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通过海-气交换过程对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我们现有对这些过程认识的局限性是不能够精确模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评述海洋结构和环流的现有知识,特别重点放在南半球海洋,而且讨论了主要的海-气交换,还讨论了全球变暖情况下的南北半球非对称性的影响.在九十年代,通过实施计划中的一些国际海洋研究试验,将改进对海洋的认识,进而得到更完善的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Twitter、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防灾减灾是目前我国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近年来,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让中国的社交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借鉴国外社交媒体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经验,我们认为中国的社交媒体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同样拥有巨大潜力.本文首先介绍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几个国家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情况,随后总结了当前中国在海洋灾害预警、灾害信息传播及灾害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最后,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交媒体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启示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1.前言大气和海洋是覆盖地表的相互作用的流体系统。不仅航海和渔业需要了解海洋气象和海况预报,而且制作陆上的天气预报也需要调查海洋气象和海洋本身来得到情报。海洋气象学就是根据这种必要性产生的。近几年科学的进展正在证明,即使是日本的天气,也受到大气、海洋和大陆的冰雪等相互作用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在最近有显著进展的研究中,已弄清秘鲁海面的厄尔尼诺是被称作 ENSO  相似文献   

4.
赤道东印度洋海域是西半球暖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季风系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印度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开展东印度洋海洋调查也是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重要一环.自201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而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度洋综合航次",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丰富了该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本文介绍了2010年起至今的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航次考察的内容、进展和成果,并展望了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今后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国际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深海大洋0~2000 m水深范围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观测资料,在大气和海洋科研业务中应用这一全新的资料,是深入认识大气和海洋变异、提高我国气候预测、海洋监测分析和预报能力的一个关键所在.通过开发非线性温—盐协调同化方案和利用同化高度计资料来调整模式的温度和盐度场,建立了可同化包括Argo等多种海洋观测资料的全球海洋资料变分同化系统,提高了对全球海洋的监测分析能力.实现了海洋资料同化系统与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耦合,显著提高了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Argo资料改进了海洋动力模式中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有效提高了海洋模式对真实大洋的模拟能力和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预测能力.开发了利用Argo浮标漂流轨迹推算全球海洋表层和中层流的方法,提高了推算的全球表层流、中层流资料质量,有效弥补了洋流观测的匮乏.  相似文献   

6.
多普勒信息是合成孔径雷达(SAR)进行海洋动力遥感的一个重要参数,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利用该参数反演海表面动力过程的相关研究.本文重点论述了星载SAR多普勒信息反演海表面流及其应用研究,主要包括SAR干涉测量方法获取海洋流场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及研究进展;多普勒频移方法反演表层海洋流场的发展历程及在上层海洋现象(包括地转流、准地转流以及中小尺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相关的国外重要数据融合计划和研发计划.目前国内在海洋流场的遥感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关注于反演理论和方法,而将反演信息应用于上层海洋动力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为后续在该方向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圈、海洋、陆地、冰雪、生物圈的综合系统。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对气候的形成起很大的作用。一、全球海面水温的长期变化 1.综合海洋气象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根据全世界的船舶观测制作的综合海洋气象数据集,搜集了1854年到1986年的风、气压、  相似文献   

