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的通讯社在报道破坏性地震时,常常引用“里克特震级”几级几级,本文叙述了在不同时期所谓“里克特震级”具有不同的含义。在1945年以前主要是指M_L—里克特原始震级,系用乌德—安德森氏标准地震仪测定者;1954年古登堡—里克特合著《地球地震活动性》一书大量发行之后,所谓里克特震级在大多数情况是折合为面波震级M_s;1958年里克特著“地震学基础一书所附震级系以M_s与体波震级m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求得的,比  相似文献   

2.
我们综合地质和地震数据获得了坎特伯雷地震序列的震级—频度分布模型。在确定分布曲线时,借机用新的数据解决了文献中的一个长期争议:对于断层或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究竟是古登堡—里克特关系还是特征地震模型描述得更好。结果表明,对于坎特伯雷地震序列的整个复合断裂带而言,若综合考虑古登堡—里克特曲线(拟合仪器目录数据)误差和格林代尔断层上大(主)震根据古地震推断的复发周期界限,震级—频度分布可用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很好地描述。相反,对于格林代尔断层的较小区域,震级—频度分布用特征地震模型描述得更好。不同的就是尺度,因为坎特伯雷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复合断裂带表现为古登堡—里克特分布,而该断裂带内的单个断层表现为特征地震分布。因此,地震风险模拟中震级—频度分布的确定必须考虑尺度因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一条震级—频度分布曲线适用于所有断层情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_i、N、M_0和b分别是震级为M_i~M_i+△M的事件数目、地震的总数目、震级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这样,用Kullback-Leibler平均信息就可给出偏离的量度:式中,p(X_i)=n_i/N,q(X_i)= b ln 10 exp(-b ln 10 X_i),函数q(X_i)代表古登堡-里克特分布,因此这个量度给出了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偏离程度。如果地震的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符合得越好,那么‘C’值将越小;而如果分布精确地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时,‘C’为零。相反,如果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很大,‘C’指标给出的值也很大。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大地震和震群前后‘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出大震前后‘C’值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大震之前,‘C’值变小,这说明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吻合得较好,主震之后,‘C’急剧变化。在震群活动期间,‘C’值的变化也相当大,但是,震群的‘C’值比一般地震的‘C’值小些。在某些震群中,‘C’指标在最大活动时刻达到极大值。这个量度是很有用的工具,用它可观测地震活动的典型特征并且或许可用来作为检验大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要求知道至少3个震源参数,即平均地震活动率λ、古登堡—里克特b值和地区特征(孕震源)的最大可能震级mmax。目前,所有使用这3个参数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几乎都明确地假定这3个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不变。但是,对大多数地震目录更细致的分析表明,地震活动率λ和古登堡—里克特b值都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本文,这些地震危险性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考虑目录的不完整性、震级测定的不确定性以及所用地震发生模型的不确定性。通过假定平均地震活动率λ和古登堡—里克特b值为伽马分布的随机变量引入地震发生模型的不确定性。该方法扩展了经典的古登堡—里克特的频度—震级关系,地震数量按对应的复合量泊松分布(Benjamin,1968;Campbell,1982,1983)。使用所提出的方法估计了在南非当代历史上经历最强、破坏性最大地震,即1969年9月29日M_W6.3塞里斯—塔尔巴赫地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引入地震发生模型的不确定性会减小平均复发周期,使所估计的地震危险性增大。此外,研究证实考虑震级的不确定性则作用相反,即那会增大复发周期或等效地减小估计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正地震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以英文字头M代表之。震级标度的首创者是美国人里克特(C F Richter)(图1)。此标度于1935年一经提出,便被世界采用。他的诞辰4月26日便被美国法定为"国家里克特震级标度日",向公众介绍地震知识,和我国5·12防震减灾日的活动差不多。美国,别瞧它历史不长,节日可不少!目前已经有1 700多个了: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上半部分中,福里斯特博士回顾了里克特的童年、受教育情况和里氏震级的发展。在下半部分,他为我们展示了作为凡人和科学家的里克特在其鼎盛时期及以后的生活。福里斯特博士大量引用了保存于加州理工学院档案馆中的里克特的文章。该档案馆曾慷慨地允许作者在这里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i,N,M0和b分别是震级为Mi-Mi+ΔM的事件数目、震极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  相似文献   

8.
引言在将近50年以前里克特引入地震震级的概念,在地震学的领域内,已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功。地震震级满足了按强度把地震加以分类这个明确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前进,提出了几种震级标度。按年代顺序为,第一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地震产生的近震震级 M_L(里克特,1935).为了把震级标度应用于远震事件,引入了20秒面波的震级 M_S,称为面波震级(古登堡和里克特,1936)。最后,为使震级标度适用于任意震源深度,定义了体波震级 M_b(古登堡,1945a、b)。不辛,由于这个不一致的发展,立刻出现了困难。明显的问题是如何使得三个震级标度彼此相连系,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解  相似文献   

9.
1.引言地震活动性的经典描述基于地震发生率λ(它等于给定时间段T内震级大于等于m_(min)的地震个数)、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中的b值和区域最大地震震级m_(max)。古登堡-里克特关系的形式为:logn(m)=a-bm(1)式中r(m)为震级大于等于m的地震事件个数,a和b为参数。高b值表明所考虑区域内高震级地展事件个数占地震事件总数的比例较小;相反,低b值表明高震级事件占有较大的比例。因为高震级事件导致较强的地面运动,而且较强的地面运动经常与地震破坏和岩石的强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颁奖辞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Emily Brodsky博士被评选为2005年度里克特(Charles F.Richter)早期事业奖的获得者,而且她还获得了此奖项首位获得者的荣誉。里克特奖评选委员会对Brodsky研究的广博和创新印象深刻,尤其是“地震、火山与滑坡产生机制”的阐述方面。她在地震触发和地震远场效应理论、断层蠕滑理论、以及扩散校正理论方面的贡献备受称道。在探讨这些课题时,她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物理学和流体力学方面的优势,用以了解这些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例如,她致力于由地震波传播引发的地壳动态应力变化的非线性响应的理解,用于解释地震、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