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1983年夏季(7月)黄河中下游干旱时期的欧亚环流特征及海温场特征,探讨了各环流系统在形成黄河中下游干旱灾害中的作用及其与海洋热状况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3.
4.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示范区当地政府的影响巨大。文章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出发,深入剖析了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进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共建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黄河河道和河口48个样品中Cr、Cu、Zn、Cd、Pb和As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分布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尾闾及近岸重金属的总含量沿河道至河口方向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至近岸B断面,As、Pb、Cd和Zn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Cu和Cr含量增加幅度较小;黄河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明显高于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浓度。与我国其他流域相比,研究区域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CdAsPbZnCuCr,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Cd和As引起,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5.90%和29.54%,研究区域生态风险低,污染轻。研究结果将为黄河尾闾及近岸生态保护、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黄河断流对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知1972年出现自然断流现象以来,断流现象频繁发生,时至1997年更是断流13次226d,严重影响了河口海域的生态环境。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资料及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黄河断流对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海洋动力对海底地形变化的影响,采用2009年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高精度水深地形资料,与2004年水深地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2009年对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合该区域的水文潮流特征,对该海区悬移质泥砂引起的冲淤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经过多年的冲淤调整正逐渐达到冲淤平衡,形成稳定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但在大风大浪引起的恶劣海洋作用下,本区仍然经历着缓慢的冲刷过程。埕北海域在CB151平台附近形成一个冲刷中心,冲刷深度超过1 m;孤东海堤外侧海域,自陆地向等深线12 m区域均发生轻微冲刷作用,尤其是海堤根部,由于波浪的累加作用,冲刷最为明显,最大冲刷深度可达1.5 m以上。  相似文献   

8.
黄河鲤鱼和鲤鱼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分析了黄河鲤鱼Cyprinus carpiohaematopterus和鲤鱼Cyprinus carpio的脑、肝、心、肾、肌、眼等六种组织器官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和脂酶(EST)同工酶。结果表明:在不同组织中两种同工谱带各不相同,存在着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黄河鲤鱼和鲤鱼的乳酸脱氢酶谱带相似,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除在眼、心、肾三种组织中黄河鲤鱼比鲤鱼多一条  相似文献   

9.
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并与竺可桢曲线、郭德冰心δ^18O记录进行对比接受验证,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结论是:5-2.7kaB.P.黄河中下游平原气候环境变化呈多样性,间有高温强降雨、海侵、降尘等现象发生,干旱作为头等灾害一直存在,提取的历史气候事件概括性、真实性强,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可能具有大范围的对比性。  相似文献   

