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澄合矿区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及成煤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新昌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3):17-19,28
以大量勘探钻孔资料及野外观测为基础,对澄合矿区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及成煤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本区煤系主要在岸线附近的滨海平原及近海内陆环境沉积。其中滨海及泻湖波浪带最有利于成煤,因受地壳近南北向不均衡沉积的控制,区内煤系及煤层变化多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为今后的地质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藏煤系分布广泛,本文通过对西藏煤系的初步研究,主要从煤系地层、岩石组成以及煤系沉积特点三个方面对马查拉煤系、妥坝煤系、土门煤系、多尼煤系四个主要的西藏煤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马查拉煤系的沉积环境属浅海-海陆交互相沉积,妥坝煤系不仅具有海陆过渡相之滨岸三角洲带-碎屑潮坪-潮坪泻湖相沉积,还具有滨岸碳酸盐潮坪-碳酸盐台地的滨海-浅海清水沉积的特征,土门煤系则是下部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中部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上部以陆相沉积为主,多尼煤系则是滨海与海陆过渡相沉积。  相似文献   

3.
一、福建龙岩煤系煤田地质特点 1.煤系地层特点福建省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龙岩组,其次有上三迭统大坑~文宾山组(闽北叫焦坑组)。龙岩煤系出露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闽中和闽西地区。大体可分三个条带,均呈北东~北北东向排列。两条带南起武平,经过连城、清流直到将乐;中条带自永定、龙岩、章平而至大田;东条带包括华安、安溪至永春天湖山一带。煤系总厚300(西部)至990米(东部),自西向东煤系增厚,可采煤层也逐渐增多。由南往北,富煤层位逐渐向上部移动。总的来看,煤系沉积东西向连续性差,差异性大。南北向(近似北东向)连续性较好,差异性小。原始沉积显然受北东向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测井曲线对吉林省双阳盆地长岭区煤系地质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DLW曲线并参照HGG曲线建立了解释格架(沉积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双阳盆地长岭区煤系地层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沼泽沉积。并对以往工作中对本区煤系地层的对比作了修正。  相似文献   

5.
滕县煤田红层的赋存特征与护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红层与古构造及剥蚀关系的分析认为:对石炭二叠纪煤系赋存有影响的褶皱发生在石炭二叠纪煤系沉积以后、老红层沉积之前。煤田内断层的生成顺序,北东东—近东西向断层组生成最早,它控制着老红层的分布;北东向逆断层组与褶皱同期生成,最后产生北北东—近南北向断层组。老红层保护了煤系,是区域找煤的标志;新红层覆盖下的负向构造也有煤系赋存,但埋藏较深。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找煤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内褶皱特征、控煤断层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在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仍有煤系地层赋存。预测区内构造为一宽缓向斜,与弧山向斜共同构成隔档式(梳状)褶皱。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江仓组,成煤环境属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河湖、沼泽相沉积。F2为弧山矿区南部边界断层,在前期控制了煤系地层的沉积,后期又控制了煤系地层的埋深和保存,预测区所处位置其煤系地层埋藏较浅,较有利于煤层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四川屏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宣威组,该煤系地层含煤层及煤线共有10余层,其中多数地段可采煤层3层,局部可采煤层2层。晚二叠世的南屏山地区,气候温湿,植物茂盛,为成煤提供了大量物源,加之地处这种海陆过渡的滨海-泻湖沉积环境,所以形成的煤层稳定性比较好,加之地壳小幅振荡频繁,因而沉积了多层的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8.
江西安福一些晚二叠世早期菊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文 《江西地质科技》1995,22(2):64-71,T002
本文报道的晚二叠世早期菊石,计有6种、3属,其中包含有4新种、1新属。文中对江西乐平煤系的新近认识,作了简要介绍,并认为晚二叠世早期的沉积地层,唯以江西乐平煤系的沉积发育最全,地层厚度最大,以及其中菊石的谱系演化序列最完整,它不仅为华南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其它地区也不曾见及。重新启用江西乐平煤系为晚二叠世早期地层的代表剖面,有助于华南和华南与国际地层对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1959,19(1):27-27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川滇队最近在四川西南部盐源县平川乡小高山一带(距西昌之西约80公里),发现含有大羽羊齿的上二迭纪煤系沉积于二迭纪玄武岩之上,该煤系有可采煤6—7层,在煤系顶部为滨海沉积的钙质细砂岩,其中夹有厚度  相似文献   

