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临洪河口海域间隙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近岸海域中重金属的分布情况及其潜在迁移趋势,以连云港临洪河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间隙水和沉积物中Cu,Zn,Pb,Cd,Cr,As,Fe,Mn的含量。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金属浓度的分布顺序为:Pb>Zn>As>Cr>Cu>Cd。同种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含量高于间隙水中,表明了该水体中的重金属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的可能趋势。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金属浓度之间发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多数金属与Fe、Mn存在明显的浓度相关性,表明了Fe和Mn在河口系统的金属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5年8月监测了东营市广利河、神仙沟河、挑河3个河口海水中7种重金属污染物浓度,以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来看,3个河口的重金属主要污染物为铜和汞。与国内外其它河口的海水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相比,东营市河口海域的Hg浓度在国内居于较高水平,其它污染物则处于中等水平。采用风险商(HQs)和联合概率曲线(JPCs)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7种重金属对三个河口海域的生态风险,发现As,Cd,Hg和Pb对3个河口海域的生态风险可接受,Cu,Cr6+和Zn不可接受。其中Cu,Cr6+和Zn对广利河和神仙沟河河口海域的生态风险大小顺序均为CuZnCr~(6+),对挑河河口为CuCr~(6+)Zn,Cu为3个河口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本研究为东营市河口区域重金属污染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江总氮和有机氮的分布变化与迁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11-12月(枯水期),1998年8月和10月(丰水期),对长江从金沙江至河口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入江口总氮、总溶解氮、总有机氮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长江水中各种形态氮的浓度,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支流明显高于干流;长江TN和TDN在枯、丰期具有基本类似的迁移变化过程;DIN是长江水的TDN的主要存在形式,丰水期TDN的迁移变化主要取决于DIN;TDN是长江水中TN的主要存在形式,TN的迁移变化主要取决于TDN或者由DIN和TON共同决定;丰水期各种形态的氮中只有有机氮比较容易为悬浮颗粒物质所吸附;长江干流枯水期TDN浓度与长江径流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枯水期TN、丰水期TN和TDN浓度与长江径流的正相关主要发生在上游,这与长江水中氮主要来自于面源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耦合北斗和GPS双定位系统的拉格朗日随体法水质点追踪仪,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开展了总数为18次的洪泽湖和巢湖主要河流河水入湖后表层、中层和底层水体运移同步追踪观测,研究了两个湖泊河水入湖后的运移轨迹和速度特征。结果表明:淮河主河道河水入洪泽湖后流向南北两侧;徐洪河河口处水体表层流速在洪泽湖5条河道出入湖口处为最大;巢湖双桥河河口处水体流速受巢湖闸运行影响强烈,各层流速在7条入湖河流中最大。洪泽湖、巢湖入湖水体流速由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洪泽湖各层水体流速大于巢湖。洪泽湖河口处表层水体8次测量平均流速为6.11cm/s;巢湖为5.51cm/s;二者中层流速分别为5.32和3.85cm/s;底层则分别为4.96和3.67cm/s。  相似文献   

5.
于1991-1995年间5次在云贵高原泸沽湖、洱海湖和贵州阿哈湖、百花湖的湖心采集沉积物柱芯、界面水和湖水样品,通过其pH值和HCO-3浓度剖面及界面碱度扩散通量的研究,首次定量评估高原湖泊界面扩散作用上覆水体碱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某些湖水寄宿时间相对较长、湖水深度相对小的湖泊,界面扩散作用是水体碱度的重要来源之一;湖水寄宿时间较短、深度较小的湖泊,界面扩散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6.
黄河水下三角洲位于半封闭的渤海内部,海底沉积物中重金属Cu污染严重,且该区域多发风暴潮,引起沉积物再悬浮甚至液化,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Cu重新释放进入海水中。本研究以黄河口粉质土作为底床,采用室内波浪水槽试验模拟重金属Cu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通过静态扩散、底床未液化状态下再悬浮以及底床液化状态下再悬浮3种方式进入上覆水体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上覆水体中重金属Cu的浓度分布与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密切相关,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沉积物液化会明显促进重金属Cu向上覆水体中释放,底床液化再悬浮阶段上覆水体中溶解态Cu的浓度为静态扩散阶段的18倍,为底床非液化再悬浮阶段的11倍;此外,底床液化会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Cu向深处扩散,扩散深度约为沉积物液化深度的一半。  相似文献   

7.
