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南方泥盆系发现颗石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颗石藻作为一种超微远洋浮游生物,出现于侏罗纪里阿斯世(Lias),繁盛于晚白垩世至第三纪。最近又有所进展。哈克(Hag,1981)面告,最老的颗石藻出现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本文所报道之颗石藻发现于晚泥盆世,是截至目前为止最老的颗石藻化石。 颗石藻演化迅速,分布广泛,形态特征明显,而且数量众多,对划分对比海相地层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只对研究区所采标本的颗石藻进行鉴定、描述和分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颗石藻室内培养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基于室内培养颗石藻在生态学、古海洋学和石油地质学等方面的应用。颗石藻在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碳循环及地质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重要性是由其独特的生物、生理特点所决定的。颗石藻培养方面介绍了藻种的分离与保存、室内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应用方面,首先介绍了颗石藻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其次,颗石藻是二甲基硫丙酸(DMSP)的高产者,释放的二甲基硫(DMS)经过一系列变化后能够对附近海域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另外还介绍了基于室内培养颗石藻地球化学指标在古海洋、古气候学方面的应用;最后探讨了颗石藻热模拟实验在石油地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藏北羌塘地区侏罗纪颗石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兰  伊海生  胡瑞忠 《地学前缘》2003,10(4):613-618
藏北羌塘地区出现了两套代表深水相沉积的黑色岩系,成为该区研究中的又一热点。最近通过扫描电镜,首次发现黑色岩系中含有数量丰富但属种比较单一的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Cocco-lithophore)。经鉴定,主要是Ellipsagelosphaera sp.(椭圆晶球颗石藻未定种),结合菊石化石,认为其时代归属于侏罗纪。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在西藏特提斯最东部侏罗纪地层中颗石藻化石的存在。文中初步识别了Ellipsagelosphaera sp.及其分布、时代。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颗石藻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富,认为这两套深水相黑色岩系的出现特别是以颗石藻输入为主的烃源层可能是因为颗石藻的勃发。颗石藻的发现,对研究区烃源岩的空间分布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今生颗石藻的有机碳泵和碳酸盐反向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军 《地球科学进展》2007,23(12):1231-1239
海洋今生颗石藻同时具有有机碳生产和钙化作用两个过程,对海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今生颗石藻通过有机碳泵(生物泵)和碳酸盐反向泵调节大气p(CO2),最终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介绍了今生颗石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重点讨论其碳酸盐反向泵过程,从今生颗石藻碳酸盐反向泵的生理学基础、钙化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耦合机制、全球气候变化下今生颗石藻的有机碳泵和碳酸盐反向泵耦合机制改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对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颗石藻是海洋中广泛分布的超微型浮游藻,经生物矿化作用形成的碳酸钙质颗石,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粘土矿物与有机质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选取广泛分布于海洋的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与海洋粘土矿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伊利石和蒙脱石共培养。通过对颗石藻生长曲线和Sr/Ca、Mg/Ca元素比值、颗石藻与粘土矿物样品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矿物物相等分析,研究海洋粘土矿物与颗石藻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研究表明伊利石对颗石藻的影响较小,蒙脱石因对营养元素的吸附和颗石藻的絮凝作用对颗石藻的生长和Sr/Ca、Mg/Ca元素比值影响较大。颗石藻代谢分泌的生物分子未能通过层间插层作用进入伊利石层间,颗石藻分泌的生物分子可通过插层作用进入并储存于蒙脱石层间,海洋粘土矿物中的蒙脱石与海洋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值得地球微生物家关注,可能有助于对古海洋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晋宁梅树村地区下寒武统发现颗石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云南省晋宁县梅树村地区下寒武统发现了颗石藻化石,计有两个新属四个新种:微细管碟星藻属(新属)(Microtubediscoaster gen.nov.)包括昆阳微细管碟星藻(新属新种)(Microubediscoaster kunyangensis gen.et sp.nov.)和蜂巢微细管碟星藻(新属新种)(Microtubediscoaster honeycomb gen.et sp.nov.);始四枝碟星藻属(新属)(Eotetralithus gen.nov.)包括银杏叶始四枝碟星藻(新属新种)(Eotetralithus ginkgolabulatus gen.et sp.nov)和管柱始四枝碟星藻(新属新种)(Eotetrailthustube Pillar gen.et sp nov.).下寒武统的颗石藻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已报道的最老的颗石藻化石。  相似文献   

