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晚冰期Younger Drayas环境灾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是过去15000年里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灾变事件。它使得冰期气候急剧回返,陆地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并且遣成更新世末期的生物界大绝灭。该事件在深海沉积、大陆冰盖和湖泊沉积物剖面都有多种十分显著的记录。对其成因和机制的研究,将会深入揭示太阳辐射—大气—海洋气—冰盖气—陆地气—生物圈相互作用系统中的非线性反馈现象,为探索人类面临的全球变化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世界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指出了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目标,并针对中国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拟订,提出了建立中国陆地生态数据库以及进行基础数据积累和专题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1986年9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决定实施一项新的跨学科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叫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agramme——Astrdy of Globle Change”,简称IGBP)。1987年元月,ICSU执行委员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季员会负责IGBP的组织,协调工作。早在1983年,就组成了以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四个小组,并提出了各自的大纲:1)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的相互作用;2)海洋生态系统和大气的相互作用;3)古代和现代的各  相似文献   

4.
正在发展的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研究计划(GLOBE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预计在今后的年代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幅度将大于自然界的影响幅度。因此,80年代以来,研究全球变化就成为国际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海洋作为地球水圈的主体,在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中,起着控制地球表面环境和生命特征的作用,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海洋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的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全球海洋真光层研究(GOEZS)、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全球海洋环流实验(WOCE),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ISLR)和全球海洋  相似文献   

5.
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之一。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中最早建立起来的概念,但是认识到生物圈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却是近几年来才有的。一、问题的提出由于在水文循环通路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在陆面和大气间进行的,即通过能量和水分在陆面-大气界面上输移的物理过程不断地进行着交换,且具有正反两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召开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本刊通讯员(1.1>迎接全球变化研究的新挑战…………………………………………张知非沈文雄等(3.1)1988财政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全球地学计划…………………国家基金委地学部(3.3> ·学科发展与研究·关于编制中国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意见…………………………………………陈泮勤(1.6)LIGBP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相互作用调研报告…………………………………李长生(1.13)全球变化中海洋一一大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符淙斌(1.16>关于IGBP计划中“…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化研究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简介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下属的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组成了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的4个小组,并提出了各自的研究大纲:①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的相互作用;②海洋生态系统和大气的相互作用;③古代和现代的各种地质过...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氡运移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庆成  程业勋  章晔 《物探与化探》1998,22(2):149-152,138
本文根据氡运移的扩散与对流理论建立了任意形状介质中氡运移方程、大地岩石、土壤中氡的运移方程和大地—大气氡交换理论模型。通过模型实验研究了介质中氡运移规律并验证所建立的氡运移的理论公式。运用大地—大气氡交换模型计算了江西临川市某住宅区空气中氡浓度,取得了初步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中美双方在开,展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的合作,中美两国科学院专家曾于1987年10月20—29日在北京举行一系列会议,讨论建议:(1)联合确定并开发一个示范性地圈生物圈观测站:(2)合作开展土壤风力水力搬运过程的研究;(3)联合进行气候与植被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中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气相互作用是全球变化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海气之间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其主要内容。具体介绍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中国地圈生物圈计划”应该优先研究的课题项目。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综述了对二氧化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和汇的研究资料,并简要介绍了有关碳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大程度上 ,危害是由地貌、地质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而且从根本上来说 ,这些危害会影响到环境及其构型。一系列的自然现象都能引起自然灾害 (危害 )。人类对环境变化有巨大影响 ,并会导致大气圈、水圈的污染 ,而显著地损坏生物圈 ,例如大气圈、水圈、臭氧层等的破坏。更多的人为因素也会导致全球变暖及污染。许多内生的原因 ,对灾害的产生也起着重大作用。不过 ,就大多数物种在其中得以产生及演化的天然外界环境而言 ,它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环境也会影响到社会结构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的生活方式。可以把生命活动看成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生命的起源 ,可以不同的看法来进行检阅。人类得以产生演化的环境 ,以及人类由综合和专业化了的器官组成的身体结构 ,已被用来与其他类似动物所具备的进行比较 ,并从广义的动物王国意义上 ,对生物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和比较。对动物的行为做了研究 ,并对有关人类永生的“生命延长”概念给予了考虑。  相似文献   

