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碱性长石又名钾钠长石,是地壳上广泛分布的造岩矿物之一.近年来,用近代物理的方法(如X射线粉晶及单晶衍射、中子衍射、红外吸收谱及透射电镜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该矿物的许多真实行为.在近期,长石的结构状态有序度、超结构状态(连生、出溶、晶畴、失步或反相,调制结构等)新概念的大量引入,为成岩成矿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新近陆续发表的几篇文章基础上,综合全部地质产状、岩化计算、光性测定及X射线粉末法与单晶分析结果,对安徽庐枞、浙江寿昌、桐庐及有关地区火山岩中碱长石的调制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进行初步探讨。重点讨论分属扬子区与沿海区两大不同构造单元内火山岩中碱长石的出溶特征及地质成因问题。因此,凡涉及X射线单晶,透射电镜分析方法及调制结构衍射特征具体描述等已见于前文的诸细节,这里一般均从略。  相似文献   

3.
佳木斯地块西侧依兰地区出露一套洋岛型碱性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它由岩屑和细粒火山碎屑物组成.火山碎屑岩在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的古洋盆闭合过程中,发生了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在岩石中形成了大量钠质闪石.其中岩屑中的钠质闪石不定向均匀分布,普遍具有环带结构,核部为青铝闪石,边部为蓝闪石;细粒火山碎屑物中的钠质闪石定向分布,均为青铝闪石.这些钠质闪石形成的温压条件相似,形成温度在300~350℃之间,形成压力在0.7 GPa左右.根据岩屑和细粒火山碎屑物的矿物成分、钠质闪石的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火山碎屑岩的变形特征,推测这类岩石在低温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钠质闪石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钠质来源;在有足够钠质来源的前提下,形成钠质闪石的种类与体系的氧逸度有着直接关系,低氧逸度条件下形成蓝闪石,高氧逸度条件下形成青铝闪石.这些钠质闪石的形成与佳木斯地块、松嫩地块的拼合碰撞以及之后岩石的变形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4.
夏群科  潘尤杰 《岩石学报》2000,16(4):485-491
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红外区和近红外区)和质子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1HMASNMR)对来自安徽女山,江苏盘石山和河北汉诺坝新生代大恶性玄武岩中的4个歪长石巨晶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巨晶含有结构水,主要以H2O的形式存在,其中3个样品的结构水含量(H2O)分别为405μg/g,915μg/g,μg/g。这些数据和文献中已有的资源表明,名义上无水的长石族矿物可以是地球上的水储库  相似文献   

