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河南各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区域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区域多,且两极分化显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形成了以西北区域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圈层结构。保持区域内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提高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 ,针对陕西省区域特征 ,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通过对区域十个地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评价 ,分析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慧 《地理译报》1997,16(2):21-25
本文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出发,论述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陆地系统科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围绕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深入探讨了袂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即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走生态旅游之路,利用旅游产业政策作保障,依靠科学技术及公众的积极支持,充分发挥民主、法制及计算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针对陕西省区域特征,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通过对区域十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评价,分析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经济与社会等要素相互作用。运用系统分析法,从旅游活动的主体和核心、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旅游发展的依托以及旅游发展的目的等各方面对旅游系统的要素进行分析。旅游系统的发展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在对区域旅游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要素维、空间维、时间维三个维度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发展规划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区域发展规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落实,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是一种显着手段与目标关系。本文探讨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关联效应、动力机制和协同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即规划目标由单目标转向多目标且优先保证主目标,社会生态环境尺度必须同时作为衡量最佳规划方案的重要标准等。  相似文献   

8.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测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况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之一 ,其中涉及土地使用制度、城镇用地规模、耕地保护及土地管理等主要问题 ,文章分别探讨各个问题的存在矛盾 ,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其资源禀赋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其社会经济实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启动力,区域的文化背景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区域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和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者选择了当前我国的三类典型地区,在诊断共区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内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为研究领域.根据生态旅游概念相对宽泛的特点,选择国内学者研究成果,通过多级、多准则筛选,获得样本文献,并验证其科学性.文献分析发现:案例研究较多,相关案例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表刊物以经济类最多,地理、旅游类较少;近5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开始形成稳定方向.研究总结了四个领域: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总论、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贡献、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公平的贡献、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质量的贡献.国内研究文献认为生态旅游不仅对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尤其表现在生态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区域公平发展的作用.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质量的贡献没有文献涉及,相关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应加强生态旅游等数据统计与监测,丰富研究视角;区域合作研究较少,地理、旅游相关研究者应积极参与;微观单元较少涉及,应加大微观个体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综合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因此,有必要从系统运行中提取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来监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能力。文章依据一定的原则,选取了4大类28个指标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综合测度,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组合类型,并对其发展状态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的区域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括城市的区域做为可持续开发的研究对象,探讨包括区域经济、住宅、环境、土地利用及交通在内的可持续地区域开发战略,分析在实施可持续的区域开发战略时可能出现的各利益集团之间矛盾,并论述规划家为消除其矛盾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由有机复合体(包括游客、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环境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该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问题。在分析一些区域旅游出现的干扰基本生态过程、超越环境承载力、透支生态价值等不可持续发展现象的基础上,以系统共生、循环再生和自我调节等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提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施生态开发,维护旅游生态系统平衡;遵循生态位原理,促进旅游地协调共生;合理调控旅游开发强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生态道德,尊重生态价值;采用集成研究,实现整体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考查其资源环境可持续支持潜力的大小,进而探寻具体的应对方略。较之其它评价体系,生态足迹易于映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压力和资源环境对人类可持续支持的潜力。文章在简介生态足迹内涵和分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以温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评判和应对策略研究。嗣后,就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被众多研究者和一些国际机构作为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但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时,测度结果有时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的。因此,学术界对该方法一直存在争议。目前的一些研究认为:生态足迹模型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区域生态赤字也不能指示区域生态超载,但全球生态赤字可以指示全球生态超载;这是由于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生态偏向性和否认贸易合理性造成的。本文将生态足迹模型具有的测度功能分别与测度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应具备的功能进行比较,得出:无论在全球还是在区域尺度上,生态足迹模型不仅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也不能作为生态可持续性的测度方法,当然,生态赤字也不能指示生态超载;这是由于生态足迹模型不仅存在生态偏向性和否认贸易合理性的缺陷,同时还存在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这个结论进一步推进了当前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7.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1,56(5):561-569
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求算出河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认为区内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但其地域分异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流域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流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减的规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矿区到农区农步递减的规律,牧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牧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城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汉族地区,呈现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逐步递减的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可为河西地区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