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贺州市1971~2000年4~月逐日14时的温度(T)、水汽压(E)、本站气压(P)、露点温度(Td)等要素资料的研究得出一套较为实用的预报指标,并对2001~2004年进行检验,预报准确率达到40 6%。  相似文献   

2.
杨鑑初 《气象学报》1953,24(4):187-202
目錄 (一)緒言 (二)上海月温的連續性歷史變化 (1)變化形式 (2)絕對變量 (3)正負距平的持續现象 (三)上海月温距平较大的月數 (四)上海月温變化相互之間的聯系 (1)月温距平之間的聯系 (2)月温升降趨勢之間的聯系 (五)結論 (一)緒言 氣象要素連續性歷史變化與歷史變化的區別需要先加說明:所謂歷史變化是指一個季或者一個月的某氣象要素在年與年之間的長期變化。例如冬季溫度的歷史變化,即指冬季温度在年與年之間的長期變化。這是和逐年春、夏、秋各季的温度分離出來單獨處理的。又如七月份平均温度的歷史變化,即指七月這一個月的温度在年與年之間的長期變化,也與逐年其他各月的温度分離出來單獨處理的。  相似文献   

3.
地面温度观测包括地面温度,地面最高(低)温度等三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时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地面最高温度明显低于或高于地面温度的情况(指在极值出现前升温过程中的对比观测)。前一种情况在挑选当天地面极端最高温度时很容易遇见,并且已引起了重视,后一种情况却往往被人们  相似文献   

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在第三篇十六章四节无自记记录仪器一条中规定,三次站02时气温和地温以[当日最低气(地)温度1/2(十前一日20时气(地)温度](简称公式①)的公式计算而得。这个公式的缺点和修正办法《陕西气象》一九八○年第六期郑典同志《读02时温度计算中误差因果》一文作了论述。我赞同和支持郑典同志的  相似文献   

5.
规范第十六章,三次观测站2时温度(气温、地面温度)在无自记仪器,用1/2[当日最低气温(地面温度) 前一天20时气温(地面温度)]求得。通过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冷空气活动降温时,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被破坏,这时用当日温度或地面温度最低值进行计算2时气温或地面温度记录有失真现象。  相似文献   

6.
(一)问:“为什么闪电总在雷声之前?”答:“因为人的眼睛总是长在耳朵的前面!” (二)老师:“由于夏天温度高大气膨胀,而冬天温度低大气收缩。”  相似文献   

7.
廖铭燕 《广西气象》2004,25(4):7-10
通过对贺州市1971-2000年4~月逐日14时的温度(T)、水汽压(E)、本站气压(P)、露点温度(Td)等要素资料的研究得出一套较为实用的预报指标,并对2001-2004年进行检验,预报准确率达到40.6%。  相似文献   

8.
一、分析方法本文包括三个部份:(1)逆温随纬度分布;(2)地形对逆温的影响;(3)武夷山逆温。第1和第2部份是用高空07时规定层和特性层资料,计算离地面2000米以内各个特性层的高度,然后根据规定层和特性层的高度和温度值用内插方法分层计算各高度的温度,上层温度较下层温度高(或等温)定为逆温层。分析逆温层时,我们按逆温层底离地面的高度(米)分为接地、0相似文献   

9.
1.总祖度为了直观方便,在从能量学角度研究天气学问题时可引入总温度概念r’I,按照定义:T一T+畏。+告z+带丫:(1)其中T为温度,L为凝结潜热,Cp为定压比热,q为比湿,g为重力加速度,z为拔海高度,v为风速。 由(1)式可知,总温度T:就是单位质量空气的总能量(简称总比能)所相当的温度。在夏半年,在大多数情况下,(1)式中的动能项可以忽略。因此,平常只需要计算和湿静力能量相应的温度T。(为了方便,一般也称为总温度),,~__.Lia、上+IU甲+万护q 、Jp(2)其中叻的单位为位势千米,一般有士300位势米的变化。为了制表方便,可预先给定为常数。这样,(2)式…  相似文献   

10.
一、温度功率谱的分布情况我们选取了1977年(我省为严冬)和1978年(我省为热夏)的气温资料,进行了温度功率谱的统计。方法见浙江气象科技1983年第4期。1.我站温度各级出现总时数分布情况我站拨海1374米,1977年的冬天比较寒冷,该年出现温度中值范围为-17℃~29℃。全  相似文献   

11.
安顺清  吴其劻  焦仪珍 《气象》1981,7(10):17-19
一、资料处理 我们利用拉萨、成都、兰州、塔城四站1965—1974年1、4、7、10月逐日07时探空资料(标准层和特性层)把6000米(相对高度)以下的气层分为22层(见表1),并计算了各层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其作法是首先将特性层气压(毫巴)值换算成以米为单位的高度值,然后将各层的温度进行线性内插,求出各层的温度值,并进一步求出温度直减率。 相对湿度的计算是先求出各高度的露点温度,再用各高度上的温度和露点温度计算出相对湿度值。 计算结果已列入《中国十一城市中、低空气温相对湿度资料》。 二、温度  相似文献   