13.
渤海沿岸广泛分布有沼泽化、盐渍化和沙漠化现象。本区在20000—12000aB.P.为干旱期,沙漠化呈正向过程;12000—2500aB.P.为暖湿期,沼泽化呈正向过程;2500aB.P.至今为向干冷转化期,湖沼迅速消失,盐渍化由发展转向减轻—脱盐,沙漠化则日趋严重。特别是近100年来其趋势更为明显和严重,成为本区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这种变化主要受气候和地质环境变化所控制。作者根据地质历史时期三化现象的演替规律,预测演化趋势,并研究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迎接大气科学发展即将到来的新飞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叶笃正  季劲钧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047-1052
一门学科中新的事实的发现、新的观测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引发新理论,从而促进这门学科一个大发展。大气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沿上述道路前进的。近10多年来,对大气、海洋、陆面、生物和冰雪圈进行了大规模、四维的观测,获得了海量的资料。同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多项国际和地区的研究计划。通过对观测资料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必将发现许多新事实和新现象。这是大气科学即将到来的一个飞跃时期的事实基础。 展望未来10~20年大气科学重大发展,预估将会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新事实和新现象将催生大气科学新理论出现;对气候系统中各种过程的深入了解,巨型计算机的发展,使得新气候环境模式将会出现;这将是一个集地球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的模拟系统;对于人类生活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气候突变现象的发生发展机理的了解将会比现在前进一大步;能够发现一些气候突变的阈值和一些气候突变的前期信号;对于未来气候的稳定性、极端气候的发生、海平面升高的程度都将会有比较确切的回答;气候预测的精度也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徐煜坚 《第四纪研究》1989,9(3):249-253,291
中国西部现代冰川现象和第四纪冰川遗迹,露头清晰,保存完好,中外地学同人多肯定无疑,但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几十年来一直在争论着。这是由于多种地质因素相互交织,致使在识别它们的标志上产生了一定困难,有时令人困惑不解。不过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深入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剥蚀和堆积的证据是很多的,且不难识别。作者野外工作经验表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大气环流模式中地面参数化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于气候模拟和天气预报的大气环流模式要用到地-气间的辐射,水汽和动量通量。这些通量为次网格模式,又被称为地面参数化。在过去20年里,由于植物学,水文学,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量的外场观测试验,这些参数化方案由简单的,缺乏真实性的方案逐渐发展为逼真程度很高的全球土壤-植被-大气交换系统模拟方案。  相似文献   

17.
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集成研究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全球变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着的重大课题。近20年来的南极研究为全球变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证据表明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南极地区的全球变化集成研究是目前极地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21世纪,围绕全球变化,国际上对南极地区的研究正朝向具有时间和空间尺度,具有生物、海洋、大气、岩石的圈层作用、星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干扰因素等集成的关键过程研究。可以预测,对南极地区的多界面、大尺度、多学科的综合集成研究,将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人们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了解和预测能力。中国也将在国际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集成研究中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孔径闪烁仪研究区域地表通量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表湍流通量包括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准确测定对天气气候、农业、水文和水资源管理等意义重大。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尺度上有代表性的区域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特别在非均匀下垫面情况下,仍然非常困难。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孔径闪烁仪(LAS)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手段。在介绍大孔径闪烁仪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大孔径闪烁仪开展区域地表通量观测研究的进展,包括在不同地表的LAS测量与涡动相关方法有关结果的对比,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因子分析,以及在区域地表通量遥感估算模型检验中的应用等,最后对大孔径闪烁仪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生物圈是地球系统中唯一具有生命活动的圈层,生物圈及其与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球环境变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关生命过程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的知识对于人类理解地球系统以及利用地圈、水圈和大气圈资源至关重要。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的内涵就是研究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相互作用中的各种化学、物理、生物过程,以及其在地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各子系统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增进对地球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区分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评估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生命过程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揭示生命过程对于地球环境的适应性及其调控机理,为科学地管理地球,确保地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其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理解生命过程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评估人类对自然平衡和自然循环造成的影响,进而实施地球管理,确保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前沿,提出了未来关于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需 要重视的方面,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20世纪末,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地球表面清晰的图像,使人们可以实时地观测地球水圈和大气圈的结构、状态和运动过程,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这是地球系统科学革命性的进展。介绍的“地下明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获得地球内部不同深度情况下不同尺度的图像,这些图像是新型的地球内部“三维地图”,它将完善和改变我们对大陆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和状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