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2004年3月17日傍晚出现在黔西南州境内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其雷达回波是一次较为典型的多单体风暴,其中的两个超级单体生成和发展造成黔西南州普安县境内的70mm的大冰雹,贞丰县境内50mm的大冰雹和初春极为少见的1h内达32.8mm的强降水。文章仔细分析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回波图像,总结出一些在黔西南州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影响平凉地区的一次特大冰雹天气过程。认为夏末初秋弱冷锋或切变线亦可造成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并讨论了我区冰雹的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3.
重庆地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玉华  丁明星  陈群  刘婷婷 《气象》2005,31(3):36-40
对过去22年(1982~2003)间重庆市发生的中尺度强对流天气雷达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研究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其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寻找重庆市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运动规律。建立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库,将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雷达回波资料,按天气类型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②涡旋状回波是暴雨的显著特征;③冰雹回波以块状为主;④强雷雨大风回波的特征具有带状或弓型。  相似文献   

4.
王铁岩 《吉林气象》2013,(1):14-19,24
通过分析2012年6月12日和7月1日发生在白城市境内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探空资料表明:两次强对流发生前,强对流发生地附近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抬升凝结高度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雷达资料显示:两次强对流天气中,产生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强度均超过45dBz,且存在明显的“钩”状,强天气产生在“钩状”回波附近,回波具有“WER”或“BWER”结构。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回波均具有较大的VIL值,速度场上存在“逆风区”或“中气旋”。不同之处是产生冰雹的强回波高度超过一20℃等温线高度,一般强回波高度超过8km,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强回波高度较低,一般在6km左右处,,产生龙卷的强回波VIL没有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大,两次龙卷过程的母体虽然回波形态、强度和高度各异,但均具有“钩状”回波结构,且速度场都存在中气旋。另外,雷达导出产品中的中气旋识别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TVS识别对龙卷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雷达超前于龙卷发生约半小时识别出中气旋,这对龙卷的预警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22年6月16日,一次多单体强对流天气影响太原及周边地区。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着重对冰雹云在其强度PPI、速度PPI、距离高度显示RHI上的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利用垂直液态含水量分析了冰雹云增长的定量和定性的特征。通过分析总结出了冰雹云回波所具有的一般特点。2003年的汛期马上就要到来,这些分析结果,将为今后判别冰雹云和人工消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6年5月26日和6月25日三门峡辖区均出现了以地面大风、冰雹为主的灾害性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加密探测资料以及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这两次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灾害性天气均是由500 hPa华北冷涡后部的下滑槽或横槽转竖带动北方冷空气急剧南下造成的下击暴流引发的强对流天气.当雷达回波顶高超过10 km、强度≥50 dBz并出现回波悬垂结构的超级对流单体或多单体超级对流风暴移来时,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强回波质心在移动过程中不断下降或回波悬垂结构、低层弱回波区出现在风暴后部时,是下击暴流发生的前兆;冰雹指数、风暴跟踪信息、中气旋3个产品叠加对强对流风暴发生、发展、移向的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3日和7月2日,长春地区先后发生了冰雹及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上述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次天气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较为相似,暴雨天气有两条水汽通道建立,湿层较厚,存在明显的暖平流;冰雹天气中低层有明显冷空气切入,并且存在一个明显的上升运动中心。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冰雹天气回波强度要远远大于暴雨回波;暴雨过程速度场存在一条辐合线,该辐合线东移转向且零速度线成S型;冰雹的回波顶比暴雨天气的回波顶高度高,并且强回波区所达到的高度也比暴雨高得多。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产品VIL在这两次天气的对比分析中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取位于滇西北高原丽江市2006-2009年出现的4次冰雹天气过程和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两类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冰雹云回波强中心值、强回波核(45~65 dBz回波)高度均高于短时强降水回波,强冰雹过程有时会出现三体散射现象;冰雹云回波基本径向速度场上出现了辐合、逆风区及弱中气...  相似文献   

9.