10.
黄河改道后河口至黄河海港海岸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8月,黄河经人工改道,由清8断面处向东北方向人海。改道后必然引起河口地区泥沙冲淤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黄河经人工改道后能否实现孤东油田油气资源由海上开采变陆地开采及对黄河海港冲淤变化的影响。通过改道前及改道后的四次测量资料,详细分析了黄河改道前后4年间,黄河口至黄河海港区域泥沙冲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实地查勘调查、依据多年积累的原型观测资料,在分析可源地区基本情况、水文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近年来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解答了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得出了在河源地区封山育林植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初步对策;提出了河源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全河统一调度、开发、利用规划的建议;以期找出对付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地区湿地的研究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东  李日辉 《海岸工程》2001,20(3):33-38
黄河口地区湿地的形成、分布规律与黄河流路的频繁改道及海洋侵蚀作用紧密相连 ,构成湿地形成和消亡的重要因素。黄河口湿地的保护中存在不少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所以要加强科学研究 ,建立数据库 ,对湿地进行动态监视和模拟。黄河口区的湿地保护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996年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动物定性调查结果,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动物物种多样性;以定量调查结果研究了潮间带动物多样度以及与均度、单纯度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共鉴出潮间带动物193种,隶属于13个门15个纲40个目94个科;潮间带动物多样度为0~1.70,均度为1~1.00,单纯度为0.22~1.00;多样度与均度呈正相关,与单纯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黄河干流大型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在短期内将大量沉积物快速输送入海,是河口泥沙异重流触发的重要窗口期。根据2010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沉积动力现场观测资料,建立覆盖整个渤海海域的ROMS数学模型,以黄河利津站逐日水沙数据和海域潮汐、风场数据作为模型驱动条件,模拟调水调沙期间的河口泥沙异重流发育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没有大风扰动的情况下,河流入海悬沙浓度>29.0 kg/m3时会在河口产生高密度泥沙异重流。黄河冲淡水携带大量悬浮物从河口流出后,与海水迅速混合,在潮流影响下,冲淡水舌随时间由西北向东南偏转,输运至莱州湾西侧。淡水和沉积物主要以表层羽状流和底层异重流形式输运:表层羽状流扩展范围较大,输运路径为河口西北方向—远岸(河口东北区域)—莱州湾西侧;底层异重流扩散范围较小,输运路径为河口西北方向—河口沿岸(东)—莱州湾西侧。河口泥沙异重流生消和水体垂向结构存在周期性变化特征:落潮时段异重流发育较好,水体层化增强;涨潮时段异重流逐渐消亡,水体混合增强。估算出黄河口清水沟清8叉流路主泓区内水体由河口径流、潮汐应变和潮汐搅动引起的势能变化率,其中潮汐应变和潮汐搅动起主导作用,比河口径流引起的势能变化率高出2~3个数量级(102~103)。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的风暴潮沉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具有形成风暴潮灾的环境和条件。风暴潮作用在河口淤积区、蚀退型海岸和相对稳定型海岸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其沉积物也会因不同的岸段而有差别。本区风暴潮沉积有别于其它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中可提取的铅和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中1mol盐酸可提取铅与镍的含量范围为铅7.92~28.86mg/kg,镍4.51~14.71mg/kg,与典型性的五步形态提取地前四部分之和具有可比性。同时Imol盐酸提取的铅、镍与可提取锰、铁及沉积物的外比表面积具有很好的正相关。通过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发现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可提取铅主要结合在氧化锰及粘土矿的外表面上,而和铁的关系不明显,可提取镍与铁,锰  相似文献   

17.
自2004以来,对黄河下游(山东段)的渔业生态环境进行连续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的年际变化规律不明显;上游的总氮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河口段则表现为总体上升;2个监测站的总磷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趋势;高锰酸钾指数7年内均表现平稳。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黄河下游(山东段)的营养状态,7年内营养化状态处于中度营养到(中度)富营养。定性评价为良好~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8.
利用GC-MS测定37个黄河三角洲表层土壤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揭示其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结果表明,HCHs的含量为0.04~1.19 ng/g,均值为0.47 ng/g,DDTs的含量为0.05~6 ng/g,均值为0.85 ng/g。多数站位β-HCH、DDE百分含量较高,表明可能来自土壤中农药残留,仅2个站位DDT/(DDE+DDD)>1,可能有新的农药输入。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有机氯污染的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9.
黄河尾闾河道1996年改道的意义及黄河三角洲演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黄河三角洲由几个亚三角洲组成。 1 85 5 -1 93 4年 ,形成了以宁海为顶点的第一亚三角洲 ;1 93 4-1 996年 ,三角洲冲积扇顶点进一步下移 ,形成了以渔洼为顶点的第二亚三角洲。最近的一次改道是在 1 996年 6月 ,改道后的河流沿清水沟流路的清 8剖面附近东流入海。这次改道可能是第三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以后数十年内的黄河尾闾摆动将在清 8剖面附近进行。虽然人类活动将对三角洲的发展演化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但这些亚三角洲的发育演化仍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黄河口的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沉积物样品。分析了铜、铅、锌、镉、铬、砷、汞浓度.结果表明,黄河口沉积物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由河到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水期和枯水期Cd、Cr、As呈显著相关(0.01水平)。重金属含量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水文特征严重影响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沉积物的粒度密切相关.粒度越小重金属含量越高,反映了河流沉积的特征。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较低。各项目基本上都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