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
本文以130次地震为例用刘正荣衰减系数法计算了衰减系数值和后续地震的最大强度值。经检验实测值和最大强度,误差在0.5级以内,多数误差小于0.3级,最大余震与主震强度差约为1.2级,这与巴特(B(?)th,1964)的统计值相近似;最大余震出现在主震之后的时间长短不尽一致,有的在主震发生的当天出现,有的长达80多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邢台及邻区永年台应力的计算和对余震、余震频度关系的分析,表明邢台强烈地震发生后,震中区应力稍小于外区应力;应力的变化和余震频度、强余震关系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系统清理1996年以来中国大陆70个Ms≥5.5级地震序列的“强余震”Lg△t-Lgt关系,对强余“等待时间”判别方案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回顾性预报的Wallen评分为:6级以上地震序列V=0.60,5.5级以上地震序列为0.44,说明其在地震序列类型判断方面有一定的效能,对实际震例分析得出,该方案出判定主余型序列方面成功率较高,而对于双震或多震序列,有时会产生某些误判;对6级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1966年邢台大震后我国大陆上(只限东部地区,不包括台湾省)25个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序列,指出这些序列主震后三天内余震数量集中,衰减迅速,衰减规律与其后的余震有所区别;且这部分余震在时间上控制着以后余震的发展,在空间上已经大体勾划出余震区。根据这些特征,可把余震分为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两类。文中分析了直接余震的特点,统计了间接余震与直接余震的关系,并提出根据直接余震特点来估计间接余震,预报序列发展的想法。文中还初步探讨了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察了1966年邢台大震后我国大陆上(只限东部地区,不包括台湾省)25个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序列,指出这些序列主震后三天内余震数量集中,衰减迅速,衰减规律与其后的余震有所区别;且这部分余震在时间上控制着以后余震的发展,在空间上已经大体勾划出余震区。根据这些特征,可把余震分为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两类。文中分析了直接余震的特点,统计了间接余震与直接余震的关系,并提出根据直接余震特点来估计间接余震,预报序列发展的想法。文中还初步探讨了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8.
对大同--阳高6.1级中强震群余震窗口的牲及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同--阳高老震区在地震构造上位于华北北部敏感部位,其序列频度的起伏变化与华北北部的罗大地震对应较好的且频强度的特征对未来震中的判断也有一定帮助的,其可作为监视华北北部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1、前言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发生了M_s7级地震。甘肃省地震局对这次地震的余震趋势做了正确的估计,并对5月7日和16日两次5.5级地震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报。在预报过程中,使用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测震学方法,但在资料选取和如何划分余震活动时间段方面,做了一些技术性改进。本文对预报过程做一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余震频度分布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韵  姜立新  杨天青  刘杰 《地震》2015,35(2):121-132
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的偏离是现阶段震后烈度快速判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个MS≥6.5破坏性大地震后24小时内的余震频度N值的空间变化, 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 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 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本文将主要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确定的步骤和结果, N值计算方法和N值分布图的绘制以及宏观震中的确定, 最后将7次大地震每个时段估计震中和实际的宏观震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① 破坏性大地震24小时内不同时段由余震频度N值分布得到的宏观震中, 可有效缩小由微观震中评估烈度产生的偏差; ② 震后2、 4、 12、 24小时四个时段的估计震中能够作为烈度快速判定的修正因子, 满足震后快速响应的时效性要求。 并且震后24小时的估计震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在粤东及邻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乃岗  罗振暖 《华南地震》1998,18(1):116-118
将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TIP-M8)应用于粤、闽、赣交界及近海地区,资料从1985至1995年底。绝大多数地震流函数异常显示,从1995年底起3年内该区将发生5.5级左右地震。1997年5月31日发生的福建永安5.2级地震与此判断相符。  相似文献   

12.
石泉ML4.9地震为典型的主震余震型。宏观震中位于石泉县中池乡清泥涧一带,处在栗子坝—迎丰—铁佛寺断裂之上,地震等烈度线长轴方向为NW300°,和该断裂的展布方向一致。但本次地震的最大震动速度沿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衰减要慢,与烈度等震线所反映的衰减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用于深度域地震剖面衰减与频散补偿的反Q滤波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波在非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深度域地震剖面进行反Q滤波的新方法. 在深度域的Q滤波算子符合地震波在衰减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不仅考虑了介质吸收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而且还保证了所造成的波形畸变满足因果规律,即地震体波具有某种频散性质. 利用该方法处理了2条总长度约60km的某浅海地区叠后深度偏移地震剖面. 合成记录剖面的正演和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在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度域反Q滤波之后 ,不仅达到了压缩中、深部目的层子波宽度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目的,而且保持了原始地震剖面的整体形态和能量分布.  相似文献   

14.
李灼华 《华南地震》1991,11(1):70-75
本文对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1/4级地震的史料作了大量的增补,从而为分析研究这次地震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使用Ms≥5.0级的80余个地震序列资料,按文献「1」给出的传统分类方法将序分为余震型、强震群型(包括双主震型)及孤立型三类,首次分类型统计了第一次大震M1和最大后续地震M2之间的关系,得出线性关系式M2=a+bM1及三类序列相应的a、b值。将使用上述关系式计算的M2与序列实验发生的M2比较,若取两者之差/△M/≤0.5为标准,内符检验的准确率超过90%。用中小地震序列和历史及现代中,强震资料作外  相似文献   

16.
河南及邻区地震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汇编了河南及邻区1965-2000年共52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分析表明:震源机制两组节面的走向为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P轴多为北东江向;T轴大都为北北西向;地震断层主要为走滑类型,菏泽5.9级地震前P轴方向呈现出由紊乱到趋向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时空强有序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和触发特征的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时间上具备时间节律的特征,符合8级地震24年左右和7级以上地震7年左右的时间节律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地震活动等间距、地震集中活动、共轭条带等特征;在强度上符合节律特征,并存在明显地受地球自转,以及月亮、太阳的调制和触发作用. 最后,对巨大地震孕震和发震的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详细讨论了2003年以来宁夏及邻区弹性衰减系数Q值,对其进行分时段计算和讨论,得到宁夏及邻区2003~2005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地震的非弹性衰减系数Q值随频率f的关系,分别为Q(f)=553.8f 0.292,Q(f)=615.2f 0.274,Q(f)=683.2f 0.233,Q(f)=728.6f 0.230,得到祁连山中东段的非弹性衰减系数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671.6f 0.307.  相似文献   

19.
根据青海龙羊峡电磁台自1991年9月以来的资料,对电磁波辐射在震前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地震往往发生在电磁波异常结束后,电磁波在一组异常中出现显著异常是地震进入短期(短临)异常的主要特征。显著异常判断指标是一次地震中异常幅度(产生的场强)最大的或异常持续时间最长的异常。通过对有震异常、无震异常和漏报的统计,龙羊峡电磁波辐射的预报效能并不高。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界中以倍九日为时间特征的现象很多,如地球自转中有9 d 周期,日月引潮力中有9 d 周期,地磁活动中有9 d 周期,天气韵律中的9 d 周期等等.因之强震发生时间可能被这些因素调制和触发,故亦带上倍九日期的时间特点.这对临震预报是有参考价值的.本文以甘肃及其附近地区强震的发生日期论证了倍九律的客观存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