2001年河南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1年连续两次发生在河南省的以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主的过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强对流过程中的中尺度雷达回波系统不同,对应的灾害性天气的各类和影响范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应冬梅  许爱华  黄祖辉 《气象》2007,33(3):48-53
为发挥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制作出精细化的临近和短时预报,选取了江西8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从7个方面对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两类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冰雹、雷雨大风过程45~55dBz强回波平均高度为12.4km,达到或超过-25℃层的高度,比短时强降水回波高5.6km。弱回波区(wER)或有界弱回波区(BwER)、三体散射长钉、持续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中气旋、下湿上干或强风垂直切变特征等都是冰雹天气的典型特征。而相对平均径向速度图上“S”型暖平流及表现强低空急流的“牛眼”、深厚的湿度层等,则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为两类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提供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强对流天气研究与业务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小鼎  郑永光 《气象学报》2020,78(3):391-418
对当代中国几十年来强对流天气研究和业务进展做了阐述,主要包括强对流系统产生的环境背景和主要组织形态,以及具体强对流天气的有利环境条件、触发机制、卫星云图特征、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以及预报、预警技术等诸方面。总体来看,中国学者对强对流以及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强冰雹、龙卷、雷暴大风)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以及通过雷达和卫星观测到的组织结构及其演变特征都已有了明确认识,研究了对流系统的多种触发机制,深入认识了超级单体、飑线等对流系统的环境条件、组织结构特征和维持机制,了解了中国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形态和气候分布特征,获得了强冰雹、龙卷、下击暴流和雷暴大风等的雷达、卫星和闪电等的多尺度观测特征、形成机制和现场灾害调查特征,发展了各类强对流天气识别、监测和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配料法”和深度学习方法等的预报、预警技术等。因此,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共有17次冰雹天气过程,以6月20日和24日2次天气过程最为典型。将这2个典型个例对照天气背景和灾情,主要运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平均径向速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6月20日是典型超级单体,24日呈强降水超级单体。回波强度大于等于50dBz、回波顶高大于等于10 k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大于等于35 kg/m2时极易降雹,冰雹落区与VIL的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VIL高值维持时间越长冰雹直径越大,降雹范围越大,三体散射维持的时间越长产生的灾情越是严重。风暴相对径向速度产品上,可更早更清楚地得到对流风暴将发展加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涛  方翀  朱文剑  章国材  周庆亮 《气象》2012,38(7):814-818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卫星、雷达和闪电及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4月1 7日出现在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的背景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次强对流过程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具有风力强、中尺度强风暴系统明显、局地性强和灾情严重等特点。分析表明,地面锋面抬升是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珠三角地区的地形平坦、广东中层的干急流以及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系统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也分析了当时的主观预报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传统多普勒天气雷达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采用固定阈值判别法给出强风暴的冰雹闪电灾害预警结果,该方法不适用于不同经纬度、季节和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强对流天气识别预警。本文利用循环递归的区域生长法对TITAN算法进行改进,从而快速识别三维强风暴单体及其雷达特征物理量;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TRMM星载气象雷达的历史观测数据反演河北石家庄地区春夏两季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强风暴灾害性天气Logistics多元线性回归概率预警模型。对发生在河北石家庄夏季的一次强飑线天气和发生在春季的一次超级多单体风暴天气进行冰雹闪电灾害性天气识别预警实验,并与传统算法进行误差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对比,该方法对强风暴天气识别预警的定位精度较高,并且其漏报率和虚报率较低,有助于快速识别预警强对流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15.