7.
颗石藻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颗石藻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在古海洋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开始研究的主要有Sr/Ca和Mg/Ca比值。研究发现,颗石的Sr/Ca比值主要受颗石藻生长和钙化速度控制,其次受温度影响;而Mg/Ca比值主要与温度有关,属种间受影响程度有差别。样品清洗和单种分离是颗石藻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倒置显微镜挑出单种颗石是目前最为方便且准确的分析方法。颗石Sr/Ca比值可以用来反映古生产力,Mg/Ca比值可以用来重建古温度。  相似文献   

8.
侯奎  陈延成 《地质科学》1994,29(2):130-136,T002
在我国云南省晋宁县梅树村地区下寒武统发现了颗石藻化石,计有两个新属四个新种:微细管碟星藻属包括昆阳微细管碟星藻和蜂巢微细管碟星藻;始四枝碟星藻属包括银杏叶始四枝碟星藻和管柱始四枝碟星藻。下寒武统的颗石藻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已报道的最老的颗石藻化石。  相似文献   

9.
苏翔  刘传联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1):1274-128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CO2)并释放到大气中。CO2溶于海水,造成海水pH值降低,改变海洋碳酸系统的平衡。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钙化生物构成威胁。颗石藻作为主要的钙化浮游生物,在海洋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培养实验表明CO2浓度上升会促进颗石藻光合作用。而海洋酸化对不同种或不同品系颗石藻钙化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同一种属但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颗石藻进行了加热模拟实验,探讨其成烃机理。实验发现,颗石藻含有丰富的石油烃类,加热生成的正构烷烃及类异成二烯烷烃分布与含颗石藻烃源岩相似。对颗石藻生烃的热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氯仿沥青大量产生及烃类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实验温度区间为200~300℃,此阶段产物相当于镜质体反射率R0为0.35~0.55的含颗石藻烃的源岩,为低成熟原油生成阶段。本文还研究了颗石藻热模拟产物中植烯类化合物和C_(20-)、C_(22-)类胡萝卜烷等类异成二烯烃随温度的变化,并检测出一种推测为C_(22-)二甲基-烷基环己烷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颗石藻与海洋、环境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在20年的研究中相继发现,自中元古代和古生代以来海相钙质超微浮游生物-颗石藻的新属种达180余种,通过对颗石藻在海洋中分布状态与固碳特征的研究,证明颗石藻乃是海洋中重要的基础生产者,它和海洋碳酸盐及相关生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能借助光合作用,吸收海水中的CO2,而释放出氧气.对减少全球温室效应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平衡,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颗石藻生烃的热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同一种属但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颗石藻进行了加热模拟实验,探讨其成烃机理。实验发现,颗石菏含有丰富的石油烃类,加热生成的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与含颗石烃源岩相似。对颗石藻生烃的热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氯仿沥青大量产生及烃类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实验温度区间为200-300℃,此阶段产物相当于镜质体反射率为R为0.35-0.55的含颗石藻烃的源岩,为低成熟原油生成阶段。本文还研究了颗石藻热模拟产物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泥盆系的颗石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奎  陈延成 《地质科学》1991,(3):239-245
本文鉴定和描述了中国南方泥盆系的颗石藻化石,计有两个新属,八个新种和一个未定种。其中中华甲球藻属(新属)(Sinothoracosphaera gen.nov.)包括盘桃中华甲球藻(新种)(S.placenta sp.nov.)和异孔中华甲球藻(新种)(S.heteromorphicpororata sp.nov.);始驳船球石属(新属)(Eopontosphaera gen.nov.)只一个新种,即背篓形始驳船石(新种)(E.basketa sp.nov.)其它五个新属是瘤刺篮石(新种)(Scyphosphaera verruca-cras-sispina sp.nov)、小卷螺海石颗石藻(新种)(Helicopontosphaera snaila sp.nov.)、口盖无缘帽形石(新种)(Calyptrolithus operculum sp.nov.)、口孔棒球藻(新种)(Rhabdosphaerabucca-pororata sp.nov.)、柿子颗石藻(新种)(Coccolithus persimmonus sp.nov.)。一个未定种是篮石未定种(Scyphosphaera sp.)。这些化石均是在深水断槽相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4.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全球冰盖变化、温度、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了解过去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及对二氧化碳与气候之间关系的研究,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长链烯酮碳同位素是重建古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 CO2)的重要指标之一,广泛应用于新生代以来大气二氧化碳的重建。对长链烯酮重建大气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颗石藻长链烯酮的地球化学性质,回顾了二氧化碳被动扩散模型的发展、长链烯酮重建二氧化碳的指标的发展及其不确定性,颗石藻的碳浓缩机制以及新生代以来长链烯酮重建大气二氧化碳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成烃生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沙河街组的成烃生物发育,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沟鞭藻、绿藻、蓝藻、颗石藻等。发育于东濮凹陷北部咸水区的成烃生物优势组合是沟鞭藻、蓝藻、颗石藻,且三者均可形成藻纹层;南部淡水区的成烃生物优势组合是绿藻及高等植物,发育于块状泥岩之中。对分别取于咸水区和淡水区的两个样品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北部咸水区的蓝藻和颗石藻的生烃潜力高,生油门限低,在低熟阶段即可大量生油,生成低熟油的控制因素是蓝藻的勃发;沟鞭藻和绿藻类的生油门限较高,其中沟鞭藻由于能大量勃发,是重要的成烃生物;南部淡水区的绿藻类较沟鞭藻类生烃潜力更低,生油门限更高。  相似文献   