10.
黄陇侏罗纪煤田陇县地区构造及控煤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区,大部分地方为Q2+3黄土所覆盖,煤系地层的构造形态及煤层的赋存状况无法从地表直接获得.从构造演化的角度,结合地层沉积建造,通过构造控煤作用分析,总结了区内煤系的发育特征和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11.
展少辉 《安徽地质》2008,18(3):193-194
以耿皇勘探区钻孔资料为基础,对该区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及成煤条件进行分析,简述了本区煤系地层是在海退基础上,以三角洲为主体的三角洲相与泻湖海湾潮坪相相互交替的沉积体系,通过对该特点的分析研究,为今后地质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于长春 《吉林地质》2013,(3):9-11,36
含煤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是进行找煤勘查工作的必要基础。本文全面分析了黑龙江省5个主要舍煤地层的含煤情况及分布,分析了目前黑龙江省主要煤炭矿区、煤炭资源储量较大的勘查区的含煤地层,进而分析了黑龙江省寻找煤炭资源勘查方向和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3.
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一段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砂岩体的微观特征、岩性相及沉积组合、相的空间配置等方面,重点分析研究含煤段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提出了滨海碎屑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障擘岛一泻湖沉积体系和浅海沉积体系为童子岩组一段的沉积环境,并阐述了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4.
九道岭井田位于辽宁阜新煤田的西南部,勘查面积24km^2,煤炭资源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根据该区已有的勘探资料,研究其含煤地层的分布、含煤性及聚煤作用,并对其含煤岩系的沉积旋回结构及可采煤层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九道岭井田沙海组聚煤作用可分为两个主要聚煤期,第一个聚煤期为第一旋回的上部4煤层及5煤层沉积时期:第二聚煤期为第三旋回顶部的二煤层沉积时期。该区的煤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构造和古气候等因素控制。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矿山开采及外围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疆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潜力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预测煤炭资源量虽居全国首位,但探明程度很低,仅为12%,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依据构造控制、成煤时代及聚煤规律等因素,将新疆含煤地层划分为三大含煤地层区,即:准噶尔含煤地层、塔里木含煤地层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含煤地层区。依据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与古地理环境、古构造的关系,可将三大含煤地层区再划分为13个赋煤带,进而细分出60个煤田(煤产地、煤矿点)。通过对13个赋煤带含煤地层与构造的研究,对新疆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潜力作出评价,认为新疆煤炭资源量潜力巨大,有很好的勘查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测水组是湘中早石炭世主要的含煤地层。该区早石炭世的海侵主要来自西南侧,物源主要来自东北方向的雪峰古隆起。测水早期沉积物有煤、泥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沉积环境为潟湖相、泥炭沼泽相、潮坪相及滨海相;晚期主要沉积了细-粗粒石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石灰岩,沉积环境有滨外泥质陆棚、滨外碳酸盐陆棚及滨海相。煤层主要形成于潟湖淤浅而成的泥炭沼泽环境,含煤性与煤系厚度、砂岩含量及砂泥比值等有一定相关性,富煤带只存在于一定厚度的含煤地层分布区。本区于早石炭世时期形成了西部金竹山和东部太平寺二个聚煤中心,其中西部含煤性及煤层稳定程度比东部好,是勘查找煤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陈磊 《中国煤炭地质》2011,(12):21-23,38
羊水河地区位于鱼卡盆地的中部,全区大部为新生界覆盖,通过钻探工程揭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石门沟组,含煤地层厚度向西有逐渐变厚的趋势;主要可采煤层M7位于大煤沟组上部,属于厚-特厚煤层,厚煤带分布在鱼卡向斜北翼至Ⅲ线鱼卡背斜南翼,向鱼卡向斜南翼有逐渐变薄的趋势;M5位于石门沟组含煤段底部,属于中-厚煤层,区内厚度变化较大,在中部煤层较薄,向Ⅰ线以西至深部逐渐加厚。通过分析含煤地层的发育规律,恢复中侏罗世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对区内煤炭资源勘查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永安市福溪地区位于福建省中含煤带向西含煤带过渡带中段。福溪地区聚煤环境好,地质构造有利于含煤地层保存,特别是发育在泥盆系、奥陶系盖层与煤系地层之间的推覆断层F1,以及火山岩盖层(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面较缓,认为在F1断层下盘和火山岩下赋存有煤系地层,在本区找煤是可行的,有望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区域地质、普查勘探和开采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辽源西安矿及外围区域成煤构造环境、含煤岩系与火山岩的关系的分析。确立了两期火山喷发和两期含煤沉积相。提出了辽源地区煤炭资源仍有宏观远景。创新性提出含煤岩系的二元结构观点,指出今后辽源地区继续找煤的前景和方向为盆地内久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