河口环境中重金属的转移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由于河口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据估计由河口排入海洋的重金属约为几十万吨/年),使得河口环保问题日趋急迫,而重金属的转移机理,可以反映重金属的存在形式,影响其收支关系,并决定它们的分布情况。探明重金属在河口海域的转移机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巨大自净能力,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污染的发生和加剧。河口环境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过程和变化多端的众多影响因素。所以,其转移机理也是十分复杂的,且随各河口的不同条件而异,但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①水动力迁移。它依靠潮汐和水体的运动,主要有混合作用和扩散作用。②物理化学迁移。它起因于该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主要包括吸附和解吸作用、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沽河口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沽河是胶州湾入海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对其入海口海水溶解氧含量进行分析可以衡量水质的好坏,为大沽河污染治理效果提供依据。本文基于2016年11月6日—2017年6月20日期间大沽河口底层海水温度和溶解氧浓度等数据,对其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水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沽河口海水溶解氧浓度以季节变化为主,秋季至冬季升高,冬季至夏季降低,其中1月平均值最高,约为11.86mg/L,6月份最低,约为6.17mg/L。影响大沽河口海水溶解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溶解氧浓度随着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在大风天气的影响下,溶解氧浓度在秋季末至春季初期出现了过饱和的现象。大沽河口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存在半日周期和日周期的变化特征。在观测期间大沽河口不存在溶解氧浓度低于二类水质标准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柯东胜 《海洋学报》1985,7(5):641-645
在影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的诸多环境因素中,河口水体的盐度、底质pH值、有机质及悬浮物等对重金属的影响尤为显著[1,2,4].本文选用珠江口海区的1976-1978年所调查的32个测站底质表层重金属浓度和相应测站的底质pH值,有机质和水体盐度等有关资料,用一元回归及多元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珠江口海区铜与其他重金属之间及重金属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它们在海区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江入东海的化学物质输送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薇文  张经 《海洋学报》1994,16(2):54-62
本文基于1984~1987年间对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的4个航次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讨论了常量与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及输送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大河流相比长江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较低,相反常量元素含量较高,这与中国大陆强烈的化学剥蚀和相对较低的人类活动水平有关.在淡水-咸水混合过程中大多数颗粒态元素呈稳定态分布,特别是当元素的绝对浓度用A1或Sc校正后尤为明显.溶解常量元素呈保守性,因此它们的输送通常可根据河流末端浓度与流量或含沙量之积来估算.大多数溶解态痕量元素是非保守的,在估算它们的外输通量时应根据元素在河口的分布曲线乘以相应的增高或减小因子.  相似文献   

11.
大通湖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养殖湖泊,冬季作为捕鱼的旺季并且水位较低,水体和表面沉积物中氮、磷容易受到渔业生产的影响。本文从地统计学出发,通过研究冬季大通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质(OM)、氮(N)和磷(P)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探讨大通湖富营养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可持续水产养殖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冬季大通湖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浓度较高,平均值分别达到了3.78mg/L和0.29mg/L,为劣Ⅴ类。水体中NH_4~+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为0.17mg/L,属于地表水Ⅱ类。与2011年数据比较,沉积物中TP浓度较高,平均升高到了1469mg/kg;而沉积物TN基本持平,平均为1224mg/kg;沉积物TP和水NO_3~-的"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43.4%和34.5%,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spatial dependence),其他N、P指标的"块金值/基台值"均低于25%,表现为强烈空间相关性。冬季大通湖沉积物OM、TN和TP在空间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而水体N、P大体上呈现出"品"字形的斑块分布;水体中的氮磷比平均为13.03,比较适合浮游植物生长;沉积物OM只与沉积物TN和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积物中TN和TP与水体中的TN和TP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大通湖水体修复在控制外源输入的情况下,还应考虑综合的生态系统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DGT技术对南四湖污染程度不同的两个湖区(微山湖和独山湖)DGT有效态Cr,Mo和W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元素的净扩散通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山湖区Cr,Mo,W的垂直分布趋势较为相似,呈现从上覆水向沉积物降低的趋势,据相关性分析得出三种元素都受铁锰氧化物的控制,三种元素的扩散通量分别为-14.31μg/m~2·day,-0.88μg/m~2·day和-0.38μg/m~2·day,表明微山湖三种元素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较低。