12.
日最高温度统计降尺度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日最高温度的降尺度问题,发展了一种统计降尺度的新方法——优选格点回归法(OPR)。利用该方法与双线性插值法(BI)对平原(山东)和高原(云南)的日最高温度进行降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于平原(山东)还是高原(云南)地区以及夏季(7月)还是冬季(1月),OPR方法都明显优于BI方法,特别是从高原地区的均方根误差来看,降尺度效果优势更加明显。进一步对OPR方法降尺度过程中所做的方差放大对比分析显示,方差放大后对日最高温度的降尺度效果不但没有改进,在某些方面如均方根误差和极端误差等还有变差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沪渝高速公路恩施-宜昌路段恩施附近的三岔口大桥(海拔708 m)自动站监测2013年6—8月(夏季)及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冬季)逐日逐时次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夏季、冬季路面温度与气温的变化特征及路面温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基于逐步引入因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路面温度统计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报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路面最高温度受多种气象要素的影响,与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前一日路面最高温度、前一日路面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24 h累计降水呈负相关。冬季路面最低温度与最低气温呈显著性相关。通过模型的效果实验,发现夏季路面最高温度用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及前一天物理量建立的模型预报结果与实况的变化趋势最为接近;冬季路面最低温度用日最低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及前一天物理量建立的模型预报结果与实况的变化趋势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最高(低)温度PP法预报修正方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C850hPa温度数值预报格点值为参考做短中期的最高(低)温度预报是预报员常用的温度预报方法,本文提出了划分季节、划分有无降水和划分850hPa变温3种最高(低)温度PP法修正预报方案,并进行比较,找出最优方法,使最高(低)温度的预报精确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五九型探空仪温度湿度感应元件工作原理与误差概述 五九型探空仪温度感应元件是螺旋形双金属片。螺旋形双金属片由两种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压制而成。主动片(里片)用膨胀系数较大的镍铬钢,被动片(外片)用膨胀系数较小的因瓦钢。当温度降低时,双金属片向内弯曲,反则,向外弯曲。同时,带动指针偏转。偏转后,指针尖接触电码滚筒的位置随之改变,发出不同的温度电码符号,表示周围的气温。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天山季节性积雪热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培  魏文寿  刘明哲 《高原气象》2012,31(4):1074-1080
利用中国天山积雪雪崩站干、湿雪雪层内每隔5min一次的10层雪温数据,探讨了一次降雪过程后干、湿雪的雪层温度特征,对比分析了干、湿雪的雪面能量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整个冬半年积雪各层温度基本<0℃,雪温日变化振幅由雪面向下逐渐减小,积雪深层温度的波峰(谷)值稍滞后于积雪浅层温度极值1~2天。(2)湿雪冷中心的出现时间早于干雪,暖中心的出现时间晚于干雪,太阳辐射对湿雪的穿透深度大于干雪。(3)雪层温度振幅变化与能量吸收随雪深都呈指数衰减分布。积雪密度越大,吸收系数越小,穿透深度越大。(4)干雪雪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几乎都为负值,积雪积累。湿雪雪面的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方向相反,互相抵消,所以净辐射是导致湿雪消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在气候和农业气象工作中,通常都以百叶箱气温表示生物环境的温度条件。但这只是一种非常粗略的近似。因为生物界(首先是农作物)在太阳辐射和生物体本身辐射的交换下,经受着远非百叶箱气温所能反映的温度变化。只有活动面温度才能真正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1 前言 某地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在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作物的气候生态特性所决定的产量。目前,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在某一光能利用率下所计算得到的光合生产潜力,进行温度、水分以及叶面积系数订正。即 Y_c=Y_p×f(T)×f(E)×f(L)式中,y_c为气候生产潜力,Y_p为在某一光能利用率下的光合生产潜力。f(T)、f(E)、f(C)分别为温度、水分、叶面积的订正系数。另一种则是直接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设定各阶段光能利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另外一种温度对数压力图(Emagram)制作方法,根据该方法对状态曲线以及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自由对流高度(LFC)和平衡高度(EC)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20.
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58个气象站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降水和风速资料,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主体正在变暖变湿,但是高原东侧部分地区正在变暖变干,同时高原整体风速都在减小。(2)升温主要是夜间的最低温度贡献的。不同地区升温速率有差异,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速率明显加快;三种温度都存在准8年周期震荡,其他短周期及更长周期震荡表现不一致。(3)降水量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并且出现过多次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65年、1977年和1995年,突变前后降水的变化速率明显不同,降水存在准4年和准10年周期震荡。风速存在18~20年周期震荡。(4)青藏高原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一载荷向量均表现出全区一致的正值,中心区位于94°E-97°E一带,说明青藏高原腹地是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地区。(5)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二载荷向量大体表现出高原主体与东部以及北部边缘地带变化趋势相反,即高原主体升温(降温)时,东部及北部边缘地带是降温(升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