5.
6.
桐庐同熔型火山-侵入杂岩中出现两种碱性长石,一种为无色透明,另一种为微红色,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透射电镜对其结构态,成分及出溶微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成分差别不大,而结构差别较大,无色透明的为透长石,出溶叶片发育;微红色的为正长石或低透长石,出溶结构不发育。而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变慢,无色透明碱性长石的Al/Si有序度增大,微红色碱性长石的有序度降低,分析后认为这种共存现象是岩浆混和造成的,从而为桐庐杂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陈小明  刘昌实 《地质论评》1997,43(6):601-606
碱性长石的结构状态是其温压条件,特别是冷却速度的反映。对碱性长石的结构态,目前国内均是采用X-射线衍射资料中060峰是204峰的2θ值来求解的,但单斜晶系的碱性长石204峰常被其它峰叠覆。Hovis在对碱性长石的X-射弛衍射资料作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113峰及060峰来计算单斜碱性长石不同四面体位置Al占位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依兰地区原黑龙江群中发现了一套火山碎屑岩,它由岩屑和细粒的火山碎屑物组成,岩屑呈透镜状、焰舌状等,细粒火山碎屑物发生了强烈变形.二者矿物组成相似,均由钠质闪石、钠长石、绿帘石以及少量绿泥石组成,但各矿物含量及特征差别较大.火山碎屑岩岩屑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屑为碱性玄武岩,LREE/HREE=3.87~4.24,(La/Yb)<,N=7.20~8.12,Eu*/Eu=1.03~1.09,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岩屑微量元素与MORB相比,富集Sr、K、Rb、Ba等不相容元素,Yb含量略低于MORB,初步确定岩屑为形成于大洋板内洋岛环境的碱性玄武岩.在岩浆喷出尚未完全凝固之前,大洋板块内的热点再次活动,早期形成的碱性玄武岩破碎,形成塑性-半塑性岩屑,并被火山碎屑物胶结,它们为大洋板内"轴外火山作用"形成的洋岛型火山碎屑岩.这一发现为恢复该地区的古构造环境、确定原黑龙江群的构造属性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杨甫  陈刚  侯斌  张甲明  胡延旭  黄得顺 《地质学报》2014,88(6):1068-1080
采用LA-ICP-MS手段,对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中北部Db1井和Y1井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碎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微量元素以及Lu-Hf同位素分析。锆石内部结构、Th/U比值、稀土配分模式显示,所有锆石属岩浆成因。结果显示:①Db1井和Y1井锆石样品最小年龄分别为303Ma和306Ma,可代表巴塔玛依内山组的形成时代;②锆石U-Pb年龄显示有中、晚元古代的1447~1410Ma、885~559Ma的年龄记录,为准噶尔盆地中北部存在前寒武纪古老结晶基底提供了依据,以及古生代早中期536~420Ma、401~360Ma、359~303Ma的年龄记录,指示准噶尔盆地中北部前二叠纪基底经历了多阶段复杂陆壳演化过程;③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盆地中北部前二叠纪基底主体属于由花岗岩、正长岩、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的花岗岩和中基性岩侵入型活动陆壳基底;④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锆石年龄都具有正的εHf(t)值(+4.6~+19.0),推测锆石母岩主要来源于软流圈地幔或亏损岩石圈地幔熔融作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混染了古老基底物质组分。  相似文献   

10.
本次以碱性长石为研究对象,在乙酸溶液条件下,将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进行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温度和溶液性质是碱性长石发生次生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低温下碱性长石以溶解为主;在高温下碱性长石以溶蚀溶解为主,形成港湾状、条带状溶孔和溶蚀残余骨架;伴随温度提升,实验样品质量损失增大。(2)残留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规律性变化是矿物的溶蚀、溶解和新生矿物的沉淀的集中体现。随实验温度升高,K~+,SiO_2和矿化度浓度升高,K~+浓度在0.21 mg/L~16.29 mg/L之间,SiO_2浓度在4.26 mg/L~108.2mg/L之间,矿化度在32mg/L~234mg/L之间。新生高岭石的长、宽分布在2.5μm~4μm之间,厚度分布在0.2μm~0.4μm之间,长/宽比值分布在1.2~1.4之间。(3)PHREEQC数值模拟验证了长石溶蚀溶解作用和新生高岭石沉淀的实验结果,数值模拟可从理论上为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赣东北地区燕山晚期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Rb-Sr,K-Ar及锆石U-Pb等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燕山晚期火山岩的形成时限为91.7~128.3 Ma,属早白垩世;其火山岩可分为2个岩浆活动旋回--石溪旋回与周家店旋回,其年龄分别为91.7~110.8 Ma与119.2~128.3 Ma,与赣杭构造-火山岩带2次主要的铀矿化年龄吻合,表明铀成矿与该时期岩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江西瑞金黄沙地区震旦系火山碎屑浊积岩性包括近基浊积岩和远基浊积两大类,岩性以火山碎屑成分为主,而区别于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碎屑浊积岩,鲍马层序有完整,连续不完整,间断不完整三种类型,该区的火山碎屑浊积岩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赣东北信江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江西上饶地区填图当中,基于岩浆活动、沉积体系分析和地貌景观及深部的构造等信息,本文提出了赣乐北信江盆地中生代晚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熟山陆内碰撞撞造山和中晚燕山陆内裂谷期、坳隐期及反转期两个阶段,主要构造转换的时间在早白晋世早期与早中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赣东北中—新生代超基性岩与金刚石找矿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东北地区发现有中-新生代超基性岩。超基性岩侵入白垩系红色盆地中,主要有玻基辉橄岩、角砾状玻基辉橄岩等。角砾状玻基辉橄岩呈岩筒状。岩石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处超基性岩中,SiO2含量为38.19%-44.28%,K2O+Na2O含量为2.01%-2.93%,MgO含量为7.67%-11.10%,CaO含量为8.25%-12.67%,Al2O3含量为11.94-14.51%,与曲型的玻基辉橄岩岩石化学成分相近。赣东北地区中-新生代超基性岩的发现,为重新分析评价赣东北地区金刚石找矿前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东北部拱王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况明生  李吉均 《冰川冻土》1997,19(4):366-372
云南省东北部的拱王山海拔3100m以上的山地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典型的冰川遗迹集中分布在轿子山峰附近和妖精塘-牛洞坪两个地区,遗存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蚀岩盆和侧碛堤。根据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将拱王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末次冰期的倒数第二期冰期。  相似文献   

