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1世纪,中国的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的限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消减资源利用引起的环境影响是学术界和决策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资源流动的视角研究资源利用过程及其引起的环境影响。我们把资源流动过程分解为开采、加工、转化、消费等几个关键环节,评价其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并寻求改善的途径。因其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我们选取了林木、煤炭及石油研究其资源与产品流动及其环境影响。林木产品的产量、进出口量和消费量数据来自中国森林统计年鉴(1949-2001)。煤炭、石油的开采量、进出口量和消费量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0-2006)。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资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对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芦山地震灾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对研究区震前3 814处和震后新增1 337处地质灾害与各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震后新增灾害数量的88.41%分布在距震中100km范围内,密度随距震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新增灾害67.31%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灾害密度随地震烈度减小而逐渐减小。2.震前和震后新增灾害数量和密度均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震前和新增地质灾害数量和密度在砂砾岩和花岗岩中较为发育。4.震后和新增灾害数量和密度均以海拔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较大。5.震前和震后新增灾害总数的94.99%和91.85%发生在坡度小于40°的范围;震前灾害密度在随坡度增大逐渐减小,震后新增灾害密度随坡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震前灾害以滑坡为主,而震后新增灾害崩塌和滑坡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3.
黑河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系统与水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分析了黑河流域降水及河水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并阐明了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系统与特征,探讨了盆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大数量朴素转化的固有规律,深入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资源和环境负效应,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开发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且类型复杂,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分析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用于减灾防灾,急需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现场调查获取的大量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管理。以信息建模理论为指导,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并结合GIS空间数据模型分析,以建立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及实现海量地灾信息综合管理为目的,研发了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信息综合管理系统(WIMS)。利用GIS的强大空间图形管理能力、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开发等技术,以发布图形服务与数据服务的方式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共享,解决了空间数据编辑及提升地图访问速度的关键技术问题。该系统不仅能够为灾害管理部门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认识地质灾害的公共平台,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5.
"4·20"芦山地震为龙门山断裂带南端上的浅源构造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最大烈度达IX度,龙门乡99%以上房屋受损。乡境内因地震形成35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分别占40.0%、60.0%,乡境内5个村有分布。崩塌失稳模式为震动-剥落、震动-拉裂-滑移、震动-拉裂-错落;滑坡失稳模式为震动-拉裂-蠕滑。地震地质灾害除受控于地震触发作用,陡峻的地形、地形与高程放大效应特征突出外,强风化卸荷作用也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物质基础。乡境内以崩塌危害较为严重。开展震中地震地质灾害特征研究,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区安置点规划、灾后3 a恢复重建都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析了黑河流域降水及河水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并阐明了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系统与特征,探讨了盆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大数量相互转化的固有规律,深入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资源和环境负效应,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开发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系统动力学为主模型,对江苏省未来城市化发展的4种典型模式进行了情景模拟与比较。结果表明,同时期内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城市化所导致的资源环境效应强度存在较大差别。借鉴自然演变型、工业推动型和第三产业拉动型3种城市化发展模式,提出综合协调的发展模式;仿真比较显示,该发展模式既能有效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效应,又能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奎屯河山前扇形地的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屯河山前扇形地(简称奎屯扇形地)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尘暴等多种地质灾害,并具有特殊的发生规律和表现形式,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地段性的地质灾害活动进行了分析、评价,初步提出有方向性的躲避和有目标性的抗灾.以及主动控制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多级多期崩滑堵江事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柴贺军  刘汉超 《山地学报》2002,20(5):616-620
本文研究了岷江上游地区较场-茂县-汶川长约100km河段上形成多级、多期大型滑坡堵江事件。研究表明,这类特殊的地质灾害有其发生发展的特殊的地质背景,它们造成的灾害和环境效应较一般的滑坡灾害更严重。有针对性对岷江上游这类灾害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1.
作为中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省区之一,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对维护国家边境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具有重大贡献。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协调优化既是云南省发挥上述功能的重要体现,又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云南省所辖各市州的区域特点,运用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其各市州"十一五"前中期(2006~2008年)阶段的资源环境基础、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以及人地关系状态,并以SPSS 16.0和ArcGIS 9.2两个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对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地图绘制,以揭示其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根据人地关系状态的空间格局,提出云南省区域人地关系空间优化的调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1971-2000年30年来云南三江并流地区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分析了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略有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草场退化、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云南气候环境变化对辣木种植产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适宜辣木种植的气候环境条件为基础,采用云南各气象台站1959-2012年逐月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数据,分析研究了云南气候环境变化对辣木种植产业的影响.得到的结果为:云南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辣木,但在不同的区域推广种植辣木,其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差异则是比较显著的.因此,云南辣木种植产业的健康推进和理性发展,要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根据云南气候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规律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和实施.  相似文献   

14.
北极海冰细菌产胞外酶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覆盖在北极海洋上的广阔海冰为其内部生存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境。研究表明 ,大量海冰细菌能够分泌产生胞外酶 ,其中产蛋白或脂质水解酶细菌的比例远高于产多糖水解酶的细菌。温度、盐度是直接影响海冰细菌生存与活力的 2个主要环境因子。 76%的产酪蛋白酶海冰细菌为低温菌 ,菌株只能在 <35°C条件下生长 ;而 98%的酪蛋白酶最适作用温度≥ 35°C ,其中 62 %的酶最适作用温度≥ 45°C。几乎所有的产酪蛋白酶海冰细菌都耐盐或嗜盐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丰富独特的旅游地质景观是多种地质作用与不同成景岩组交互叠加作用的结果。其发育的地层基础主要为碳酸盐成景岩组、变质岩成景岩组、碎屑岩成景岩组以及岩浆岩成景岩组等,典型内力成景地质作用为板块缝合作用、断裂成景作用、变质成景作用,外力作用则主要有河流、冰川、丹霞、地热、喀斯特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类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协调环境与资源的关系,拓展并良化人类生存空间,作者根据多年来收集的自然灾害资料与研究成果,对自然灾害的分类与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在采用边缘科学相互交叉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总结了国内外防灾工作的经验,提出了防御自然灾害的减免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武定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定县属抬升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环境与灾害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境内地质灾害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武定县具一定规模和危害的地质灾害点144处,北部相对集中分布,认为武定县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活动频繁,灾情较重,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为武定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林彰平  许林书 《热带地理》2000,20(4):265-268
通过对洞庭湖自然灾害系统进行分析,指出长江流域洪水是湖区主要的致灾因子,尖湖关系失调的孕灾环境是形成洪灾的根本原因,承文体的变化总体上不利于防洪减灾,提出了根治洞庭湖区洪灾的“蓄”、“泄”目标时序化的治水策略及相应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水灾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点是越到近期越频繁,其原因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其中人为的原因是造成水灾频率增加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减弱长江水灾发生的频率,就必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控制人口增长、实施高科技减灾工程,从而实现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内陆平原水资源主要的赋存形式是河流-含水层系统。无论是开发利用河水,还是开采地下水,都将引起区域性的水文效应——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动、泉水衰竭和水质恶化。在水资源开发条件下,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之间的水源分配是彼长此消的,防止生态环境退化的要义在于:从宏观上合理配置水源,并可靠地预测其可能引起的区域水文效应,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