Convective activity dominates the weather of Hungary in the summer. Especially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summer, the frequency of severe thunderstorms grows and associated phenomena such as wind storms, hail, sometimes even tornadoes cause serious damage. 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the severe thunderstorm situation in the Carpathian Basin is presented with a focus on the most frequent phenomena: squall line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background of these kinds of severe thunderstorms, the terminology of convective components is introduced. Making use of case studies, the roles of convective components are show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thunderstorm systems. Case studies also show that most of the tornado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organized thunderstorm systems, especially prefrontal squall lines.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藏高原第三次科学实验的C波段双偏振雷达(C-POL)的观测资料、ERA-Interim 0.125°(纬度)×0.125°(经度)气象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对2014年7月30日午后发生在西藏那曲地区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诊断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强对流过程发生在有切变线伴随的高原低涡东移过程中,低涡尾部前倾的切变线为这次冰雹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2)强对流天气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从孟加拉湾、印度及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汽,强对流发生前水汽输送显著增加,低层水汽集中在400 hPa以下,有明显的辐合及垂直输送。3)那曲400 hPa以下为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递减区,也是水平辐合及垂直上升运动的重合区,有明显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集聚及动力抬升条件。4)雷达回波图上可看到,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由局地新生的多个中γ尺度孤立对流单体造成,其移动路径与切变线前西南气流一致。大部分单体水平尺度不大,生命史短,但仍有部分单体强度大,生命史较长。局地气流辐合扰动会导致新的单体产生,单体的发生、发展及维持离不开低层气流辐合提供的动力条件。5)在距离高度显示图上表现出了弱单体雹云特征,雹云云顶伸展至16 km,高于夏季平原地区普遍对流云高度,但未突破对流层顶,0℃层远低于平原地区,为深厚强对流降水;强降水中心位于云团下部,即有降雹也有降水,降雹以霰粒为主;垂直方向存在强烈的入流和上升气流,悬挂回波出现在入流上升气流之上,中层辐合区的气流下沉区对应降雹区;中层辐合区与上层的高空辐散区配合导致对流风暴的垂直增长和强烈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甘肃永登强对流云的雷达气候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渠永兴  张强  康凤琴 《高原气象》2004,23(6):773-780
利用甘肃永登19年(1971—1985年,1999—2003年)的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强对流云回波形成及分布特征与甘肃永登地区特殊地形的关系;强对流天气大尺度天气背景和相应的强对流雷达回波的移动、高度、强度和回波谱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特殊地形造成气流阻挡并使其折转汇合、垂直运动剧烈加速,使得对流云迅速发展,这是该区对流云形成和分布的决定因素;高空天气形势和对流云结构制约了对流云雷达回波的移动和基本特征。雹云回波谱表明,雹暴对流活动一般均处于旺盛状态,强回波高度和其所处的云内温度是形成雹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建设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强对流天气监测是其预报的基础.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建设了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对象包括积云、地面高温、雷暴、地闪、冰雹、龙卷、大风、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雷暴反射率因子、对流风暴(基于雷达资料)、深对流云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基于静止卫星红外1通道资料)等不同时段的分布.发展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自动站资料质量控制技术、强对流信息提取和统计技术、直角坐标交叉相关雷达回波追踪(Cartesian Tracking Radar Echoes by Correlation,CTREC)技术、雷暴识别追踪分析和临近预报(Thunderstorm Identification Tracking Analysis and Nowcasting,TITAN)技术、深对流云识别技术、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和追踪技术,以及闪电密度监测技术等.强对流天气监测系统自动定时运行,其输出数据与MICAPS业务平台完全兼容.该监测系统在国家气象中心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徐芬  郑媛媛  肖卉  慕熙昱 《气象》2016,42(5):567-57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形势背景、环境热动力条件、强冰雹发生前地区环境场变化、超级单体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东北冷涡槽后干冷气流影响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高低空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系统的配置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热动力条件;高CAPE值、逆温层、低层适当水汽条件及较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2)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数据反演垂直分布的物理量场(平均散度、平均垂直速度、相对风暴螺旋度、垂直风切变)能够反映本站上空环境场的快速变化情况:强对流系统移入本站前雷达站上空逐渐调整为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风场配置结构,螺旋度和垂直风切变数值逐渐增加,表明环境场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维持发展。(3)强降雹超级单体除具有三体散射现象、入流缺口等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外,持久深厚的中气旋存在造成了显著的有界弱回波区和高悬垂强回波区。应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揭示了超级单体内部环流结构:低层气旋性旋转,中层旋转加强,高层风场辐散。超级单体内部涡旋特征的出现和维持有利于支撑空中大冰雹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