16.
江西南部全南县火山岩产状及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孝达 《地质论评》1999,45(7):751-755
根据野外考察和有关的研究报告,作者认为全南县的火山岩是火山喷发碎屑岩类。中寨—南迳一带的火山岩的时代,根据地层分布和植物化石与粤东对比,建议划归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总结了区内区域变质岩的种类及岩石特征,对变质作用和原岩恢复以及变质作用的发生、发展演化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使该区区域变质岩的研究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Trace and minor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alkali feldspars fromthe layered syenite series in the Klokken gabbro-syenite complex,South Greenland have been measured using an ion microprobe.The technique has high precision, avoids problems of mineralseparation, and has allowed investigation of zoning and theeffects of deuteric alteration. Li, Be, B, Cs and Pb occur at< 1 p.p.m. levels, but Ba, Sr, Rb, Mg, Fe, Ti and P are presentin the 1–7000 p.p.m. range. Provided unaltered strain-controlledcrypto- or microperthitic feldspar is sampled and deutericallycoarsened material is avoided, all of the latter elements exceptMg show systematic variation. This confirms the evidence forin situ fractionation of a single syenitic magma-pulse affordedby major element variation in coexisting mafic minerals, particularlypyroxenes and olivin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nular andlaminated syenites in the series is supported by the trace elements,which confirms the view that the granular syenites are a condensedroof-chill series with inverted cryptic variation, while thelaminated syenites are a bottom accumulated sequence. Using mainly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partition coefficientsfrom the literature and a simple Rayleigh fractionation modelbased on the variation in Ba, Sr and Rb (elements whose concentrationin the melt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feldspar) we calculategeologically reasonable minimum thicknesses for the entire layeredseries of 1370–3260 m. Ti variation in the feldspars wascontrolled by Fe-Ti oxide fractionation, and Fe contents alsowere controlled by mafic phases. Controls of Mg, and particularlythe irregular P levels, are not clear. Behaviour of Ca, whichis present at < 6000 p.p.m. levels in the feldspars, is qualitatively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ternary feldspar phase diagram.  相似文献   

19.
赣东北地区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地质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集并整理赣东北及邻区岩浆岩年龄数据200多个,在综合、分析大量地质资料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较全面地总结本区中元古代以来的岩浆活动、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本区古元古代及更早时期的岩浆活动确切记录很少,反映出赣东北地区可能没有古老的陆壳。中—新元古代丰富多彩的岩浆活动,记录了江南造山带在扬子板块东南缘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本区古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总体来说不强烈,主要发育在一些海西印—支期的断裂拗陷带,并且伴随与海底火山活动—热水沉积相关的成矿作用。中生代尤其燕山期是赣东北地区岩浆活动较强烈的一个时期,以德兴铜厂—富家坞花岗闪长斑岩和银山潜火山岩为代表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本区在白垩纪处于拉张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双峰式岩浆岩建造。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不强,仅在一些张裂带有少量岩浆活动。本文还结合近期工作,对一些争议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