆弱性级别高区、脆弱性级别较高区占徐州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的23.12%、13.73%;脆弱性级别中等区占总面积的7.85%;脆弱性级别较低区和低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1.57%、43.73%。总体来看,区内岩溶含水层脆弱性整体较低,不容易被污染;脆弱性高区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区及其周围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的基础上,用化学热力学方法计算出每个钻孔岩溶水的碳酸盐岩矿物饱和指数,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富水分布规律。通过勘探证实,在碳酸盐岩分布区,供水水源地应选择在地下水动态变化不大、滞后期不长、碳酸盐岩矿物馆和指数βc>1~βd<1的灰岩浅埋区。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三叠系巴东组(T26)泥灰质岩石岩溶是移民迁建中发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泥灰质岩石中的构造非常复杂,包括老构造、新构造和表生构造,它们共同控制了岩溶作用。老构造中,褶皱和断裂带等局部构造控制着岩溶的重要部位和重要层位,节理和层理等小构造使岩溶普遍存在。新构造时期地表隆升和河流切割使岩体卸荷松动,岩溶通道扩宽。表生岩溶构造加密了岩溶通道,使岩溶作用增强。三峡库区泥灰质岩石斜坡带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遵循着构造控制下岩溶发育的规律性,致使岩溶地质灾害具有范围广、规模大和结构复杂的特点。岩溶地质灾害的形式包括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18.
岩溶地区某广场钻孔灌注桩基础补强加固设计与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岩溶地基上高层建筑桩基缺陷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低坍落度塑性砼对缺陷桩基础进行加固处理的可控压密注浆技术。此技术通过特制高压泵,将强度不低于20 MPa、坍落度不大于50 mm的低坍落度砼压入强岩溶发育地层,形成有效桩径,以改善桩基缺陷。通过现场试验与全面施工,开发出成套施工工艺,有效解决了灰岩地区桩基础持力层缺陷问题。   相似文献   

19.
滇东南丘北区峰丛—洼地地貌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迪  许模  漆继红  张强 《中国岩溶》2010,29(3):239-245
云贵高原东南部丘北区为峰丛—洼地岩溶组合地貌。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该区48个岩溶洼地及峰体的形态参数特征;利用分形理论方法计算了不同高程的等高线和地表水系的分维数。结果表明:(1)洼地的平均边数为5.6,平均周长3.4km,平均面积0.8km2;(2)洼地的加深和扩大近于同步,原始地面对后期溶蚀面的发育起控制作用;(3)峰丛—洼地的形态分形特征对岩溶演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可溶岩区等高线分维数平均为1.30,非可溶岩区为1.16,地表水文网分维数为1.07,反映岩溶区地形变化复杂,地下水文网较发育,岩溶发育程度较高;(4)研究区岩溶发育仍处于幼年至壮年期,将继续缓慢发育。   相似文献   

20.
奥陶系在天津平原区是具有开发前景的基岩热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发现,该层岩溶裂隙发育极不均匀,富水性相差较大,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严重阻碍着地热资源的开发进程。为此,对全市近百眼揭露奥陶系地热井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构造单元奥陶系一、二类裂缝发育和原始出水量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其岩溶裂隙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溶裂隙多分布于灰岩较纯的马家沟组,泥质灰岩较发育的亮甲山组和冶里组次之;在埋深小于2 300 m的地区,奥陶系裂隙发育随地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和中生界的岩溶裂隙发育厚度大于上覆地层为石炭系的;双窑和潘庄凸起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好;张性断裂附近岩溶裂隙最发育。据此可知,岩溶裂隙多分布在张性断裂附近、灰岩较纯的马家沟组,以及埋深较浅、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和中生界的凸起区,这些地区富水性较好,可为地热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