8.
海洋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反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作为地球上一个主要吸收二氧化碳的汇,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气间的二氧化碳交换,使得海洋中碳对气候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着大气中CO2的浓度,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洋碳循环的过程,以及海洋碳循环过程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9.
IAP/LASG海洋环流模式对风应力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为了检验第三代IAP/LAS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模拟20世纪80年代热带太平洋年际变化方面特别是ElNino和LaNina事件的能力,作者使用了三种风应力资料强迫该模式.然后,将模拟的海温同NCEP海洋同化资料相比较.分析表明,在赤道附近,模式对风应力的响应在SST分布、温跃层的描绘以及突出E1Nino和LaNina事件方面同NCEP海洋同化资料有许多共同点.然而,在描绘l0°N以北和l0°S以南的SST异常以及描写季节循环方面,响应是不够精确的.另外,模拟的温度异常滞后于NCEP海洋同化数据两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0.
引言 数十年来,海洋科学界一直关注着对进入海洋的源于大自然及人类的物质的估算和过程的了解.在这一领域早期的工作集中于由河流和江川带入海洋的明显的物质输入,随后的研究考查了下水道排放、倾倒等直接输入途径.然而近十至二十年来,已经搞清楚大气层不仅是将自然物质和污染物质从陆地输往海岸和海洋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是主要途径.这些物质包括矿物粉尘、厂矿残渣;燃烧过程释放的含氮物质、化肥;杀虫剂及来源于各种工业及民用生产过程的其它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海洋碳循环模式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瑞芝  张学洪 《大气科学》1992,16(4):494-501
本文综述了两类近年来国外使用的海洋碳循环数值模式.一类是国外通常使用的比较简单的箱模式;另一类是基于大洋环流模式的三维无机碳循环模式,以及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了海洋生物群作用的海洋碳循环模式.后者是目前比较完整的模式,也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南海季风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介绍了"九五"国家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外场观测系统和主要结果.该试验是一次旨在了解南海季风爆发,维持和变化主要物理过程的大气与海洋联合试验,是由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参加的一次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1998年5~8月的外场观测试验,取得了大量和多种大气与海洋的加密观测资料,为南海和东亚季风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资料集.目前研究正在深入阶段.作者只是对这个试验的一般情况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1.引言在观测船上进行的气象观测与在地面气象台站实施的观测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在海洋上,所以还包括波浪、海流、海冰状况和海水温度等的观测.另外,因为观测位置时刻都在变化,对于在没有目标物的海洋上观测来说,船位测定装置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4.
新书架上     
《大气和海洋一人类的流体环境》(英)哈维(Harvey,J. G)著,张立政等译,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9月,181页。本书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J. G. 哈维博士为气象学和物理海洋学编著的一部通用的基础教程。全书共十四章。作者把大气和海洋这两种流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应用共同适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阐述了大气和海洋的物理学方面的问题,诸如水分  相似文献   

15.
引言1985年,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及国际海洋物理学协会(IAPSO)在檀香山联合召开了一次学术交流会,共同讨论双方感兴趣的问题.地球大气和海洋这两种流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地球的中长期天气系统、地球的气候以及海洋环流的许多特征.因此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实施阶段,召开这样一次学术交流会是非常有价值的和适时的.类似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Ⅰ.全球海洋环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和气候模拟方面的应用.重点是:一个30层、0.5°×0.5°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的建立及其模拟的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以20层海洋模式为海洋分量建立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耦合模式GOALS在气候变化模拟方面的应用,和以海洋模式L30T63为海洋分量建立的灵活的耦合环流模式FGCM-0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古海洋-古气候模拟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海气热通量交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天军  张学洪 《大气科学》2002,26(2):161-170
基于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COADS)资料的研究表明,热带印度洋的海气热通量交换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部分海域,如冬季热带印度洋的中东部、夏季的热带西印度洋和北印度洋,它主要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海洋对大气的这种强迫,主要是通过潜热加热实现的.与潜热加热相比,感热加热尽管是一个小量,但感热异常与表层海温的显著相关,较之潜热明显超前.无论冬季还是夏季,热带印度洋都存在大面积海域,其SST变化难以通过海气热通量交换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CORE.v2是单独海洋环流模式常用的强迫场,其微弱的偏差会造成模拟结果巨大的差异。因此,本文使用单独的海洋环流模式LICOM2.0对CORE.v2的强迫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副热带区域的淡水通量有使海表盐度变淡的偏差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CORE.v2中的弱的表面风,强的比湿或者过多的降水所造成的。另外,在北大西洋高纬度区域的海表盐度变淡的偏差主要是与海洋动力学过程有关而非强迫场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开发了一个能快速估计三维海洋温盐流场的分析系统.这种系统以海洋数值模式多年积分的气候态结果作为背景场,通过多变量的集合最优插值同化方法利用现场观测和遥感卫星高度计及海表温度观测先对背景场进行偏差订正,以订正的背景场产生当前或瞬时的背景场,结合实时或近期观测通过集合最优插值方法得到三维海洋状态的估计.这种分析系统的优点是...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系列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海区的海洋温度锋对局地大气的强迫作用及其季节变化.分析表明,当春季海洋锋增强时,海温与海表面风速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海洋锋的暖(冷)侧形成海表风的辐合(辐散),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海温对表面风场的影响程度与海洋锋的强度成正比,春季影响程度最大,夏、秋季最小.海洋锋对其附近的总降水、对流、层云降水均有影响,尤其在春季海洋锋暖侧的降水强度增大,对流降水的频次增多,“雨顶”高度也有明显的抬升.暖流对大气的影响不仅局限在边界层,其影响可达整个对流层.另外,分析发现对流降水对海温的响应比层云降水更加敏感.研究还表明,暖流上空高、低云呈现相反的年循环特点,冬季多0.5~2 km的边界层云,夏季多云底在10 km以上的高云.深对流云集中出现在3~6月,从冬季到初夏,30%以上的云量中心抬高了接近8km.春季和初夏在海洋锋的暖侧频繁地出现深对流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