独山湖区三种元素的浓度均呈现从上覆水向沉积物增加的趋势,并在-12mm处出现峰值,三种元素的净扩散通量为5.36μg/m~2·day,-0.0025μg/m~2·day和0.37μg/m~2·day,这表明在独山湖Cr和W存在一定的向上覆水体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于2017年春季和2018年春季,分两个航次,在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其粒度组成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的粒级组成以砂和粉砂为主,平均占比分别为38.0%和55.4%。根据粒级组成的区域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域分为长江河口现代沉积区(Ⅰ-1)、钱塘江河口现代沉积区(Ⅰ-2)、长江羽状锋面积聚区(Ⅱ-1)、长江次级锋面积聚区(Ⅱ-2)、岛屿风化影响区(Ⅲ)、残留砂混合沉积区(Ⅳ)等4大类6个亚区。通过比较不同区域重金属含量发现,总体分布趋势为Ⅱ-1区和Ⅱ-2区含量较高,Ⅰ-2区和Ⅳ区含量较低,Ⅰ-1区和Ⅳ区相对居中。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Ⅱ-1区和Ⅱ-2区的Cu、Pb、Zn、As、Cd、Hg已呈现出污染态势,需引起关注;Cr则未呈现出污染态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黄河河道和河口48个样品中Cr、Cu、Zn、Cd、Pb和As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分布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尾闾及近岸重金属的总含量沿河道至河口方向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至近岸B断面,As、Pb、Cd和Zn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Cu和Cr含量增加幅度较小;黄河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明显高于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浓度。与我国其他流域相比,研究区域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CdAsPbZnCuCr,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Cd和As引起,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5.90%和29.54%,研究区域生态风险低,污染轻。研究结果将为黄河尾闾及近岸生态保护、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南太湖水域三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质中蓝藻生物量、TN和TP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通过SPSS10.0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TN和TP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一般有两个高位期,分别出现在每年的5—6月和9—10月;(2)南太湖入湖口的TN和TP处于富营养化水平,TN有朝重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3)2008—2009年蓝藻生物量与TN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010—0.210之间,呈现不相关;2010年r介于0.43—0.47,呈现低度负相关;(4)3年中蓝藻生物量与TP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0.80,呈现正相关。南太湖沿岸TP出现在0.05—0.20mg/L范围内频率达90%以上,蓝藻高位期时TP浓度在0.1—0.15mg/L范围。结果说明,南太湖沿岸水体中氮和磷营养盐水平较高,已经不容忽视,蓝藻生物量与TN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规律,水体中TP已经是南太湖各入湖口蓝藻生长繁殖的相关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林峰  许清辉 《台湾海峡》1990,9(3):251-255
利用潮输沙量的计算方法,估算了闽江口入海口内3个断面所包围区域溶解态镉、铅和铜的收支平衡,从而研究了这些重金属的河口行为。  相似文献   

17.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南四湖不同湖区的20个表层底泥样品的重金属浓度做了实验分析,并对底泥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南四湖不同湖区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南四湖的上级湖已经受到Hg,As,Pb和Mn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其中南阳湖的Hg污染严重,铅、砷等较次之;独山湖的As,Pb和Mn污染较重;昭阳湖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河海混合过程水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枯水期、丰水期采集黄河口的表底层水样,分析全水样铜、铅、锌、镉、铬、砷、汞浓度.结果表明黄河口水中重金属浓度:丰水期>枯水期,且底层水总重金属浓度要高于表层.在从河入海过程中,总重金属浓度在河海混合过程阶段浓度变化较大,在枯水期整体上是由河向海的总重金属浓度逐渐降低,但部分金属在距离A03站位12.5 km附近有明显低值区,随后又有升高,主要原因为沉积物的再悬浮;在丰水期距离A03站点11.5~15 km,重金属浓度有低谷河段,随后又有一峰值,该位置比枯水期推后了约1.3 km.主成分分析表明,河水流量的大小和咸淡水的混合导致的泥沙的再悬浮和盐度影响到河海混合过程及河口重金属的浓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长江分汊河口涨、落潮悬沙不对称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入海河口由于径流的存在以及河口地貌形态的影响,存在涨、落潮水动力、悬沙以及盐度分布等不对称现象,同时这一不对称现象还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根据2013年7月和2014年1月洪、枯季长江口定点准同步水文泥沙调查结果,发现长江口分汊型河槽悬沙浓度在时间上存在洪枯季、大小潮不对称特征,在空间上存在东西向沿程分布、南北向横向分布以及垂向上表底层分布不对称特征。河势演变形成南、北支河口涨、落潮悬沙浓度不对称分布的整体格局;洪、枯季变化影响河口涨、落潮悬沙分布的再分配过程;大潮涨、落潮过程对悬沙分布不对称影响显著大于小潮;季节性风浪作用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涨、落潮悬沙不对称南北差异;底部高含沙浓度对口门段涨、落潮悬沙不对称性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20.
污水排入湖泊后,受污染的水体,由于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自净,研究污水入湖自净规律是开展湖泊水质预报,合理制订入湖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含酚污水是世界上污染范围较广,危害程度较大的一种工业废水,但是,有关含酚污水入湖自净规律的研究资料,目前尚为不足。本文试图根据二年多现场观测和室内实验资料,对造成太湖局部水域污染的某造纸厂含酚污水入湖后的沿程变化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