16.
据《科学通报》1998年10月第20期刊文,经吴庆余实验研究,颗石藻这种海洋超微浮游植物,是海洋生物中最大的普生性群种,分布范围可达数千平方千米,形成的藻细胞水华可被感检测。它对CO_2的吸收和利用能力特别强,在添加了20mmol/L HCO~-的ESM培养液中生长的颗石藻表面形成颗石板片所固定碳酸钙与细胞合成的有机质干重比高达2.48:1,偏光镜下细胞表面形成颗石板片所固定的碳酸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成烃生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沙河街组的成烃生物发育,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沟鞭藻、绿藻、蓝藻、颗石藻等。发育于东濮凹陷北部咸水区的成烃生物优势组合是沟鞭藻、蓝藻、颗石藻,且三者均可形成藻纹层;南部淡水区的成烃生物优势组合是绿藻及高等植物,发育于块状泥岩之中。对分别取于咸水区和淡水区的两个样品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北部咸水区的蓝藻和颗石藻的生烃潜力高,生油门限低,在低熟阶段即可大量生油,生成低熟油的控制因素是蓝藻的勃发;沟鞭藻和绿藻类的生油门限较高,其中沟鞭藻由于能大量勃发,是重要的成烃生物;南部淡水区的绿藻类较沟鞭藻类生烃潜力更低,生油门限更高。  相似文献   

18.
生物源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物的组成部分,在深海更是如此,钙质软泥约占大洋面积的一半、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深海造碳酸盐生物与浅海不同,主要不是底栖生物而主要是浮游生物,其中以浮游有孔虫、颗石藻、浮游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等主物群最多。当生物碎  相似文献   

19.
藏北羌塘盆地侏罗系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黑色岩系,化石较为丰富而倍受地质学家关注。本文选择双湖地区毕洛错剖面,从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分析富含颗石藻黑色岩系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为2.84%~3.71%,氯仿沥青"A"含量为0.18%~0.29%。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及少量陆生植物,Tmax为429~435℃,显示该套岩系处于未成熟阶段。研究区样品的主量元素Si、Al、Ca等元素较富集,表明该套黑色岩系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V/Cr、U/Th、Ni/Co、V/(Ni+V)特征比值、U和Mo的富集以及Eu和Ce无明显异常,反映了该套黑色岩系主要沉积在弱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以上研究表明,研究区含颗石藻黑色岩系为较好的烃源岩,保存条件较好,可以作为进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烃源岩层。  相似文献   

20.
邹欣庆  葛晨东 《现代地质》2000,14(3):263-266
将沉积物中的颗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沉积颗粒 ,根据颗石藻的生态特点 ,建立了海岸带环境中颗石丰度与水深关系的标准分布模式。以此模式为依据 ,通过对柱状样品中颗石的研究 ,确定了工作区近 3 .5万 a以来古水深的变化规律及变化幅度 ,为海面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定量的水深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